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當代臺灣本土靈性運動試探
|
并列篇名
|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s of the Phenomenon on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Supernatural Spirits: An Exploration of Native Spiritual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作者
|
林美容(Mei-Jung Lin);李峰銘(Fong-Ming Lee)
|
关键词
|
通靈 ; 靈性運動 ; 靈乩 ; 乩童 ; 巫 ; Tong-ling-ren ; Spiritual movement ; Ling-gi ; Tang-gi ; Shaman
|
期刊名称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3卷3期(2015 / 09 / 01)
|
页次
|
5
-
4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臺灣民間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宣稱具有能與神佛直接溝通的能力,這些人散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或是地方公廟,或是私人神壇,或是社團,甚至是私宅裡,為信眾,為朋友,或是為有緣人,提供各種宗教服務。他們有些專門替人治病,有些則為求問者的生命方向或困惑指點迷津。許多傳統乩童為信眾服務的項目,如今他們幾乎都可以囊括在內。本文將這些能夠與神佛直接溝通,具有通靈能力的宗教人士,以「通靈人」一詞涵蓋之。有關這些通靈人和傳統民間信仰的乩童有哪些一脈相承之處?有哪些相異的特徵?他們是在怎樣的漢人社會文化與歷史脈絡中,以及如何在變動的臺灣社會裡逐漸躍上民間宗教的舞臺,與哪些臺灣社會歷來的宗教風潮,或新興的宗教群體有所關連,在社會上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本文都將進行概括性的說明,而主要的目的則是點出新興通靈現象所具備的特徵,並耙梳通靈人之所以日益普遍並成為今日臺灣民間宗教顯著現象背後的幾種可能脈絡。
|
英文摘要
|
Many religious people in Taiwan tend to claim that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deities or Buddha directly. These people scattered here and there in private temples, shrines private houses or local temples. Even in their own free associations, they offer all sorts of religious service to friends, believers, or whomever they have met. Some of them are specialized in healing people, some provide advices for dealing with personal difficulties. Today, they can do more of the things that traditional shamans (Tang-gi) could help to people. Those people who can communicate with deities are addressed as Tongling- ren in this paper. How these Tong-ling-rens share the common cultural root with the traditional shamans (Tang-gi), or not? How they come out on the stage of Han Chinese folk religion and turn into a conspicuous phenomenon? What sorts of socio-cultural or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what kind of social change in current Taiwan are involved with this phenomenon? How may this phenomenon related to certain new or old religious tend? And what kind of roles may these Tong-ling-rens may play in Taiwan society? All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answered by two authors. This paper is to poin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ng-ling phenomenon, and some underlying contexts for such getting popular in contemporary Taiwan socie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辜神徹、林美容(2010)。女乩、義女與誦經女─女性在公寓廟的活動與地位。民俗曲藝,168,21-51。
連結:
-
王治心(1933)。《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上海:中華。
-
勞幹(1948)。〈古代思想與宗教的一個側面〉,《學原》,1, 10: 8-11。
-
娓原通好(1941)。《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緒方武歲。
-
陳夢家(1936)。〈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 485-576。
-
瞿兌之(1930)。〈釋巫〉,《燕京學報》,7: 1327-1345。
-
片岡巖(1921)。《臺灣風俗誌》第10 集,陳金田譯。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
Castaneda, Carlos、魯宓譯(1997)。巫士的傳承─唐望故事。臺北:方智。
-
Castaneda, Carlos、魯宓譯(1998)。巫士唐望的教誨。臺北:張老師。
-
Castaneda, Carlos、魯宓譯(1999)。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臺北:張老師。
-
Jordan, David、Overmyer, Daniel、周育民譯、宋光宇校讀(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Kleinman, Arthur(1980).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Kleinman, Arthur(Ed.)(1975).Medicine in Chinese Culture.Washington, D. C.: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Roberts, Jane、王季慶譯(2010)。神奇之道。臺北:賽斯。
-
Rodegast, Pat、Stanton, Judith、王季慶譯(1997)。你就是人間天使。臺北:方智。
-
Rodegast, Pat、Stanton, Judith、王季慶譯(1995)。超越恐懼選擇愛。臺北:方智。
-
Rodegast, Pat、王季慶譯(1989)。宇宙逍遙遊。臺北:方智。
-
Tsai, Yi-Jia(2003).Houston,Rice University.
-
丁仁傑(2005)。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臺灣宗教研究,4(2),57-111。
-
丸井圭治郎(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
-
小田俊郎、洪有錫譯(1995)。臺灣醫學五十年。臺北:前衛。
-
山根勇藏(1995)。臺灣民族性百談。臺北:南天。
-
文崇一(1967)。楚文化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文榮光、林淑鈴、陳正宗、周文君、黃曉玲(1993)。靈魂附身現象:臺灣本土壓力因應行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刊,73,1-32。
-
文榮光、林淑鈴、陳宇平(1993)。靈魂附身、精神疾病與心理社會文化因素自「文化、心病及療法」。本土心理學研究,2,1-35。
-
王世慶譯(1984)。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王見川、李世偉(2000)。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
-
王季慶(1999)。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臺北:方智。
-
王雯玲(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池田敏雄(1990)。關三姑。民俗臺灣,1,28-31。
-
吳惠巧(2008)。臺灣地區西王母的民間信仰研究。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
呂一中(2000)。「會靈山」現象初探─以臺南縣西港鄉(口立)(口魚)宮為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1,87-91。
-
呂一中(2001)。「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臺灣宗教學會通訊,7,88-98。
-
宋和(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
李宗侗(1954)。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李峰銘(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李麗涼(2008)。臺灣解嚴前的兩種仙道刊物─《仙學》與《仙道》。「丹道在臺灣的流傳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沈茂蔭(1962)。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
林佳芃(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
-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
-
林美容(2014)。從乩童到通靈人:宗教媒介的典範移轉。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刊,16,165-190。
-
林美容(2010)。臺灣民間奇人:神醫譜。人類學視界,4,42-44。
-
林美容(1991)。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10(1),13-18。
-
林美容、翁純敏、李茂志(2013)。神佛授法與生命轉化:花蓮的研究案例。臺灣文獻,64(3),3-34。
-
林美容、鄭鳳嘉、釋念慧(2011)。為母娘辦事:花蓮法華山慈惠堂溫滿妹堂主五十年的宗教療癒與實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1,37-83。
-
林淑鈴(1994)。有關靈魂附身現象的修正看法。臺灣史料研究,4,136-150。
-
林淑鈴、梁秀青(1996)。精神病人靈魂附身現象之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1,101-173。
-
林富士(2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
-
林富士(2008)。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
-
林富士(2004)。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
-
林碧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林豪(1963)。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姜憲燈(1969)。瑤池金母發祥廿週年紀念冊─慈惠堂史。花蓮:慈惠堂總堂。
-
姜憲燈(1979)。瑤池金母發祥卅週年紀念冊─慈惠堂史。花蓮:慈惠堂總堂。
-
施寄青(2011)。瞧!這個出家人。臺北:書泉。
-
胡孚琛(1995)。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員紹瑄(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
-
索非亞(2009)。靈界的譯者:從學生靈媒到棒球女主審的通靈之路。臺北:三采。
-
國分直一(1990)。乩童的研究。民俗臺灣,1,90-102。
-
張珣(1989)。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香。
-
張開基(2005)。臺灣首席靈媒:「牽亡魂」的現場目擊。臺北:林鬱文化。
-
張麗萍(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
許麗玲(2003)。巫路之歌:從學術殿堂走入靈性工作的自我剖析。臺北:自然風。
-
許麗玲(2008)。老鷹的羽毛:現代女巫的生命探索之旅。臺北:時報。
-
陳培桂輯(1956)。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陳淑娟(2007)。靈性非宗教、轉化非救贖:對臺灣新時代運動靈性觀的社會學考察。臺灣宗教研究,6(1),57-112。
-
陳藝勻(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
-
紫衣(2007)。紫衣的不可思議。臺北:光采。
-
飯沼龍遠、林永梁譯(1955)。關於臺灣的童乩。南瀛文獻,2(3-4),83-85。
-
黃子容(2007)。鬼放假。新北:光采。
-
黃秀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
-
黃琦翔(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楊聯陞(1956)。老君音誦誡經校釋:略論南北朝時代的道教清整運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8(上),17-54。
-
董芳苑(1975)。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
-
虞陽(1963)。仙學解(上)。仙學,1,1-3。
-
虞陽(1963)。仙學解(下)。仙學,2,17-19。
-
詹鄞鑫(1992)。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
-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1989)。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84)。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劉宏信(1999)。一個靈乩信仰者的宗教經驗分析。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臺北:
-
劉枝萬(2003)。臺灣之Shamanism。臺灣文獻,54(2),1-32。
-
蔡伶姬(2005)。如來世1:通靈經驗。臺北:聯經。
-
蔡伶姬(2002)。茉莉花的女兒。臺北:聯經。
-
蔡怡佳(2008)。我的形塑:臺灣民間宗教靈乩的「調靈訓體」。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與歷史,臺北:
-
鄭志明(1984)。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
-
鄭志明(2005)。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臺北:大元。
-
黎志添編(2005)。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
-
盧永茵(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盧勝彥(2004)。靈與我之間。桃園:大燈。
-
蕭天石(1963)。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
-
蕭進銘(2008)。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臺傳承的調查研究:以陳敦甫一系為核心。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1,239-280。
-
衡山靈學機構(2011)。靈學寶典。臺中:雙英。
-
羅臥雲(1990)。瑤命皈盤。臺東:慈惠堂寶華山。
-
釋念慧(2011)。母娘信仰場域之身體靈動型態略探。2011 王母信仰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
釋念慧(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
龔瑞祥(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被引用次数
|
-
Liao, Jen-sheng,Huang, Wen-cheng,Chung, Yen-yi,Chien, Charles S.(2017).Inborn Extraordinary Power: Survey of 200 Taiwan Spirit Mediums.新世紀宗教研究,16(2),231-260.
-
林美容(2014)。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6,1-26。
-
(2023)。遇神與見佛──從聖嚴思想論通靈現象。中華佛學研究,24,115-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