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身體現象學談書法功夫論

并列篇名

Cultivation in Chinese Ink Brush Writing from the Stance of a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作者

宋灝(Mathias Obert)

关键词

書法 ; 身體現象學 ; 身體模擬 ; 《莊子》 ; Chinese art of writing ;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 bodily mimesis ; "Zhuang Zi"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3 / 08 / 01)

页次

39 - 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追求跨文化哲學思考,聚焦於藝術實踐如何可能開展修養工夫上的效能比一問題。首先從身體現象學來探究書法上的運筆模式,尤其是從現象學角度闡明「收」、「迋」、「澀」等書寫手段,並凸顯身體模擬與倫理學之間的關聯,以揭示書法如何可能成為一種轉化性修養工犬。再者,根據〈莊子〉更深入彰顯藝術實踐與倫理關懷之間的聯繫,並闡明「逆轉收回」這種特殊運動模式均對生活態度、生活行為所具有之意義。最後,本文嘗試將海德格所追求的「轉折」落實於具有倫理意蘊的「泰然任之」這種生活態度上,解釋此「轉折」如何經由藝術實踐上「逆轉收回」的方式來獲得具體滋養。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pursues a transcultural reflection on possible relations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 and ethical cultivation. First there is given an investigation, from the stance of a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into peculiar kinds of moving the brush in the Chinese art of writing, especially the so-called ”collecting”, ”reversing”, and ”resisting” patterns in executing the brushstroke. Thus it is pleaded for bodily mimesis involved in the art of writing, as a kind of transformative exercise. In a second step, this thesis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adducing evidence from the ”Zhuang Zi”,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rtistic performance and ethical self-cultivation. Finally, an attempt is made at putting this art of ”reverting and taking back” into relation with the late Heidegger's thought on the Kehre and the Gelassenhei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Billeter, J. F.(1989).L'art chinois de l'écriture. Essai sur la calligraphie.Genève:Skira.
  2. Billeter, J. F.(2002).Leçons sur Tchouang-tseu.Paris:Allia.
  3. Billeter, J. F.(2004).Etudes sur Tchouang-tseu.Paris:Allia.
  4. Graziani, R.(2006).Fictions Philosophiques du "Tchouang-tseu".Paris:Gallimard.
  5. Haftmann, W.(1964).Malerei im 20. Jahrhundert. Textband.München:Prestel.
  6. Heidegger, M.(1997).Besinnung.Frankfurt a. M.:Klostermann.
  7. Heidegger, M.(1989).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Frankfurt a. M.:Klostermann.
  8. Heidegger, M.(2005).Über den Anfang.Frankfurt a. M.:Klostermann.
  9. Heidegger, M.(2002).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Frankfurt a. M.:Klostermann.
  10. Henry, M.(2003).Philosophie et Phénoménologie du Corps. Essai sur l'ontologie biranienne.Paris:PUF.
  11. Jullien, F.(2003).La grande image n'a pas de forme ou du non-objet par la peinture.Paris:Seuil.
  12. Nietzsche, F.,Colli, G.(Ed.),Montinari, M.(Ed.)(1988).Kritische Studienausgabe.München:DTV.
  13. Ritter, J. (Ed.)(1971).Historisches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e.Basel:Schwabe.
  14. 白居易(197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5. 白居易(197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6. 白居易(197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7. 白居易(197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俞劍華編(1998)。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 俞劍華編(1998)。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 張彥遠(1963)。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1. 郭慶藩(1954)。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2. 陳振濂(1993)。書法美學。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3. 華正人編(1997)。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24. 華正人編(1997)。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25. 楊家駱編(1987)。周易注疏。臺北:世界書局。
  26. 劉小晴(2002)。中國書學技法平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7. 歐陽修(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28. 龔卓軍(2007)。庖丁之手:身體思維與感覺邏輯。中國語文論譯叢刊,21,31-52。
被引用次数
  1. 馮鳳儀(2018)。讀《莊》以自我轉化─以「活動幅度」為根據的「擬道之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5,69-100。
  2. 賴錫三(2014)。《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
  3. 賴錫三(2015)。《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7,49-90。
  4. 林素娟(2022)。致物與應感的美學-先秦音樂教化中的身、物關係。臺大中文學報,76,1-3+5。
  5. 宋灝(2016)。關係、運動、時間─由現象學觀察身體。運動文化研究,28,45-81。
  6. 宋灝(2016)。就海德格論觀看部署與山水畫。哲學與文化,43(7),107-125。
  7. 宋灝(2019)。以《莊子》論身體運動與生活工夫的弔詭:以「庖丁解牛」為例。清華學報,49(1),25-47。
  8. 宋灝(2020)。以「逆轉收回」論海德格「時間性」與「任讓情境」思維。中山人文學報,49,117-128。
  9. 宋灝(2022)。藝術物化與身體自我。哲學與文化,49(3),21-39。
  10. 楊建國(2022)。旅行、身體與空間:徐霞客〈滇遊日記〉的觀看視域與敘寫模式。東海中文學報,44,1-52。
  11. (2016)。《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孟柯(Christoph Menke)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28,34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