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A Study on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School Living and Peer Cultu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台中教育大学学报:教育类 ; 23 卷 2 期 (2009 / 12 / 01) , P167 - 185
繁体中文 DOI: 10.7037/JNTUE.200912.0167
同侪文化 ; 学校生活适应策略 ; 国中生 ; Peer Culture ;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School Living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 Anyon, J.(1981).Social class and school knowledge.Curriculum Inquiry,11,3-42.
- Becker, H. S.(1993).How I Learn What a Crock Wa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22,28-35.
- Ogbu, J. U.,Fordham, S.(1986).Black students school success: coping with the "burden of 'acting White' ".The Urban Review,18(3),177-206.
- Pollard, A.(1982).A Model of Coping Strategi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3(1),19-37.
- Schmidt, L. J.(1992).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control ideology and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Journal of invit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1(2),103-110.
- 黄政昌(2016)。多功能语句完成测验之发展研究。教育心理学报,47(4),547-579。
- (2013)。升学主义、学校生活与课後补习: 一群七年级国中生的课程观。教育研究学报,47(2),73-98。
- (2019)。中辍生的生活地方与地方感之探究。静宜人文社会学报,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