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

并列篇名

The Bodily Perspective of Lao Tzu

DOI

10.6431/TWJHSS.200603.0197

作者

丁亮(Liaung Ting)

关键词

老子 ; 身體 ; 知覺 ; 道 ; 自然 ; 無名 ; Lao Tzu ; body ; perception ; the Way ; nature ; sign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1期(2006 / 03 / 01)

页次

197 - 2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旨在澄清隱含在《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點,從而得以自身體的角度對《老子》一書的內涵進行闡發。文章依序就知覺、身體與世界等範疇進行探索,發現在知覺範疇中,《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的知覺缺失,從而提出了不以耳目感官為主的「以此」之知;在身體範疇中,則據「以此」之知為基礎進一步完成了無知無欲無為無名的「無身」圖式;在世界範疇中,則藉著「無身」的感知而成就了一個「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的道行世界。而「道亙無名」,「道法自然」,此一道行世界乃為自然與名,於是周人在現實世界中承天命而建立之文德退位,禮樂名位崩解,「五色精心」說亦徹底破產。故而以「無身」之身為主,輔以「以此」之知與道行之世,《老子》文本中所隱含的獨特身體觀得到澄清,其知覺、心理、行為、道德與社會種種內涵與身體的關聯也獲致說明。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Bodily Perspective of 《Lao Tzu》〉 is in interpreting 《Lao Tzu》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ody. The concept of the body concerns with perception, behavior and world, so, we will discuss all of them. First, 《Lao Tzu》said ”the five colors will blind our eyes”, so we should know ”here”, not ”there”. Since to know ”here” need not the experiences of ”there”, so there will be no knowledge, no desire, no name and no thought. Thus, the intention of our bodies was disappeared. A body of ”Bodiless” became the ideal body of 《Lao Tzu》 and the world became the Way of ”here”. A world of the Way of ”here” is a world of nature and it was contradict to the world of ceremony, which was build by Chou dynasty. Then we found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Lao Tzu》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od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文子、王利器(2000)。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
  2. 王弼(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 左丘明(199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左丘明、楊伯峻(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5. 老子、河上公章、王卡點(199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6. 老子、高明(1998)。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7. 何晏、邢昺、阮元(1989)。論語注疏。台北:大化書局。
  8. 何澤恆(2004)。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台北:大安出版社。
  9. 周與沉(2005)。身體:思想與修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 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孫武、曹操、郭化若(1988)。十一家注孫子。香港:中華書局。
  12. 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
  13. 尉遲淦。從身體觀看老子政治哲學的當代意義。鵝湖,23(9),35-43。
  14. 莊周、郭慶潘(1991)。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
  15.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16.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導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7. 管仲、黎翔鳳(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8. 鄭玄、孔穎達、阮元校(1989)。禮記正義。台北:大化書局。
  19. 墨翟、張純一(1998)。墨子集解。四川:成都古籍書店。
  20. 韓非、陳奇猷(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丁亮(2019)。《老子》文本中的自我觀。清華學報,49(4),577-609。
  2. 丁亮(2020)。孔子「正名」思想新詮。臺大中文學報,69,41-43+45。
  3. 侯迺慧(2017)。身體意識、存在焦慮與轉為道用─白居易詩的疾病書寫與自我治療。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2,1-49。
  4. 林素玟(2019)。即身涵德、以體踐禮-《禮記》的身體美學。成大中文學報,65,1-44。
  5. 王介成(2018)。《墨子》身體觀探研─以「修身」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6,139-176。
  6. 謝君讚(2015)。論《老子》及其於煉養視域中的身體觀。清華中文學報,14,129-173。
  7. (2007)。老子論「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343-364。
  8. (2009)。《老子》文本中的修身與無名。臺灣人類學刊,7(2),10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