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化邊界上的知識生產「外文學門」歷史化初探

并列篇名

Knowledge Production on the Frontier-An Attempt at Historicizing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aiwan

DOI

10.6637/CWLQ.2012.41(4).177-215

作者

王智明(Chih-Ming Wang)

关键词

外文學門 ; 現代性 ; 翻譯 ; 殖民主義 ; 外地文學 ;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 modernity ; translation ; colonialism ; gaichi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4期(2012 / 12 / 01)

页次

177 - 2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指出:「外文研究」的出現與十九世紀中葉以降的西學東漸密不可分;它不只標示近代中國文學觀念的轉變以及殖民現代性的到來,更承載了「溝通中外、再建文明」的使命,代表了現代中國知識份子企圖以文學思想的譯介來適應與超克殖民現代性的努力。因此,與其將外文研究定位為一門研究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學問,不如將之理解為一個文化與思想的邊境,是不斷跨界迻譯、比較批判、尋求文明改造的知識實踐。因此,我們應該賦予外文學門之「外」一個動態的理解,視之為進入與引介現代性的自我翻譯與超越,亦是對現代性本身的改寫與重述。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and Taiwan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advent of Western knowledge. It marks a moment of tran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arrival of colonial modernity. Rather than designating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as a study of the West, I contend that viewed in contexts, it is more productive to rearticulate it as the frontier of culture and thought, and as a border-crossing practi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is as much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 through translation as a critical rewriting of modernity itsel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Lee, Yulin(2010).The Nation and the Colony: On the Japanese Rhetoric of Gaichi Bungaku.Tamkang Review,41(1),97-110.
    連結:
  2. 白立平(2009)。翻譯「可以省許多話」:梁實秋與魯迅論戰期間有關譯作的分析。清華學報,39(3),325-54。
    連結:
  3. 柳書琴(2010)。「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91-158。
    連結:
  4. 陳光興、錢永祥(2004)。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學術生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79-206。
    連結:
  5. 朱光潛。1937。〈我對於本刊的希望〉。《文學雜誌》1.1: 1-10
  6. 陳宛茜。2011。〈八十歲寫《巨流河》〉。《聯合新聞網‧閱讀藝文》12月26日。2011年12月29日。〈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803158.shrml〉
  7. Chang, Sung-Sheng(1993).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Durham:Duke UP.
  8. Chatterjee, Partha(2011).Tagore, China, and the Critique of Nationalism.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12(2),271-83.
  9. Goldman, Merle(Ed.),Lee, Leo Ou-Fan(Ed.)(2002).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P.
  10. Huang, Alexander C. Y.(2009).Chinese Shakespeare: 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New York:Columbia UP.
  11. Hutcheon, Linda(ed.),Valdés, Mario J.(ed.)(2002).Rethinking Literary History.Oxford:Oxford UP.
  12. Liu, Yi-hung(2012).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13. Shumway, David R.(1994).Creating American Civilization: A Genea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Minneapolis:U of Minnesota P..
  14. 王邦維編、譚中編(2011)。泰戈爾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5. 王智明(2011)。溝通中外、重建文明。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新竹:
  16. 王德威(1985)。考蔕莉亞公主傳奇:評《龍應台評小說》。中外文學,14(6),40-56。
  17. 古添洪編、陳慧樺編(1976)。比較文學的墾拓在台灣。台北:東大。
  18. 左玉河(2008)。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 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
  20. 朱立民(2000)。美國文學1607-1860:殖民地時代到內戰前夕。台北:書林。
  21. 朱立民編、顏元叔編(1981)。西洋文學導讀上。台北:巨流。
  22. 吳魯芹(1957)。新批評。文學雜誌,2(3),4-18。
  23. 吳錫德、張淑英、王美玲(2011)。打開「世界文學」。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新竹:
  24. 吳叡人(2009)。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台灣史研究,16(3),133-163。
  25. 李有成(2006)。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
  26. 李洪華(2008)。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台北:秀威資訊出版社。
  27. 李國偉(1973)。文學的新生代。中外文學,1(12),80-91。
  28. 李達三(1986)。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
  29. 杜淑純口述、林秀美整理(2003)。從帝大到臺大。台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30. 沈松僑(198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31. 沈衛威(2007)。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敘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2. 林純美(1998)。台北帝大文政學部簡介。校友季刊,6
  33. 段懷清編(2009)。新人文主義思潮:白壁德在中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34. 孫子和(1977)。清代同文館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35. 孫宜學編(2009)。詩人的精神:泰戈爾在中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36. 高旭東(2004)。在古典與浪漫之間。北京:文津出版社。
  37. 張漢良編(2002)。方法:文學的路。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38. 張誦聖(2011)。台灣冷戰年代的非常態文學生產。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
  39. 張靜二編(2007)。西洋文學在台灣研究書資料叢編索引。台北:台灣大學。
  40. 張靜二編(2004)。西洋文學在台灣研究書目:1946-2000年。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1. 從宜生(2001)。「台北帝國大學」與「東洋文學講座」。台大校友雙月刊,18
  42. 許淵沖(1996)。追憶逝水年華:從西南聯大到巴黎大學。北京:三聯書店。
  43. 郭松棻(2008)。左翼傳統的復歸。台北:人間出版社。
  44. 陳向陽(2004)。晚清京師同文館組織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45. 陳芳明(1973)。剪掉批評的辮子。中外文學,1(12),92-100。
  46.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
  47. 陳建忠編(2011)。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新竹:
  48. 陳政彥(2006)。顏元叔新批評研究於七○年代發生之詮釋衝突:以「颱風季論戰」為觀察核心。臺灣詩學,8,261-82。
  49. 單德興(200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0. 單德興(2009)。翻譯與脈絡。台北:書林。
  51. 單德興、李有成、張力(1996)。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2. 彭明偉(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53. 馮品佳編(1999)。重劃疆界:外國文學研究在台灣。新竹:交大外文系。
  54. 楊牧(1977)。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
  55. 楊牧編(1983)。周作人文選I。台北:洪範。
  56. 楊紅英編(2010)。張我軍譯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57. 楊紅英編(2010)。張我軍譯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58. 廖朝陽(200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研究中心調查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研究中心調查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研究中心。
  59. 態月之編、周武編(2006)。聖約翰大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60. 趙毅衡(2009)。重訪新批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61. 齊家瑩(1998)。清華人文學科年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62. 劉青峰、金觀濤(2011)。從詞語演變看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的建立。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新竹:
  63. 劉紀蕙(2000)。英美文學研究的再省思。台灣的英美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
  64. 劉開鈴編(2010)。教育部全國大學院校人文教育體檢計畫年度報告系列叢書第一輯概況篇:對照、語文與科技。台北:五南。
  65. 蔡英俊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
  66. 鄧惠恩(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67. 盧瑋雯(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8. 璩鑫圭編、唐良炎編(2007)。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9. 謝天振編、查明建編(2003)。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0. 顏元叔(1983)。英國文學:中古時期。台北:書林。
  71. 顏元叔(1973)。唐文標事件。中外文學,2(5),4-8。
  72. 顏元叔(1973)。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2(1),4-7。
  73. 羅選民(2003)。外國文學翻譯在中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74. 蘇精(1985)。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台北:蘇精。
被引用次数
  1. Li-hsin Hsu(2022).My "Byron's foot": Chou Meng-tieh's Buddhist-Romantic Quest in Country of Solitude.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48(1),115-142.
  2. 李秀娟(2014)。「歐美」與「我們」之間從亞美研究看美─亞的距離與傳會。中外文學,43(1),59-92。
  3. 王智明(2014)。冷戰人文主義顏元叔及其批評實踐。中外文學,43(1),121-168。
  4. 蕭立君(2014)。批評的常識/常識的批評理論、常識與改革。中外文學,43(1),15-58。
  5. 卓玉芳(2014)。當我/們同在一起亞美邊緣的聯結想像。中外文學,43(1),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