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

并列篇名

Intellectuals and the Criticism of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Two Types of Qi Theory in the "Mencius" and "Zhuangzi"

DOI

10.6503/THJCS.2013.43(1).01

作者

賴錫三(Hsi-San Lai)

关键词

孟子 ; 莊子 ; 氣 ; 倫理 ; 冥契 ; 知識分子 ; Mencius ; Zhuangzi ; qi ; ethics ; mysticism ; intellectuals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卷1期(2013 / 03 / 01)

页次

1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不管《孟子》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都蘊含著最基源性的倫理關懷,這種由人而擴及關愛天地萬物的無量心懷,和氣之交融的身心感通之實存「體知」有關,因此才能真正導向泛愛萬物的倫理實踐。本文探討的第一個面向關涉:氣的存有論如何通向倫理實踐?接著進一步討論,孟子與莊子在內聖面通過身心融合之動能氣象,各自展開物我通感而澤人潤物,發展儒、道各自的倫理實踐;另一方面,兩人面對人在政治社會遭遇不公不義的權力迫害現象時,這兩股由內而發的身心感通之氣化動能,發展出各自的批判潛能,呈現知識分子的關懷與勇氣。依此可將氣論與儒、道公共關懷的權力批判加以關連。最後筆者希望藉由孟子與莊子這兩類型的氣之倫理學與批判性等公共關懷的異同,來突顯儒、道兩種知識分子類型的互補性。

英文摘要

Both the ”Mencius” and the ”Zhuangzi” share a fundamental concern with ethics. This concern, which begins with human beings and extends to heaven, earth and the myriad things, is tied to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qi. It is only through an intimate understanding of qi that an ethics based in a profound concern for the myriad things can truly be put into practice. This study begins by exploring how the ”ontology of qi” is realized in ethical practice. Mencius and Zhuangzi both espoused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armony, which, they asserted, led to a feeling of connectedness between self and other,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ympathy and care for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Mencius and Zhuangzi established the ethical practices of Confucians and Daoists. In addition, both thinkers used this theory to confront the injustice of authoritarian violence encountered by people in political society. Intern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athy provided both Confucians and Daoists with a potential means of criticism that could demonstrate the care and courage of intellectuals. In this way, the theory of qi can be connected to not only the Confucian and Daoist concern for the public welfare, but also to their criticism of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how the ”Mencius” and the ”Zhuangzi” conceived of these two issu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demonstrate a point of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onfucian and Daoist intellectu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小川侃(2008)。氣與吟唱:「身」的收縮與舒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1),237-248。
    連結:
  2. 葛浩南(2008)。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59-70。
    連結:
  3. 鄧育仁(2008)。隱喻與情理─孟學論辯放到當代西方哲學時。清華學報,38(3),485-504。
    連結:
  4. 賴錫三(2012)。《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1),1-43。
    連結:
  5. 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
  6. 王弼(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7. 史泰司、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Taipei:正中書局=Cheng Chung Book Company。
  8. 史華茲、程鋼譯(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9. 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10. 西田幾多郎、何倩譯(1997)。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宋灝(2005)。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華登菲與當代現象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3,225-250。
  12. 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
  13. 李明輝(1990)。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
  14. 叔本華、任立譯、孟慶時譯(1996)。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威廉‧詹姆斯、蔡怡佳譯、劉宏信譯(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Taipei:立緒文化=New Century Publishing。
  16. 唐君毅(1988)。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馬克斯‧舍勒、倪梁康譯(2004)。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北京:三聯書店。
  19. 馬克斯‧舍勒、陳仁華譯(1991)。情感現象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20. 梅洛龐蒂、龔卓軍譯(2007)。眼與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21. 畢來德、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
  22. 畢來德、周丹穎譯(2011)。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高雄:無境文化。
  23. 畢來德、宋剛譯(2011)。莊子四講。臺北=Taipei:聯經=Linking Publishing。
  24. 郭慶藩輯(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5. 陳來(1991)。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陳德和編、王邦雄(1997)。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馮友蘭(1963)。中國哲學史。香港:開明出版社。
  28. 黃俊傑(1993)。孟子。臺北:東大圖書。
  29. 楊儒賓(1999)。和辻哲郎論間柄。儒學思想在現代東亞國際研討會,臺北:
  30.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Taipei:巨流圖書=Chuliu Publisher。
  31. 楊儒賓(1990)。儒家身體觀。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32. 賴錫三。《莊子》的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重省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政大中文學報,19
  33. 賴錫三。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身體、氣化、政治批判。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
  34.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35.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Hsinchu: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次数
  1. 黃睿(2023)。《莊子》齊桓公見鬼故事新解——「批判的氣論」視角。漢學研究集刊,36,51+53-89。
  2. 賴錫三(2012)。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9-102。
  3. 賴錫三(2013)。「格格不入」的鵷鶵與「入遊其樊」的庖丁─《莊子》兩種回應「政治權力」的知識分子姿態。政大中文學報,19,155-192。
  4. 賴錫三(2015)。《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7,49-90。
  5. 賴錫三(2017)。《儒門內的莊子》與「跨文化臺灣《莊子》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7(1),3-30。
  6. 劉滄龍(2014)。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
  7. 謝君讚(2018)。檢證《論語》-論孔子思想中的冥契主義向度。鵝湖學誌,61,45-92。
  8. 鍾振宇(2013)。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4),13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