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Study of Scale-Items Reduc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余民寧(Min-Ning Yu) ; 陈柏霖(Po-Lin Chen) ; 陈玉桦(Yu-Hua Chen)
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 ; 13 卷 4 期 (2017 / 12 / 31) , P27 - 56
繁体中文 DOI: 10.3966/181665042017121304002
主观幸福感 ; 短题本 ; 试题反应理論 ; subjective well-being ; short form version ; item response theory
- 余民寧、许嘉家、陈柏霖(2010)。中小学教师工作时數与忧郁间的关系─主观幸福感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报,42(2),229-252。
连结: - 余民寧、陈柏霖、许嘉家(2010)。教师忧郁倾向的影响因素之研究。辅导与谘商学报,32(2),73-97。
连结: - 余民寧、谢进昌、林士郁、陈柏霖、曾筱婕(2011)。教师主观幸福感模式建构与验证之研究。测验学刊,58,55-85。
连结: - 赵小瑩、王文中、葉宝专(2007)。正负向情感及身体激起量表之发展与试题反应分析:焦虑症与忧郁症三角模式的再探讨。测验学刊,54,223-257。
连结: - 教育部全球资讯网(2007)。各级学校概况表。取自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 陈柏霖、陈玉桦、余民宁(2018)。巅峰型教师的样貌:圆满幸福、知觉工作压力、灵性幸福感及心理健康之关系。教育心理学报,50(1),1-30。
- 黄品甄,黄秀霜,曾雅瑛,许力云,甘孟龙(2019)。「国中生线上阅读理解能力测验」之发展及相关因素之研究。测验学刊,66(4),377-401。
- 赖英娟,张盈霏(2023)。从正向心理学观点论国中生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与自尊对主观幸福感之影响。学校行政,147,30-55。
- 赖志峰,沈琨育(2022)。台中市公立国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研究。学校行政,139,160-185。
- 熊师瑶,许雅涵,翁雅芸,余民宁(2022)。敬畏情绪量表的编制发展与验证之研究。教育心理学报,53(3),64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