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In late Ming, while Jesuits came to propagate Christianity in China , they also transmitted western learning, including Ming Li Tan (名理探) , a work concerning Aristotelian Categories published in 1631. T his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important terms of western categories related to the Ming Li Tan from a cross-cultural viewpoint.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late Ming , when Jesuit Christianized Aristotelian worldview encountered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Matteo Ricci opened two aspect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categories in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天主實義) . In the broad aspect, he re def ined ”gewu qiongli”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fathoming of principles) in terms of scholastic philosophy, and transmitted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name of ”gewu qiongli.” In the Xixu e Fan (西學凡A General Account of the Western Learning), Giulio Aleni included most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domain of ”gewu qiongli,” including logic. Ming Li Tan is a so translated in this context for the purpose of reason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first cause, i.e., the Creator. In the narrow aspect, in order to criticize 'Ii' or ‘the Supreme Ultimate' which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origin of Heaven, Earth and myriad things, Ricci introduce d the Aristotelian ten categories and translated them by means of Chinese classic terms. He is the pioneer of connecting Chinese classics with western logic. Later, on the basis founded by Ricci , Aleni, Furta do and Li Zhi-zhao mad e their own modifications of important terms of western categories.
|
参考文献
|
-
五帝本紀第一。帝堯,10b。
-
史記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文中的蒲桃,在不同文獻中或稱蒲陶或蒲萄,指的是今日的葡萄。「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123,13a/3173-3174。
-
「穿得」可用來表示穿過一串錢,通常的用法是穿著衣裳的情況。
-
孟子註疏解經 離婁章句下。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8年(1590)北京國子監校刊本,8,5。
-
利瑪竇全集。「……四書,是一本良好的倫理集成,今天視察員神父要我把四書譯為拉丁文,……翻譯四書,必須加寫短短的注釋,以便所言更加清楚。托天主的幫忙,我已譯妥三本,第四本正在翻譯中」,143。
-
(1994).Porphyry, “Isagoge,” in Paul Vincent Spade trans. and edited.Five Texts on the Medieval Problem of Universals: Porphyry, Boethius, Abelard Duns Scotus, Ockham,1-19.
-
周子之書 太極圖。(明成化9年〔陳煒〕刻本影印本,頁3865);頁2380(中華書局點校本),13。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Part II, De interpretatione,1-230.
-
利瑪竇全集。「……四書,是一本良好的倫理集成,今天視察員神父要我把四書譯為拉丁文,……翻譯四書,必須加寫短短的注釋,以便所言更加清楚。托天主的幫忙,我已譯妥三本,第四本正在翻譯中」,3,134-135。
-
名理探·又序。「先大夫自晤利先生京邸,嗣轍所之,必日偕西賢切劇揚疙。迨癸亥廬居靈竺,乃延體齋傅先生譯《寰有詮》,兩載削稿。在閱歲,因復繙是編」,8。
-
艾儒略將神學譯為陡祿日亞之學,又稱為天學;哲學為斐錄所費亞,又稱為人學。二者間的關係如下。「若從陡祿日亞之學者,則斷未有離斐錄而徑造焉者也」。「天學不得人學,無以為入門;先資人學,不得天學,無以為歸宿究竟。所以從師必須二學貫串,學乃有成」,15b-17a。
-
孟子注疏。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8年(1590)北京國子監校刊本 告子章句下,12,326。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De priori resolvtione,231-405.
-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帝堯,1,10b/21-11b/22。
-
朱子語類。25,18a/1080-b/1081。
-
艾儒略將神學譯為陡祿日亞之學,又稱為天學;哲學為斐錄所費亞,又稱為人學。二者間的關係如下。「若從陡祿日亞之學者,則斷未有離斐錄而徑造焉者也」。「天學不得人學,無以為入門;先資人學,不得天學,無以為歸宿究竟。所以從師必須二學貫串,學乃有成」,17a。
-
東坡四月十一日食荔枝詩云:『海中仙人絳羅糯,紅誚中單白玉膚。』又曰:『似開江珧斫玉柱,更洗河鲀烹腹腴。』……魏文帝以荔枝方之蒲桃。庾信謂魏使尉瑾曰:『昔在鄴都,食蒲桃甚美。』陳昭曰:『作何狀?』徐君房曰:『有類軟棗。』」
-
(1972)。帝紀第八 後主。北齊書,10,109。
-
「根據李天經和他兒子李次麿在《序名理探》的話來看,李之藻原本想用經院派的傳統邏輯,來和“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大原本”互為比附。這樣就可以達到“息異喙,定一真”,(《名理探》序)復活宋明唯心主義理學的目的。李天經說:“……而名理出,即吾儒窮理盡性之學”。李次也說:“研究理道,吾儒本然……惟德曩侍先大夫,日聆泰西諸賢昭事之學,其旨以盡性至命為歸,其功則本于窮理格致。”(《名理探》序)這裡看得很清楚,他是以《名理探》來排除佛老,妄把西方邏輯與理學混為一談。可見,《名理探》的翻譯,不單純是學術上的問題。」
-
孟子註疏解經。告子章句下,12,9b-10a。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In libros categoriarum,297-564.
-
嚴復翻譯的《穆勒名學》是譯自彌勒(John Stuart Mill)在1843年出版的《邏輯學體系:演譯與歸歸納》.
-
「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鍾鼓之音,上震於天,旖旗繽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職,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濤灌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孔子家語》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新安吳勉學刊本。致思第八,2,1a-b。
-
瓦第似乎沒注意到此一語詞,在他編的<術語語彙>中未提到「論證」。Robert Wardy Aristotle in China,153-160。
-
(1997).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1995)。漢語大字典。3,877-878。
-
類似的見解出自日本學者深澤助雄的分析,雖然他的重點在東方的西學研究。「出於對思想史問題的關心,對同時代士人或後世不屑一顧的譯著《名理探》,所談論的內容一定有相當的難度。但是堅持理解其翻譯成就所付出的努力,超出其譯介的邏輯內容,對在東方的西學研究者也有很高的資料價值。
-
(1962)。溝洫志第九。漢書,7b/1685-8a。
-
史記,世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 孔子世家第十七,47,1919。
-
「如孟子言:『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寇!』此豈孟子教人臣如此哉!正以警其君之不以禮遇臣下爾·為君當知為君之道,不可不使臣以禮;為臣當盡為臣之道,不可不事君以忠。君臣上下兩盡其道,天下其有不治者哉!乃知聖人之言,本末兩盡」 論語七,八佾篇,君使臣以禮章
-
(1992).Porphyry, Porphyry on Aristotle's Categories, translated by Steven K. Strange.
-
艾儒略。西學凡,3b-4a。
-
笛卡兒(R. Descartes, 1596-1650)在1606-1614年於法國就讀的耶穌會學校La Flèche就使用這套教科書.Stephen Gaukroger, Descartes: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Roger Ariew, Descartes and the Last Scholatics,53/26-54.
-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612年左右王豐肅(後改名高一志)已介紹西學中的「落熱加」,也就是邏輯,只是沒提到實質內容。十六年後,他將西學發表於《童幼教育》(c1628)中。「費羅所非亞譯言格物窮理之道。……此道又分五家:一曰落熱加、一曰非西加、一曰瑪得瑪弟加、一曰默大非西加、一曰厄第加。落熱加者,譯言明辨之道,以立諸學之根基,而貴辨是與非,實與虛,裹與表,蓋開茅塞而于事物之隱蘊,不使謬誤也。」
-
Nicolas Standaert。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Fathoming of Principles (gewu qiongli) i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ontact between Jesuits and Chinese Scholars,395-396。
-
(1995).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Whether or not there was a ‘Chinese reader’, I hope that the readers of this book will share my conviction that Li and Furtado did not labour in vain.152.
-
艾儒略。西學凡,3b。
-
名理探·又序,7-9。
-
李之藻確實要以“經院派”的傳統邏輯來和“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大原本”相為比附一番,意欲借此重整一下已被當時唯物論所批判打擊了的“推致窮格”之理,使之再復活起來,並且企圖重演一次……正名主義的作風,所以名理探的任務,不單是一種科學知識的翻譯問題。……這顯然是要拿邏輯為理學服務。」
-
“For example, I shall beg off saying anything about (a) whether genera and species are real or are situated in bare thoughts alone, (b) whether as real they are bodies or incorporeals, and (c) whether they are separated or in sensibles and have their real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m, Such business is profound, and requires another, greater investigation. Instead I shall now try to show you how the ancients, the Peripatetics among them most of all, interpreted genus and species and the other matters before us in a more logical fashion. Porphyry, “Isagoge,” in Paul Vincent Spade trans. and edited.Five Texts on the Medieval Problem of Universals,1.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De sophistarvm fallacijs,749-766.
-
孔子家語。觀思第八,2,1a-b。
-
「一門是十宗論,即天地間萬物十宗府。」。
-
Domingo Gundisalvo, “On Logic,” translated by Marshall Clagett and Edward Grant, annoted by Edward Grant, in Edward Grant.A Sourcebook in Medieval Science,67-68.
-
日占三,日直。7/110-8/111。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De posteriori resolvtione,406-732.
-
列傳第三十六,高允孫綽。5a-b。
-
朱子語類,94
-
既醉。11b-12a。
-
四嶽是分掌四嶽之諸侯的代稱。「鄭玄曰:『四嶽,四時官,主方嶽之事。』正義曰二『嗟嘆鴻水,問四嶽誰能理也。』孔安國云:『四嶽,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嶽之諸侯,故稱焉。』」。史記,1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De librvm primvm topicorvm,733-748.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Part I, In introduction,1-68.
-
Commentarii Collegii Conimbricensis e Societate Jsev: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 Stagiritae.Nunc primum in Germania in lucem editi (Coloniae Agrippinae, Apud Bernardvm Gualterivm, 1611)
-
論光非自立之體。5,3a-b。
-
In V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In Isagogem Porphyrij,69-296.
-
例如,Saint Jerome of Stridon (348-420)與Domingo Gundisalvo皆主張在學習選輯時博斐略的《亞里期多德<範疇論>導論》應先於亞里斯多德<範疇論>。Burgess Laughlin, The A ristotle A dventure,63。
-
名理探·序,3-5。
-
(1949)。此書收藏於北堂圖書之列,見H. Verhaerwen, Mission Catholique des Lazaristes ã Pékin: Cataloque de la Bibliothéque du pé-T’ang (Pékin: Imprimerie des Lazaristes, 1949),396-397。
-
「吾國學士,於名理一門,素鮮研究。古雖有鄧析、惠施、公孫龍等之東鱗西爪,聊供詭辯。持之非有故,言之非成理。至歷代科舉,束縛人智,障窒人心,士大夫空談理論,趨重文辭,以致九流三教,並為一談。明末西士東來,灌輸西學。一六三一年傅汎際與李之藻同譯《名理探》,而我國於是始有亞氏之論理學,而理學始有形上形下之等級,而不陵亂矣
-
(1999)。《名理探》:中國譯介亞氏邏輯的成就。哲學與文化,26(12/307),1168-1177。
-
「則鑄石為流萬,自上古有之。第今中國所鑄柔脆不堪,惟自海舶來者,質差堅樸,謂之蕃流萬,亦石汁所鑄,但少堅耳。又有玻璃,與琉璃相似。但未聞西域真琉璃作何狀也,豈寶珠、玉石皆入中國,而此獨不至?竊意漢時所謂十色琉璃,即今之青綠等石耳。古時無寶石之名,今人知其為石,而不知其為琉璃也。姑記,以俟博考」
-
Aristotle, Categories,Jonathan Barnes(1985).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2 vols,1,3-24.
-
Burgess Laughlin.The Aristotle Adventure,6-8.
-
Burgess Laughlin(1995)。The Aristotle Adventure: A Guide to the Greek, Arabic, and Latin Scholars Who Transmitted Aritotle's Logic to the Renaissance
-
John W. Witek(1994).Nicolas Standaer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Fathoming of Principles (gewu qiongli) in the Seventeenthe-Century Contact between Jesuits and Chinese Scholars.Ferdinard Verbiest (1623-1688): Jesuit Missionary, Scientist, Engineer and Diplomat (Sankt Augustin: Institut Monument a Serica/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Foundation,395.
-
Robert Wardy.Aristotle in China,131-131.
-
Robert Wardy.Aristotle in China: Language, Categories and Translation,153-160.
-
Robert Wardy(2000).Aristotle in China: Language, Categories and Translation
-
三國·王肅。孔子家語 好生第十。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新安吳勉學刊本,2,16a-b。
-
于慎行(1969)。穀山筆塵。205。
-
于慎行。穀山筆塵 夷考。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末年東阿于氏家刊本,18,3a-b。
-
中村元、徐復觀(1991)。中國人的思維方法。29-30。
-
公孫龍、明·長春真人(1977)。公孫龍子。正統道藏,46,260-269。
-
孔穎達(1999)。「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孔穎達(574-648)所作的疏中,認為「此明儒者自立之事也。……其自立有如此者,初第一儒言『自立』者,謂強學力行而自脩立也。此經『自立』者,謂獨懷仁義忠信也。」《禮記註疏》,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6年(1588)年北京國子監刊本,卷59,<儒行第四十一>,頁8b;《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之六,1583。
-
方以智(1983)。在方以智《物理小識》〈總論〉中提到「正謂獨性各別,公性則一」。物理小識 <總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7,744。
-
方豪。李之藻研究。124。
-
方豪。李之藻研究,115。
-
方豪。李之藻研究。惟原書既曰『亞氏辯證法大全』,應包括其一切理則學之著作,……而「名理探」僅譯原書之一部份」,121。
-
方豪(1966)。李之藻研究,117。
-
王充。「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未必謂世當復有鳳皇與河圖也。夫帝王之瑞,眾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麟,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父安。今瑞未必同於古,古應未必合於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祜不同也。周則烏魚,漢斬大她。推論唐、虞,猶周、漢也。初興始起,事效物氣,無相襲者,太平瑞應,何故當鈞?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免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論衡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乙未(14年,1535)吳郡蘇獻可通津草堂刊本 宣漢篇,19,2a。
-
司馬光。「祚與植皆惡于忠專橫,密勸高陽王雍使出之;忠聞之,大怒,令有司誣奏其罪。尚書奏:『羊祉告植姑子皇甫仲達云「受植旨,詐稱被詔,帥合部曲欲圖于忠。』臣等窮治,辭不伏引;然眾證明昞,準律當死。眾證雖不見植,皆言「仲達為植所使,植召仲達責問而不告列』。推論情狀,不同之理不可分明,不得同之常獄,有所降減,計同仲達處植死刑。植親帥城眾,附從王化,依律上議,乞賜裁處。」忠矯詔曰:「凶謀既爾,罪不當恕;雖有歸化之誠,無容上議,亦不須待秋分。」八月,乙亥,植與郭祚及都水使者杜陵韋雋,皆賜死。雋祚之昏家也。忠又欲殺高陽王雍,崔光固執不從,乃免雍官,以王還第。朝野冤憤,莫不切齒」。資治通鑑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乙巳(24年,1545)孔天胤等杭州刊本,梁紀四,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148/4b-5b。
-
司馬光(1956)。資治通鑑今注。4616。
-
司馬遷(1965)。史記,1338。
-
司馬遷、裴駟、司馬貞、張守節(1596)。史記。天官書第五,27/29。
-
任繼愈(1995)。道藏提要,927。
-
朱子語類。理氣上 太極天地上。(明成化9年〔陳煒〕刻本影印本,頁75);頁1(中華書局點校本)。,1。
-
朱維錚。利瑪寶中文蓍譯集,49。
-
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49。
-
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48。
-
朱震亨(1993)。「以有形丹石丸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丹溪醫集 金匱鉤玄,丹溪先生金匱鉤玄卷第三,氣屬陽動作火論,173。
-
朱熹、黎靖德。朱子語類。1993景印明成化9年(1473)〔陳煒〕刻本初版,卷1,〈理氣上〉,〈太極天地上>,頁4b(頁82,以下簡稱明成化9年)〔陳煒〕刻本影印本)
-
朱繡(1982)。「今之醫士,不問寒熱虛實之證。但見痘瘡黑陷,或不紅活,或出參差,便投熱藥。可見其非。此又不可全咎於醫士。乃病家父母之心,聞進熱藥甚喜,用涼劑甚不安。必服熱藥,實無再生之期。此乃醫士病家互相為誤。若不略具古先聖賢用藥論證,誠恐訛傳,有誤後世」。普濟方,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嬰孩,嬰孩痘疹門,辨瘡疹諸症,402(131),1263-1264。
-
艾儒略。西學凡,183-189。
-
艾儒略。西學凡。「理學者,義理之大學也。人以義理超於萬物,而為萬物之靈。格物窮理則於人全,而於天近。然物之理藏在物中,如金在砂,如玉在璞,須淘之剖之以斐祿所費亞之學」,3a。
-
艾儒略。西學凡,3a-4a。
-
艾儒略。哲學與這三門學科的關係雖不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卻是它們的憑據。「亦有不全學斐錄而為之者,然必曾由此學,而後三學乃有憑據」西學凡,16b。
-
艾儒略、李之藻。西學凡。天學初函,1,9-60。
-
何晏集、邢禺疏、李長春。論語註疏解經。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4年(1586)北京國子監刊本 學而第一,1,11b。
-
利瑪寶、藍克寶、胡國禎。天主寶義,192。
-
利瑪竇。天主實義。「論人性本善,而述天主們士正學」,27b。
-
利瑪竇。天主實義。「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27b-28a。
-
利瑪竇。天主實義。「辯排輪迴六道、戒殺生之謬說,而揭齋素正志」,4a。
-
利瑪竇、朱維錚(2001)。天主實義。利瑪竇中文著譯集,1-139。
-
利瑪竇、朱維錚。西字奇蹟。利瑪竇中文著作集,295-332。
-
利瑪竇、李之藻(1966)。天主實義。天學初函,1,351-636。
-
利瑪竇、徐光啓、李之藻。幾何原本。天學初函,4。
-
利瑪竇,藍克實(Douglas Lancashire),胡國禎(Peter Hu Kuo-chen)(1985).天主實義.
-
利瑪竇、藍克實、胡國禎。天主實義,192。
-
利瑪竇、藍克實、胡國禎。藍克實與胡國楨曾將利瑪竇在《天主實義》引用的書整理為中國古典文獻索引。(Index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s),其中包括《書經》、《詩經》、《易經》、《禮記》、《春秋左傳》、《四書》、《老子》、《莊子》等,代表了利瑪竇借助儒學傳統來傳播基督教義 天主實義,483-485。
-
利瑪竇、藍克實、胡國禎。天主實義,190。
-
利瑪竇全集(1986)。4
-
利瑪竇全集。利瑪竇指的是1589-1595年在韶州期間。李贊(1527-1602)曾提到,利瑪竇「住南海肇慶幾二十載,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請明於《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請明于《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今盡能言我此問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問之禮儀,是一極標致人也」,3,209。
-
李百藥。北齊書。「七年春正月壬辰,詔去秋已來,水潦人饑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諸富戶濟其性命」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6年(1588)南京國子監刊本,8。
-
李克和(1994)。開元占經。瞿曇悉達為唐代具有印度血統的天文學家,在唐開元6年(718)至開元14年之間奉敕編纂《開元占經》,79。
-
李副。戒菴老人漫筆。「禮書言罌畫雲雷之象,莫知雷作何狀。祭器中畫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經」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丁酉(25年,1597)江陰李氏刊本,,2,8a。
-
李調、魏連科(1982)。雲畫雲雷象。戒庵老人漫筆,52。
-
李學勤。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12。
-
李學勤。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之十一,〈離婁章句〉 離婁章句下,8,216。
-
李學勤。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1089-1090。
-
李贊(1984)。續焚書。焚書/續焚書,1,35。
-
汪奠基(1993)。中國邏輯思想史。「李之藻與《名理探》的翻譯」,13(3),381-385。
-
汪奠基。譬如,汪奠基認為,比起培根《新工具論》與笛卡兒《方法〔導〕論》等著作,「《名理探》的內容,較之這些著作來說,顯然是代表落後的、保守的、舊邏輯形式的一種。」「所以相對於徐光啟《幾何原本》的譯介來說,介紹這本書,遠不足以代表當時(十七世紀)的邏輯科學的真正著作」。中國邏輯思想史,383-385。
-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383。
-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382。
-
見方豪、包遵彭(1968)。「吾人之目的乃希望能在北京建立一圖書館,俾中國一切官吏與學者得賴此圖書館而認識吾人,並瞭解吾教教義。因此,且可使彼等乘機請求吾人翻譯此項書籍。翻譯之書,雖為數不多,但已出版者,業在中國留下永久記念矣。為此,吾人堅信此為誘引學人進入教育之良好方法,彼輩在譯書工作上具有權威,譯書工作終將成為吾人在中國傳佈福音之門徑」。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 明代宗教,58-59。
-
周山、李匡武(1989)。李之藻與《名理探》。中國邏輯史一近代篇,1(3),15-28。
-
房玄齡(1974)。晉書。1069。
-
房玄齡。晉書。「陰陽陶黑,萬品一區。巨細舛錯,種繁類殊。鷦冥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普天壤而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1573-1620)周若年覆刊宋開禧間秋浦郡齋本,36,22b-23a。
-
金禮蒙。「論證治:肥人,風邪易中,而不得外泄,即為熱中而目黃;瘦人得外泄,即為寒中而泣淚出也。浮而數,風中腑也,風中則口眼喎斜,風中腑則支體廢,風中臟則危矣」。浙江省中醫研究所、湖州中醫院校 醫方類聚 諸風門,永類鈐方,中風,1(14),353。
-
侯外盧(1992)。中國思想史,4,1236。
-
姜廣輝(1997)。此處借用姜廣輝《走出理學》的書名。走出理學
-
洪邁(1996)。容齋隨筆。據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整理1978版重印,《容齋五筆》九則<晉代遺文>,852。
-
洪邁。容齋五筆。九則 晉代遺文,4,8。
-
徐光台。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189-190。
-
徐光台。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166。
-
徐光台(2004)。明末西方教育的傳入及歷史省思。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2),77-104。
-
徐光台。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艾儒略《西學凡》中的格致學或理學」,183-189。
-
徐光台(2004)。明末中西士人在「理」問題上的遭遇:以利瑪竇為先驅。九州學林,2(2),2-42。
-
徐光台。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190。
-
徐光台。明末中西士人在「理」問題上的遭遇:以利瑪竇為先驅。
-
徐光台(2003)。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理性主義及其限度(哈佛燕京學術系列第3輯),165-212。
-
徐光台。明末西方教育的傳入及歷史省思。來華耶穌會士接受與反映的是一種與中國士人不同的教育」
-
徐光台(1998)。利瑪竇《天主實義》中的「格物窮理」。清華學報,28(1),47-73。
-
徐光台。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
-
徐光啓、李之藻。幾何原本。「几歷法、地理、樂律、算章、技藝、工巧諸事,有度有數者皆依賴,十府中幾何府屬」 天學初函,1(4),1a。
-
徐宗澤。《名理探》重刻序。2。
-
徐宗澤、字潤農。生於上海徐家匯,是徐光啟(1562-1633)第十二代孫,世代信奉天主教。在1905年廢科舉之前,他十九歲成為秀才。二十一歲入耶穌會修道,隨後赴歐美進修,攻讀文學、哲學和神學,並晉升司鐸。1923年起擔任徐家匯天主教堂圖書館(即今徐家匯藏書樓)館長。編著《明清問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耶穌會創義四百年紀念(一五四○一一九四○年)》
-
徐宗澤、傅汎際、李之藻。「陳垣傳之藻曰:《名理探》譯筆,比《寰有詮》尤邃奧。」。名理探,586。
-
徐宗澤、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跋。名理探,582。
-
徐宗澤、傅汎際、李之藻。「馬良序陳垣《李之藻傳》曰:其所譯《寰有詮》、《名理探》,至艱深,而措辭之妙,往往令讀者忘其為譯文」。名理探,587。
-
徐宗澤、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重刻序。名理探,2。
-
馬祖毅(1984)。中國翻譯簡史。明末清初耶穌會士與中國士大夫相結合的翻譯活動,4(3)
-
馬祖毅。中國翻譯史。112ff。
-
馬祖毅(1999)。中國翻譯史。「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士大夫相結合的西學翻譯」,4(2)
-
馬祖毅。在進入佛經翻譯第二階段後,出現省思翻譯方式與語詞的作品。中國翻譯簡史,28ff。
-
高一志。
-
張永堂(1987)。張永堂指出(土反)出祥伸認為這句話受到《名理探》卷二〈五公篇第一〉中詳細地討論獨性與公性的影響。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一明末理學與科學關係試論 第3篇「方以智與西學」,第3節「方以智所閱讀的西書」,121。
-
張西平(2001)。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20-22。
-
張曉林(2005)。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一文化互動與詮釋。此書偏重從神學與儒學問的文化互動,事實上,範疇論與自然哲學知識也扮演了某種相當重要的角色
-
曹杰生(1982)。略論《名理探》的翻譯及其影響。中國邏輯史研究,285-302。
-
梅里斯、G. Melis。利瑪竇《天主實義》中歐洲哲學的論題。131-131。
-
深澤助雄、孫中原。《名理探》:中國譯介亞氏邏輯的成就。
-
陳榮灼、楊儒賓、黃俊傑(1996)。公孫龍與演譯思維。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列傳第六,張華,233。
-
陳榮捷(1996)。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
-
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289。
-
傅汎際、李之藻(1998)。寰有詮。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元年(1628)刊本。崇禎元年刊本複印本收入薄樹人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8,455-641。
-
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35-36。
-
傅汎際、李之藻(1965)。名理探。由傅汎際譯義與李之藻達辭的《名理探》最初於1631年刻。陳垣於1926年由北京公教大學輔仁社影印(裝訂爲三本)1931年徐家匯光啓社重刻時,徐宗澤撰〈名理探重刻序〉。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過四冊的《名理探》(收入《萬有文庫》第2集第53冊),1959年北京三聯書店,196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兩冊重刻本,1975年重印於《人人文庫》。本文依據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1926年由北京公教大學輔仁社影印(裝訂爲三本)1931年徐家匯光啓社重刻時,徐宗澤撰〈名理探重刻序〉。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過四冊的《名理探》(收入《萬有文庫》第2集第53冊),1959年北京三聯書店,196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兩冊重刻本,1975年重印於《人人文庫》。本文依據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2(53)
-
傅汎際、李之藻。寰有詮。純體篇第二,2,34b-35a。
-
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325-326。
-
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Wardy, Aristotle in China,2(13),2/13/16/25/32/256-5/14/20/29/38.
-
傅汎際、李之藻。名理探。「教人識取論證」,15。
-
朝鮮·金禮蒙。浙江省中醫研究所、湖州中醫院校。醫方類聚 諸氣門,玉機微義,氣證,氣屬陽動作火論,5,70。
-
黃暉撰(1990)。宣漢篇。北京:中華書局。
-
溫公頤。中國近代邏輯史,114-115。
-
溫公頤(1993)。中國近代邏輯史。第6章「明末西方邏輯的輸入」,第3節「《名理探》的翻譯-亞里斯多德邏輯的輸入」,6,109-115。
-
溫公頤。中國近代邏輯史。111-114。
-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重建知識世界的嘗試:十八、十九世紀之際考據學的轉向」,2
-
董誥(1979)。全唐文。「孟子曰:『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離。』雖臣之事君,無有二志。至於去就之節,尚緣恩施厚薄。然則為人上者,安可以無禮於下哉」 魏徵,論治道,139,1414-2。
-
董誥(1979)。「彼宗類之繁衍,實軒庭之末光」。全唐文 王績,鸞賦,131(20),1319-2。
-
漢·班固。前漢書。「後十六歲,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裹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舀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25年(1597)北京國子監刊本,29。
-
趙彥衛、傅根清(1996)。雲麓漫鈔。5,86。
-
劉樂賢(1995)。孔子家語。好生第十,2,16a-b。
-
劉徽、李淳風(1995)。九章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 方田。譬如,「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1(1)
-
鄭玄箋、孔穎達、黃鳳翔、劉元震、楊起元。毛詩註疏。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7年(1589)北京國子監校刊本,〈大雅〉,<生民之什>,,17(2)
-
鄧玉函。「一言其五相視。一曰會聚,會聚,或同一宿,或同一宮,或相掩或凌犯,二曰六合照,每隔一宮,三曰隅照,三方相望,四曰方照,四方相望,五曰對照,即衝」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校奎章閣藏書,卷上,〈名義篇第一〉,〈測天本義一條〉。
-
黎靖德、王星賢(1999)。朱子語類
-
黎難秋(1993)。中國科學文獻翻譯史稿。明末至清初科學文獻的翻譯
-
瞿曇悉、薄樹人(1995)。開元占經。「石氏曰:日直,色赤丈餘,正〔立〕日月之傍,名為直。其分有自立者。」「《夏氏日暈圖》曰:日傍有二直,欲自立者,其色中赤外青不成」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7(5)
-
魏收。「萬物之生,靡不有死,古先哲王,作為禮制,所以養生送死,折諸人情。若毀生以奉死,則聖人所禁也。然葬者藏也,死者不可再見,故深藏之。昔堯葬穀林,農不易畝;舜葬蒼梧,市不改肆。秦始皇作為地市,下錮三泉,金玉寶貨不可計數,死不旋踵,尸焚墓掘。由此推之,堯舜之儉,始皇之奢,是非可見」。魏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初期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48
-
魏書(1965)。魏書。1074-1075。
-
羅明堅(1584)。天主實錄。目錄為〈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目錄〉,正文起始處用「新編天主實錄」,12
-
嚴復(1998)。穆勒名學。收入《嚴復合集》 聯珠、連珠,560。
-
嚴復(1998)。穆勒名學。收入《嚴復合集》 聯珠、連珠,197。
-
嚴復(1998)。穆勒名學。收入《嚴復合集》,270。
-
嚴復(1998)。穆勒名學。收入《嚴復合集》,272。
-
嚴復(1998)。穆勒名學。收入《嚴復合集》,16,8。
-
嚴復、耶方斯。嚴復翻譯的《名學淺說》是譯自耶方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1870年出版的《邏輯學入門》(Premier of Logic)。
-
鐘鳴旦。「格物窮理」:十七世紀西方耶穌會士與中國學者間的討論。604。
-
鐘鳴旦、杜鼎克。蓋禽獸一決仇害之象,自然而避,不能論理,無所權衡。造物主補其不足,賦以合性不合性一定之象,而自避自趨焉,皆不知其然而然者也。至於人類則能推論其理,分剖孰害孰利,其趨避必由思想而成。」艾儒略,《性學物述》。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 論分別之職,6(5),30b-31a。
-
鐘鳴旦、杜鼎克(2002)。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1,1-86。
-
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艾儒略 論理不能造物第五。萬物真原 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1,12a-b。
-
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1996)。童幼教育。西學第五 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1(5),377-378。
-
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艾儒略 論理不能造物第五。「理也者,法度之謂。造物者,成物之時,不特造其形,而亦賦其理。」,13b。
-
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艾儒略 論理不能造物第五。「理也者,法度之謂。造物者,成物之時,不特造其形,而亦賦其理。」,13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