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陈兆嵘(Cho-Jung Chen) ; 刘汉钦(Han-Chin Liu)
教育传播与科技研究 ; 106 期 (2013 / 12 / 01) , P23 - 43
繁体中文 DOI: 10.6137/RECT.2013.106.02
阅读历程 ; 超文字导览 ; 认知负荷 ; 眼动追踪 ; Reading process ; Hypertext navigation ; Cognitive load ; Eye movements
- 陈学志、赖惠德、邱发忠(2010)。眼球追踪技术在学习与教育上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期刊,55(4),39-68。
连结: - 苏汉宗、许瑞荣(1996)。彗星专栏。台南:国立成功大学物理学系─天文学实验室网站。上网日期:2011 年4 月日,取自: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e_book/special_topics/essays/comets/comets.html
- Abbey, B.(Ed.)(2000).Instru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London:Idea Group.
- Amadieu, F.,Tricot, A.,Mariné, C.(2010).Interaction between prior knowledge and concept-map structure on hypertext comprehension, coherence of reading orders and disorientation.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22,88-97.
- Amadieu, F.,van Gog, T.,Paas, F.,Tricot, A.,Mariné, C.(2009).Effect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ncept-map structure on disorientation, cognitive load, and learning.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376-386.
- (2019)。发展迟缓幼儿及一般幼儿对不同表徵绘本之眼动注意力与绘本理解差异之研究。台东大学教育学报,30(2),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