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相遇:台灣與華語語系世界的糾葛

并列篇名

When Multiple Sinophone Literatures Meet: Entanglement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Sinophone World

DOI

10.6637/CWLQ.2015.44(1).25-62

作者

詹閔旭(Min-Xu Zhan);徐國明(Kuo-Ming Hsu)

关键词

跨文化接觸 ; 文學獎 ; 認可 ; 關係 ; 地方 ; 混雜 ; cross-cultural encounter ; literary award ; recognition ; relation ; place ; hybridity

期刊名称

中外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1期(2015 / 03 / 01)

页次

25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華語語系研究近年來在全球學術場域備受關注。不過對台灣學者而言,這種以美國為根據地的學術趨勢若要引進台灣,它能生產出什麼樣的理論動能?為何需要在台灣談華語語系研究?這些提問值得省思。本文主張華語語系概念的提出,引領我們深入剖析台灣與不同華語語系社群之間的跨文化接觸過程。這篇文章討論台灣文化場域內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的相遇。本文將透過兩種華語語系文學-台灣原住民文學與馬華文學-在台灣兩大報文學獎的迥異呈現模式,提請注意認可政治在華語語系關係網絡裡的運作。透過梳理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的相遇,本文提出以洪美恩主張的「複雜的糾葛」取代「族裔認同」,作為連結台灣與全球華語語系社群關係網絡的框架,期望能演繹不同華語語系社群之間跨文化接觸所帶出的些許課題,為台灣文學乃至於華語語系研究另闢論述空間。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Sinophone studie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among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Taiwan's scholars are concerned most of all with th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made by such a U.S.-based theory that may have an impact on Taiwan's academic studies. Why do Taiwan scholars need to engage "Sinophone" as a theoretical concept? This paper seeks to point out that the notion of Sinophone may help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Sinophone world. It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issues raised by the encounters of multiple Sinophone literatures in the Taiwanese cultural field of production. Via the case studies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 and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aiwan literary award, this paper calls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nslational practices adopted by the two Sinophone literatures to gain recognition in the Sinophone world. The idea of "complicated entanglement" as defined by Ien Ang may serve as a more useful theoretical concept than the notion of "ethnic identity"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Sinophone literatures within the Sinophone network and help shed light on some critical issues of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外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德威(2012)。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台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中國現代文,22,11-38。
    連結:
  2. 王德威(2013)。「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24,1-18。
    連結:
  3. 吳子文(2010)。僑生教育與中華民國:台灣國族想像的轉變,1951-2008。文化研究,10,108-38。
    連結:
  4. 邱貴芬(2012)。新世紀台灣文學系所面臨的挑戰。台灣文學研究,2,17-29。
    連結:
  5. 范雅梅(2011)。去祖國:二次戰後國民黨僑務政策中的地緣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137-77。
    連結:
  6. 孫大川(2005)。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95-227。
    連結:
  7. 張錦忠(2012)。華語語系文學:一個學科話語的播散與接受。中國現代文學,22,59-73。
    連結:
  8. 陳榮強(2012)。華語語系研究:海外華人與離散華人研究之反思。中國現代文學,22,75-92。
    連結:
  9. 楊宗翰(2000)。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旅台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29(4),99-132。
    連結:
  10. 劉淑貞(2013)。倫理的歸返、實踐與債務:黃錦樹的中文現代主義。中山人文學報,35,69-99。
    連結:
  11. 蔡建鑫、高嘉謙(2012)。多面向的華語語系文學觀察:「關於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專輯。中國現代文學,22,1-10。
    連結:
  12. 王立。2000。〈跨越地域性,瞄準時代感:二○○○年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會議紀要〉。《聯合報》9 月25 日: 第37 版。
  13. 瓦歷斯‧ 諾幹。1993。〈Mihuo:土地記事〉。《中國時報》12 月12 日: 第39 版。
  14. 蔡珠兒。1993。〈瓦歷斯‧ 尤幹〉。《中國時報》6 月4 日: 第31 版。
  15. 王潤華。1981。〈一個南洋墾荒者的驚喜〉。《中國時報》12 月5 日: 第8 版。
  16. 劉克襄。1993。〈評審意見:從部落出發〉。《中國時報》12 月12 日: 第39 版。
  17. 王浩威,評介。1997。〈重返原鄉,尋找祖先的名〉。《聯合報》6 月16 日: 第51 版。
  18. 王立,記錄。1999。〈加冕,以詩的桂冠〉。《聯合報》9 月25 日: 第37 版。
  19. 瓦歷斯‧ 諾幹。1996。〈伊能再踏查〉。《中國時報》10 月17 日: 第19 版。
  20. 陳大為。1992。〈治洪前書〉。《聯合報》10 月28 日: 第27 版。
  21. 邱貴芬。2005。〈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9 月20 日: 第E07 版。
  22. 王妙如。1996。〈用腦寫詩,從心出發: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會議紀錄〉。《中國時報》10 月18 日: 第19 版。
  23. Dirlik, Arif. 2013. "Literary Identity/Cultural Identity: Being Chines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MCLC Resource Center Publication. Web. 6 January 2014. .
  24. 吳晟。2006。〈評審意見:語言糾葛〉。《中國時報》11 月27 日: 第E7 版。
  25. 張系國。1978。〈歷史,現實及文學──報導文學獎評審心得〉。《中國時報》10 月9日: 第20 版。
  26. 王開平,記錄。1996。〈18 屆聯合報文學獎 在語言的迷宮 探索新出口〉。《聯合報》9月19 日: 第37 版。
  27. 楊錦郁,記錄。1995。〈以詩突破評審制度的堡壘: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紀實〉。《聯合報》9 月22 日: 第37 版。
  28. 潘弘輝。2001。〈雨林之歌: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2 月21 日: 第39 版。
  29. 孟瑤。1978。〈華夏文明包容下的山胞生活─我讀「阿美族的生活習俗」〉。《中國時報》10 月9 日: 第20 版。
  30. 長五步,記錄。1992。〈如星月的轉移: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實〉。《中國時報》10 月29 日: 第27 版。
  31. Ang, Ien.(2003).Together-in-Difference: Beyond Diaspora, Into Hybridity.Asian Studies Review,27(2),141-54.
  32. Casanova, Pascale(2005).Literature as A World.New Left Review,31,71-90.
  33. Chiang, Howard(ed.),Heinrich, Larissa(ed.)(2014).Queer Sinophone Cultures.New York:Routledge.
  34. Chiu, Kuei-fen(2012).Transnational Documentary Liaison: YIDFF and Taiwanese Documentary Making.First World Congress of Taiwan Studies
  35. Chow, Rey.(1995).Primitive Passions: 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New York:Columbia UP.
  36. Chow, Rey.(2012).Entanglements, or Transmedical Thinking about Capture.Durham:Duke UP..
  37. Chow, Rey.(ed.)(2000).Moder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Theory: Reimagining a Field.Durham:Duke UP..
  38. Damrosch, David(2003).World Literature, National Contexts.Modern Philology,100(4),512-31.
  39. Felski, Rita(1997).The Doxa of Difference.Signs,23(1),1-22.
  40. Felski, Rita(ed.),Friedman, Susan(ed.)(2013).Comparison: Theories, Approaches, Use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P.
  41. Friedman, Jonathan(1997).Global Crises,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llectual Porkbarrelling: Cosmopolitans versus Locals, Ethnics and Nationals in an Era of Global De-Hegemonisation.Debating Cultural Hybridity: Multi-Cultural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Anti-Racism,London:
  42. Hodder, Ian(2014).The Entanglements of Humans and Things: A Long-Term View.New Literary History,45(1),19-36.
  43. Russell, Terence(2005).Indigenous Literature and the Mainstream: Parallel Streams or Branches of the Same Tree.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Hualien:
  44. Shih, Shu-mei(ed.),Tsai, Chien-hsin(ed.),Bernards, Brian(ed.)(2013).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New York:Columbia UP.
  45. Siu, Lok. C. D.(2005).Memories of a Future Home: Diasporic Citizenship of Chinese in Panama.Stanford:Stanford UP..
  46. Tsu, Jing(ed.),Wang, David Der-wei(ed.)(2010).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al Essays.Boston:Brill.
  47. Tu, Wei-ming(ed.)(1994).The Living Tre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Stanford:Stanford UP..
  48. Veracini, Lorenzo(2010).Settler Colonialism: A Theoretical Overview.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49. Walkowitz, Rebecca L.(2006).The Location of Literature: The Transnational Book and the Migrant Writer.Contemporary Literature,47(4),527-45.
  50. Yue, Audrey(ed.),Khoo, Olivia(ed.)(2014).Sinophone Cinemas.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51. 王德威(2007)。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出版。
  52. 瓦歷斯‧ 尤幹(1994)。想念族人。台中:晨星。
  53. 向陽(2003)。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37-40。
  54. 夷將‧ 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
  55. 宋冬陽(1988)。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
  56. 李育霖(2013)。台灣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的距離。台灣人文學社通訊,4
  57. 李盈慧(1997)。1949 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1(1),165-94。
  58. 辛金順(1999)。歷史曠野上的星光:論陳大為的詩。華文文學,3,23-39。
  59. 林志興編(2001)。山海文薈千古情。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60. 邱貴芬(1992)。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2),151-68。
  61. 施淑(2012)。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集(一)。台北:人間。
  62. 孫大川(1993)。山海世界。山海文化,1,4-5。
  63. 徐國能(2001)。十年磨一劍:論陳大為詩作『在南洋』。華文文學,4,26-29。
  64. 高上秦編(1979)。時報報導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
  65. 張光達(2008)。臺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成、陳大為為例。臺灣文學學報,14,61-84。
  66. 張俐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67. 張茂桂(2006)。台灣族群和解的坎坷路。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
  68. 張錦忠(2003)。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
  69. 陳大為(2011)。大馬旅台文學1990。台灣文學館通訊,33,40-43。
  70. 陳大為(2003)。句號後面。台北:麥田出版。
  71. 陳大為(2009)。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台北:萬卷樓出版。
  72. 陳大為(2001)。盡是魅影的城國。台北:時報文化。
  73. 陳大為(2004)。世界華文文學與「中國中心論」思維─論「海外華文文學史」的學術視野。書目季刊,38(2),143-49。
  74. 陳大為(2012)。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75.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2007)。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
  76. 陳銘磻編選(1990)。大地阡陌路:台灣報導文學十家。台北:業強。
  77. 陳慧嬌(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78. 焦桐(1998)。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 ∼世紀末。台北:時報。
  79.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出版。
  80. 黃錦樹編、張錦忠編、李宗舜編(2014)。我們留台那些年。吉隆坡:有人出版社。
  81. 葉石濤(1973)。葉石濤作家論集。高雄:三信出版社。
  82. 詹閔旭(2008)。大河的旅程:李永平談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4(10),175-83。
  83. 蔡建鑫(2013)。在海外作台灣人文研究:隨感。台灣人文學社通訊,4
  84. 蕭阿勤(1999)。1980 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3,1-51。
  85. 鍾文音(2004)。美麗的苦痛。台北:大田。
  86. 鍾怡雯(2009)。定位與焦慮:馬華/華馬文學的問題研究。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台北:
  87. 簡文志(2007)。「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在台灣的發展。漢學研究集刊,5,167-88。
被引用次数
  1. 陳柏宇(2022)。「華語語系研究」框架之於台灣文學的再商榷:從向陽台語詩集《土地的歌》出發。台灣學誌,21,65-100。
  2. 黃錦樹(2016)。「我用瘦弱的滾木搬運巨大的詞」:遲到的說書人陳大為和他的「野故事」。中山人文學報,40,63-79。
  3. 劉威廷(2020)。台灣重層語系研究-以《綠島》及其翻譯交涉為例。國文學誌,40&41,79-106+108。
  4. 邱貴芬(2019)。「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世界文學」: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台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臺灣文學學報,35,127-157。
  5. 史書美(2015)。華語語系研究對台灣文學的可能意義為《中外文學》「華語與漢文專輯」所寫。中外文學,44(1),135-143。
  6. 王德威(2015)。華語語系,台灣觀點。中外文學,44(1),131-134。
  7. 詹閔旭(2017)。多地共構的華語語系文學:以馬華文學的台灣境遇為例。臺灣文學學報,30,81-110。
  8. 詹閔旭(2018)。在世界的邊緣寫作:李永平成為台灣作家之路。東華漢學,27,211-240。
  9. (2024)。華語語系的「地方」論述與反思:以雙雪濤《天吾手記》、楊君寧《奧森巴赫之眼》的臺北文學獎參與為例。中外文學,53(1),16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