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A Study on Blog User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from Social Identity and Flow Perspective
林家五(Chia-Wu Lin) ; 何惠钰(Huei-Yu He) ; 张书豪(Shu-Hao Chang)
电子商务学报 ; 12 卷 1 期 (2010 / 03 / 01) , P155 - 182
繁体中文 DOI: 10.6188/JEB.2010.12(1).04
部落格 ; 社会认定理论 ; 沉浸理论 ; 态度 ; 行为 ; Blog ; Social Identity Theory ; Flow Theory ; Attitudes ; Behavior
- Adler, P.,Adler, P. A.(1987).Role conflict and identity salience: College athletics and the academic role.Social Science Journal,24(4),443-455.
- Armstrong, A. G.,Hagel III, J.(1996).The 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74(3),134-141.
- Ashforth, B. E.,Mael, F. A.(1989).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1),20-39.
- Bagozzi, R. P.(2000).On the concept of 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 in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7(3),388-396.
- Bagozzi, R. P.,Dholakia, U. M.(2002).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16(2),2-21.
- 林灼荣、李奕霖、吴立伟(2013)。网路服务属性与共同生产影响虚拟社群持续使用意图之研究:社会网络观点。商略学报,5(1),19-35。
- 刘仲矩、黄湘凌(2014)。以 Q 方法探讨智慧型手机使用者反应类型之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2(1),027-050。
- 汤梦涵,林慧斐,林佩錡(2019)。行动游戏应用程式广告呈现形式与社交元素之广告效果研究。电子商务学报,21(1),29-76。
- 谢育芬,刘仲矩(2018)。手机使用者人格特质与品牌忠诚度关联之研究:探讨使用动机的干扰效果。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6(1),27-58。
- 周钰和(2013)。探讨深度休闲特质对旅游行为意图之影响─旅游部落格认知功能与目的地意象之中介效果。户外游憩研究,26(4),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