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客家與平地原住民族複合行政區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Ethnic Relations and Identity on "Hakka-Indigenous Combined Districts": A Case Study of Nanzhuang Township in Miaoli County

作者

陳定銘(Ting-Ming Chen);徐郁雯(Yu-Wen Hsu);彭蕙妤(Hui-Yu Peng);黃勤真(Chin-Jen Huang)

关键词

族群認同 ; 族群關系 ; 客原複合行政區 ; 社會網絡 ; Ethnic identity ; Ethnic Relations ; Hakka-Indigenous Combined Districts ; Social Networks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8卷2期(2020 / 06 / 01)

页次

167 - 2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族群邊界、認同、多元文化、族群關係與社會網絡,以及客原複合行政區等觀點,析探苗栗縣南庄鄉客家與平地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社會網絡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等方法,檢閱族群認同與政策相關理論,以及苗栗縣南庄鄉族群移墾過程、客家與平地原住民族族群關係等做為政策網絡分析基礎;採取深度訪談法,描述苗栗縣南庄鄉客家與平地原住民族的互動、認同和發展,並透過社會網絡的議題網絡,分析客原複合行政區內族群關係的變遷與因應策略。最後,研究發現包括族群關係由競合邁向多元文化、政府資源的分配對南庄族群關係的影響、原住民族客家化議題三項,並針對政策發展、文化保存、青年返鄉、公私部門與在地互動等觀點,提出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of the Hakka and Indigenous in Nanzhuang of Miaoli County in view of the ethnic boundary, ident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By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interview, we will review the theorie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policy, analysis the policy network based on the ethnic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and Indigenous in Nanzhuang. We expound the interaction, 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Hakka and the Indigenous in Nanzhuang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e used the issue network of social network, that we will analysis the changes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Hakka-Indigenous Combined Distric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保鍵(2015)。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原住民族行政區競合下之族群關係:以苗栗縣泰安鄉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1),71-94。
    連結:
  2.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5,1-35。
    連結:
  3. 江大樹,張力亞(2007)。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社區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2。
    連結:
  4. 胡家瑜,林欣宜(2003)。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臺大文史哲學報,59,177-214。
    連結:
  5. 梁世武(2009)。臺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33-62。
    連結:
  6. 靳菱菱(2010)。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挑戰:臺灣原住民族族正名運動的反思。思與言,48(2),119-157。
    連結:
  7. 謝若蘭,彭尉榕(2007)。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5(1),157-196。
    連結:
  8. 〈南庄鄉公所行政區圖〉。苗栗縣戶政服務網,網址:https://mlhr.miaoli.gov.tw/xlsgetfile_10703m.php。點閱日期:2018 年 3 月 20 日。
  9.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hopetree.yucc.org.tw/yucc/features01/97-pub/images/Images/002/4-3%20%E5%A4%9A%E5%85%83%E6%96%87%E5%8C%96%E4%B9%8B%E5%95%8F%E9%A1%8C%E4%B8%AD%E6%99%82-%E5%BC%B5%E8%8C%82%E6%A1%82.pdf。點閱日期:2015年 11 月 25 日。http://hopetree.yucc.org.tw/yucc/features01/97-pub/images/Images/002/4-3%20%E5%A4%9A%E5%85%83%E6%96%87%E5%8C%96%E4%B9%8B%E5%95%8F%E9%A1%8C%E4%B8%AD%E6%99%82-%E5%BC%B5%E8%8C%82%E6%A1%82.pdf
  10. 苗栗縣南庄鄉觀光產業協會。網址:http://aa-0001-00009.drtech.tw/fyi/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07435。點閱日期:2015 年11 月 26 日
  11. 〈苗栗縣政府行政區圖〉。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97%E6%A0%97%E7%B8%A3。點閱日期:2015 年9 月 20 日。
  12. 全國法規資料庫。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40005。點閱日期:2015 年 12 月 05 日。
  13. Agranoff, Robert(2012).Collaborating to Manage: A Primer for the Public Sector.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4. Barth, Fredrik(Ed.)(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Allen & Unwin.
  15. Brubaker, Rogers(2004).Ethnicity without Group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 Bryson, Bethany(2002).Working Definitions: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Multiculturalis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2,175-207.
  17. Burt, Ronald(1992).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 Charmaz, Kathy,顏寧(譯),黃詠光(譯),吳欣隆(譯)(2009).建構扎根理論.臺北:五南.
  19. Ennis, Gretchen M.,West, Deborah(2010).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Australian Social Work,63(4),404-417.
  20. Gutman, Amy(Ed.)(1994).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 Hanneman, Robert A.,Riddle, Mark,陳世榮(譯)(2013).社會網絡分析方法 : UCINET 的應用.臺北:巨流.
  22. Isajiw, Wsevolod W.(1974).Definitions of Ethnicity.Ethnicity,1,111-124.
  23. Kivisto, Peter,陳宗盈(譯),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
  24. Marger, Martin N.(1994).Race and Ethnic Ethnic Relationsrelations: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25. Marshall, Catherine,Rossman, Gretchen B.,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五南.
  26. Martiniello, Marco,尹明明(譯),王鳴風(譯)(2015).多元文化與民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27. Yetman, Norman R.(1991).Majority and Minority.Boston:Allyn & Bacon.
  28.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編)(2005).社造番仔火.臺北:唐山.
  29.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30.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31. 王雯君(200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32. 李俊達(2009)。〈〔他山之石〕從無到有桂花巷:觀光發展對於南庄社區的影響〉。臺大意識報,網址: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09/02/blog-post_5161.html。點閱日期:2015 年 11 月 25 日。
  33. 沃特森, Conrad W.,葉興藝(譯)(2005).多元文化主義.吉林:人民.
  34.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5. 林崇任,鍾文煌(2012)。臺中市東區區公所研究報告臺中市東區區公所研究報告,未出版
  36. 南庄鄉公所(2010)。〈南庄鄉族群介紹〉。南庄鄉公所,網址:http://www.nanchuang.gov.tw/nanjhuang_township/normalSingle.php?forewordTypeID=0&frontTitleMenuID=2168。 點閱日期:2015 年 8 月 23 日。
  37. 南庄鄉公所(2009).南庄鄉志.苗栗:南庄鄉公所.
  38. 南庄鄉公所(2009).南庄鄉志.苗栗:南庄鄉公所.
  39. 施正鋒(編)(2010).原住民族研究.臺北:翰蘆.
  40. 洪泉湖(1999)。從多元文化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8,167-180。
  41. 洪泉湖(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
  42. 范振乾(2010).客裔族群聚落生態之變遷 : 從蓬萊村及南庄鄉客裔聚落之邊界說起.臺北:南天.
  43. 翁浩然(2015)。〈巴斯達隘,獲授證國家重要民俗〉。聯合報 B1 桃竹苗焦點,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70414-%E8%B3%BD%E5%A4%8F%E6%97%8F%E3%80%8C%E5%B7% 4%E6%96%AF%E9%81%94%E9%9A%98%E3%80%8D-%E7%8D%B2%E6%8E%88%E8%AD%89%E5%9C%8B%E5%AE%B6%E9%87%8D%E8%A6%81%E6%B0%91%E4%BF%97。點閱日期:2015 年 11 月 25 日。
  44. 張秀雄(編),鄧毓浩(編)(2006).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韋伯.
  45.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性資料分析:MAXQDA 軟體的應用.臺北:心理.
  46.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47.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北:遠流.
  48. 陳定銘(2015)。科技部委託研究科技部委託研究,臺北市:科技部。
  49. 陳定銘(2012).客家社會企業與社會網絡分析.臺北:智勝.
  50. 陳瑞鳳(2014)。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51. 陳運棟(2003)。三灣隘丁黃旺麟。苗栗文獻,33,40。
  52. 陳端容,陳東升(2001)。跨族群的社會連結:工具理性行動邏輯與社會結構的辯證。臺灣社會學刊,25,1-54。
  53.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五南.
  54.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新北:遠足文化.
  55. 黃宣衛(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類學刊,8(2),113-136。
  56. 黃樹民,章英華(2010).臺灣原住民族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7. 黃應貴(2008).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
  58. 詹素娟(1997)。族群關係中的女性:以平埔族為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3-7。
  59. 靳菱菱(2006)。文化論述中的權力:從布農文教基金會的文化復振看布農族的權力觀。臺灣人類學刊,4(2),113-149。
  60. 劉俊斐(1996)。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5,175-192。
  61. 謝世忠(2004).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62. 譚光鼎(1998).原住民族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63. 饒珮琪(2007)。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