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北部高中職學生網路沈迷模式之徑路分析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Model for Northern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DOI

10.6251/BEP.20070117

作者

韓佩凌(Pay-Ling Harn);鄔佩麗(Pei-Li Wu);陳淑惠(Sue-Huei Chen);張郁雯(Yu-Wen Chang)

关键词

高中職學生 ; 徑路分析 ; 結構方程模組 ; 網路沈迷 ; analysis study of causal relations ; high school students ; Internet addiction model ;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期刊名称

教育心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卷3期(2007 / 03 / 01)

页次

355 - 3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高中職學生網路沈迷的影響因素。參照重要文獻及理論,建構網路使用時間、生活壓力、憂鬱傾向、人際困擾、自我價值與網路沈迷相關模式。本研究以342名高中職學生爲研究樣本,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蒐集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所建構的網路沈迷模式受到觀察資料的支持,適合用來解釋高中職學生的觀察資料。(二)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沈迷有顯著正向影響。(三)生活壓力對網路沈迷有顯著正向影響。(四)憂鬱傾向對網路沈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五)人際困擾對網路沈迷無明顯的影響。(六)自我價值對網路沈迷無明顯的影響。最後,根據上述結果加以討論,提出對於未來研究上以及實務上的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related factor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aiwanese high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related factor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constructed an Internet addiction model based on existing related theories.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paper-and pencil questionnaires from 342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a) the Internet addiction model fits the observed data; (b) Internet usage had statistical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on; (c) life pressure had statistical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on; (d) depressive tendency had statistical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on; (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had no statistically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f) self-esteem had no statistically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on. The researchers discuss the result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ounseling practice and future studi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彭淑芸、饒培倫、楊錦洲(2004)。網路沈迷要素關聯性模型之建構與分析。師大學報,49(2),67-84。
    連結:
  2. Beard, K. W.(2002).Internet addi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s.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39,2-11.
  3. Chou, C.,Hsiao, M. C.(2000).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Computers & Education,35(1),65-80.
  4. Davis, R. A.(2001).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8,575.
  5. DYSON, E.(1997).Release 2.0 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
  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7. Griffiths, M.,J. Gackenbach (ed.)(1998).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NY:Academic Press.
  8. Jöreskong, K. G.,Sörborm, D.(1986).Liseral VI: Analysis of 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y maximum likehood and least square methods.Mooresville, IN:Scientific Software.
  9. Katelyn, Y. A.,John, A. B.(1998).Coming ou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dentity "Demarginalization" throught virtual group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5(3),681-694.
  10.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11. Internet addiction
  12.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
  13. What is internet addictive
  14. Young, K. S.,Rogers, R. C.(199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1(1),25-28.
  15. 李令儀、羅慧雯、許家馨譯(1997)。版本2.0:白宮與微軟都在聆聽的數位生活。台北:大塊文化。
  16. 李本華、楊國樞(1982)。青少年心理測驗。台北:張老師。
  17.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爲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主辦「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宣讀之論文,台北:
  18. 林天德(1999)。變態心理學。台北:測驗。
  19. 林以正(2001)。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沈迷的影響。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 林清財(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21.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22. 柯永河、林幸台、張小鳳(1996)。人際行爲量表。台北:測驗。
  23. 柯慧貞譯(2000)。貝克憂鬱量表。台北:中國行?科學社。
  24. 范傑臣(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25. 夏鑄九譯(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26. 陳正昌、程炳林(1998)。SPSS、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台北:五南。
  27. 陳冠名(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28. 陳淑惠(2001)。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29. 陳淑惠(1999)。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30. 陳淑惠(2002)。探問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兼談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可能機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主辦「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探討」研討會宣讀之論文,台北:
  31. 陳淑惠(2002)。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32. 董潔如(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33. 鄒浮安(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34. 鄭照順(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35. 盧浩權(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36. 盧麗卉(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37.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爲、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韓佩凌(2003)。我家有網路小子:網路沈迷與因應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月刊,86,58-71。
被引用次数
  1. 許韶玲、施香如(2013)。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嗎?從實證與論述文獻的脈絡檢視。教育心理學報,44(4),773-792。
  2. 劉仲矩、林宜慧(2015)。臉書使用者價值與忠誠度關聯研究:網路信任的干擾效果。企業管理學報,104,43-72。
  3. 劉仲矩、林鈺璇(2012)。台灣地區線上遊戲者人格特質與忠誠度關聯研究:需求內容為干擾。科技管理學刊,17(1),73-110。
  4. 潘彥蓁,劉仲矩(2017)。使用者認知人力銀行提供需求內容與忠誠度關聯-以滿意度為干擾效果。企業管理學報,115,27-53。
  5. 楊淳斐(2014)。臺灣大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與心理性危險因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113-136。
  6. 鄭志平、呂傑華(2014)。學生網咖消費行為與家長管教方式、同儕人際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生為例。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8,49-70。
  7. (2012)。國中生的生活壓力、自我控制與網路沉迷傾向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1),33-57。
  8. (2024)。網路互動犯罪被害促發因素之實證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