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An Exploration of Humanities-clinical Studies
余德慧(Der-Heuy Yee) ; 余安邦(An-Bang Yu) ; 李维伦(Wei-Lun Lee)
哲学与文化 ; 37 卷 1 期 (2010 / 01 / 01) , P63 - 84
繁体中文 DOI: 10.7065/MRPC.201001.0063
人文临床 ; 受苦处境 ; 人文疗癒 ; 人文临床课程 ; Humanities-clinical Studies ; Humanistic Curriculum ; Humanistic Healing ; Suffering Situation
- 王心运(2006)。身体与处境─赫曼‧许密兹(Hermann Schmitz)的新现象学简介。哲学与文化,33(2),83-99。
连结: - 余德慧、李维倫(2007)。An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cultus of living and dying。慈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刊,6,1-34。
连结: - 巴音、代青塔娜(Daiqing Tana):〈寂静的天空〉,《寂静的天空》,台北:风潮音樂,2009。
- Kleinman, Arthur(1980).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Toombs, S. K.(1998).Articulating the hard choices: A practical role for philosophy in the clinical context.Human Studies,21,49-55.
- 蔡振家、叶家含、陈容姗、林耀盛、李家玮(2017)。为何华语流行乐坛以情伤歌曲为主?试析抒情歌曲的疗癒潜质。本土心理学研究,47,371-420。
- 洪雅琴(2013)。传统丧葬仪式中的哀悼经验分析:以往生到入殓为例。中华辅导与谘商学报,37,55-88。
- 许鹤龄(2011)。佛教哲学谘商对生命的疗癒。哲学与文化,38(3),173-187。
- 李宛霖(2021)。重返「本土契合性」论辩:默会之知的实践智慧。本土心理学研究,55,3-33。
- 林修德(2020)。面对中国哲学研究立场分歧的一种尝试。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59,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