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The Game of Adventuring Self-identity in the Cyberspace
教育与社会研究 ; 3 期 (2002 / 02 / 01) , P65 - 105
繁体中文 DOI: 10.6429/FES.200202.0065
自我认同 ; 网际网路 ; 幻想的交互感应 ; 化名/匿名 ; 既隔离又连结 ; 既隐匿又显露 ; 真实与虚拟的相互渗透 ; self-identity ; internet ; interaction between illusion ; pseudonymity/anonymity ; connect/disconnect ; absence/presence ; intertwining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 Berger, P,T. Luckmann.The Social Con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Anchor Books.
- Bourdieu P.,Matthew Adamson(tr.)(1990).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Bourdieu, P.,Loic J. D. Wacquant(1992).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Polity Press.
- Certeau, M. d..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Dyson, Esther、李令仪、罗慧雯、许家馨译。版本2.0。台北:大块文化。
- 黄彦萍、张豫武、范国光(2012)。虚与实性别化身研究:以魔兽世界探讨为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报,2(4),371-382。
- 蒋兴立(2016)。论《楼下的房客》里的日常惊惧与网路世代的人格认同。台湾文学研究,11,143-170。
- 唐士哲(2004)。民族志学应用於网路研究的契机、问题,与挑战。资讯社会研究,6,59-90。
- 张盈堃(2003)。网路同志运动的可能与不可能。资讯社会研究,4,53-86。
- (2003)。E世代网路价值观与网路偏差行为。学生辅导,89,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