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A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Sharing of Computer and 3C Virtual Communities
李铭薰(Ming-Syun Li) ; 卜小蝶(Hsiao-Tieh Pu)
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 ; 46 卷 3 期 (2009 / 03 / 01) , P377 - 401
繁体中文 DOI: 10.6120/JoEMLS.200903_46(3).0266.RS.AM
虚拟社群 ; 知识分享 ; 个人动机 ; 社会资本 ; 组织酬偿 ; Virtual community ; Knowledge sharing ; Personal motivations ; Social capital ; Organizational rewards
- Adler, P. R.,Christopher, J. A.(1999).Internet community primer overview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New York:Harper Collins.
- Ahuja, M.,Galletta, D.,Carley, K.(2003).Individual centr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virtual R & D groups: An empirical study.Management Science,49(1),21-38.
- Blau, P. M.(1964).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New York:Wiley.
- Bock, G.,Zmud, R.W.,Kim, Y.(2005).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MIS Quarterly,29(1),35-57.
- Burt, R. S.(1992).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陈一帆、林奇秀(2011)。浅析网路社群知识分享实证研究如何构思社会资本概念。图书资讯学刊,9(2),55-89。
- 黄宝祚、黄翊媗、陈丽贞(2011)。网路讨论区学习分享行为的关系研究─以巴哈姆特为例。实践博雅学报,15,101-139。
- 赖惠韵,曾钦正,张嘉雯(2020)。虚拟社群参与前置因素与价值创造之探讨-以美妆网为例。中山管理评论,28(2),251-294。
- 赖玲玲、蔡至欣(2011)。虚拟社群的资讯分享行为。图书资讯学刊,9(1),161-196。
- 苏培豪、陈钦雨、吕博裕(2016)。O2O商务模式下社群媒体行销对消费者社群认知及行为意图之影响。行销评论,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