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

并列篇名

Professor Yang Yun-ping and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DOI

10.6253/ntuhistory.2007.39.01

作者

許雪姬(Hsueh-Chi Hsu)

关键词

楊雲萍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臺灣省編譯館 ; 臺灣史 ; Yang Yun-ping楊雲萍 ;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NTU ; the Institute of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ng of Taiwan Province ; Taiwan history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07 / 06 / 01)

页次

1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楊雲萍教授(1906~2000)在臺大歷史系任教長達四十年,是戰後第一位在大學院校開授臺灣史課程的人。他醉心文學,本非歷史系出身,但卻上承連雅堂、林獻堂兩人的史學,下開解嚴前後臺灣史研究的風氣,楊氏的歷史地位有其時代背景。 日本統治臺灣後期已進入戰爭體制,臺灣原是帝國的邊陲,卻必須支援戰爭,甚至淪為戰場。身為臺灣人的楊雲萍,既不能積極協助戰爭,也不能出面反對戰爭,沉潛於鄉土研究,是他在戰爭中找到的出路。不僅如此,他還在《臺灣日日新報》撰文呼籲臺北帝大非得研究臺灣不可。 戰後他投入報界,為文針砭時局,積極呼籲奪還語言、修纂臺灣史;擔任臺灣省編譯館的編纂兼臺灣研究組主任,積極從事相關研究。二二八事件後,編譯館關閉,乃入臺大歷史系任教,曾開「南明史」、「臺灣史」、「臺灣史日文名著選讀」等課,並指導研究臺灣史的博、碩士生完成論文。 《臺灣史上的人物》、《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是其重要著作。研究古典詩人的詩作與生平、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是他對臺灣史最重要的貢獻。

英文摘要

Professor Yang Yun-ping (1906~2000) taught at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NTU for 40 years, and was the first to deliver a Taiwan history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after retrocession. Though he was fond of literature and did not have a background in historical research, he inherited Lien Heng's (連橫) and Lin Hsien-t'ang's (林獻堂) historiography. He illuminated the climate of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before and after the martial law was lifted. His conversion was according to the shift of the times.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 was under a wartime system. Though in the border area of the Japanese Empire, it had to support the war effort, even to become a battlefront. As a Taiwanese, Professor Yang could neither not assist in the war effort affirmatively, nor oppose the war directly. The only way for him was to be steeped in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Moreover, he wrote an article in the Taiwan Daily News (《臺灣日日新報》) to appeal to the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to enhance Taiwan research. He devoted himself to journalism after the World War II. He commented on current affairs, appealed to recapture our own language and stepped in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Taiwan history actively. In the meantime, he held the post of Senior Researcher and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at the Institute of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ng of Taiwan Province. After the 228 incident, the institute was closed, and he became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NTU. He taught courses on South Ming History, Taiwan History, Selected Japanese Readings in Taiwan History. He supervised graduate students to write master theses and doctorial dissertations, too. His masterpieces include: Taiwan Historical Personages (《臺灣史上的人物》), Studies in South Ming History and Taiwan Culture (《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 He studied the poems and biographies of classical poets, and commented on historical characters objectively. This was the precious heritage he left for the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許雪姬(1999)。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
    連結:
  2. 許雪姬(2001)。由乾隆肅貪看柴大紀案。故宮學術季刊,19(1)
    連結:
  3. (1954)。公論報(1948/09/14-1954/10/01)。
  4. (1944)。民俗臺灣。
  5. (1943)。文藝臺灣。
  6. (1948)。國立臺灣大學校刊。
  7. (1940)。臺灣藝街。
  8. (1952)。中國一周(1952/05/01)。
  9. (1942)。臺灣時報(1941/01/01-1942/05/01)。
  10. (1941)。臺灣日日新報(1933/09/04-1941/08/24)。
  11. (1943)。臺灣新文學。
  12. (1952)。中華日報(1948/07/21-1952/07/22)。
  13. (1950)。臺灣文化。
  14. (1946)。民報(1945/10/10-1946/04/09)。
  15. (1943)。臺灣公論。
  16. (1986)。臺灣風物。
  17. (1938)。愛書。
  18. 清劉銘傳(1968)。劉壯肅公(省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19. 清蔣師轍、臺灣銀行編(1957)。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
  20. 清薛紹元、臺灣銀行編(1962)。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
  21. 三島格(1941)。士林雜記。民俗臺灣,1(6)
  22.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3. 井川直衛(1936)。バアクレイ傳士の面影。臺南:基督教真理社。
  24. 方豪(1956)。陳第《東番記》考證。臺大文史哲學報,7
  25. 方豪(1969)。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方豪。
  26. 王詩琅(1981)。掙扎硬幹談「苦編」。臺灣風物,31(4)
  27. 北岡政子、秦賢次、黃英哲編(1993)。許壽裳日記。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
  28. 甘為霖(1913)。廈門音新字典。臺南:甘為霖。
  29. 石原靜三(1941)。芝山巖移轉當時に於ける學務部の情況。民俗臺灣,1(6)
  30. 立石鐵臣(1941)。士林の月。民俗臺灣,1(6)
  31. 朴光賢(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人間情報學研究科。
  32. 自立晚報(1994)。歷史學家前輩詩人:楊雲萍我的一生。自立晚報(1994/12/05)。
  33. 何義麟(1996)。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8
  34. 佐佐木隆爾(1995)。昭和史の事典。東京:東京堂。
  35. 吳密察(2006)。歷史系的臺灣史課程設計-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史研究相關系所之現況與展望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36. 吳密察、黃富三主編(1997)。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37. 吳學明(2003)。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人光出版社。
  38.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39. 杜淑純(2005)。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0. 東方孝義(1974)。臺灣習俗。臺北:古亭書店。
  41. 林忠(1987)。臺灣光復前後之回顧與自傳。臺北:皇極出版社。
  42. 林春蘭(2002)。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43. 林瑞明(2003)。楊雲萍的文學與歷史。文學臺灣,45
  44. 林瑞明(1996)。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
  45. 林瑞明(2001)。楊雲萍的文學與歷史。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臺北:
  46. 林瑞明主持、許雪姬協同主持(2001)。《楊雲萍全集》整理編輯計劃期末報告書。臺北:
  47. 林熊祥、王國璠輯(1982)。林文訪先生詩文集。臺北:青文出版社。
  48. 林曙光(1948)。論臺灣風土的研究―致楊雲萍教授。中華日報(1948/07/21)。
  49. 林獻堂著(1949)。灌園先生日記。
  50. 林蘭芳、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秘書處編(1996)。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抗戰建國及臺灣光復。臺北:國史館。
  51. 河原功(1997)。臺灣新文學運動の展開:日本文學との接點。東京:研文。
  52. 近藤正己(1996)。總力戰と臺灣―日本殖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山水書房。
  53. 金關丈夫(1941)。士林刀。民俗臺灣,1(6)
  54. 持田辰郎(1946)。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史。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
  55. 范泉(1947)。創世紀。上海:寰星書店。
  56. 張世賢(1978)。晚清治臺政策。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57. 張妙娟(2005)。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臺南:人光出版社。
  58. 張炎憲、楊雲萍著、張炎憲編(1993)。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59. 張崇根(1992)。臺灣歷史與高山族文化。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60. 曹永和(1941)。〈士林の古碑〉、〈士林の傳說〉、〈士林寺廟志〉、〈士林聽書〉。民俗臺灣,1(6)
  61. 許雪姬(2006)。林獻堂與櫟社。兩岸發展史研究,2
  62. 許雪姬(2006)。忘年之交―獻堂仙與雲萍師。臺灣文獻,57(1)
  63. 許雪姬訪問、鄭鳳凰紀錄(2002)。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4. 許雪姬總策劃(2006)。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
  65. 許雪姬、李東華編(2001)。方豪先生年譜。新店:國史館。
  66.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2007)。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67. 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丘慧君紀錄(2003)。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8. 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明哲紀錄(199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9. 陳怡真(2004)。澄懷觀道:陳奇祿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70. 陳思聰撰、鄭仰恩主編(2001)。信仰的記憶與傳承:臺灣教會人物檔案(一)。臺南:人光出版社。
  71. 陳偉智。文政學部―史學科簡介。Academia-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
  72. 陳清義(1903)。遊歷日本的紀錄。臺南教會公報。
  73. 陳速換(2006)。久保天隨《澎湖遊草》之語言風格探討(上)。硓□石,43
  74. 陳漢光訪問、黃富三、陳俐甫編(1991)。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75. 黃英哲(1999)。臺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の光と影:魯迅思想受容の行方。東京:創土社。
  76. 楊教授收藏-古錢幣、古印章
  77. 逯耀東(2000)。懷念楊雲萍先生那棵孤佇的檳榔樹。中國時報(2000/08/16)。
  78. 楊雲萍(1941)。士林文化展出品の臺灣研究必讀十書。臺灣日日新報(1941/08/24)。
  79. 楊雲萍(1945)。學術與國界。民報(1945/11/26)。
  80. 楊雲萍(1983)。金関丈夫先生の思い出。えとのす,12
  81. 楊雲萍(1954)。連雅堂與圓山貝塚。《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65
  82. 楊雲萍(1945)。紀念先烈。民報(1945/10/10)。
  83. 楊雲萍(1948)。「臺灣文化志」的著者。公論報,19
  84. 楊雲萍(1985)。生肖八卦錢譜續稿。集幣會刊,7
  85. 楊雲萍(1954)。《人人》雜誌創刊前後。臺北文物,3(2)
  86. 楊雲萍(1946)。促進文化的方策。民報(1946/02/03)。
  87. 楊雲萍(1947)。憲法公布後應有的作風。民報(1947/01/11)。
  88. 楊雲萍(1981)。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
  89. 楊雲萍(1984)。生肖八卦錢譜初稿。集幣會刊,6
  90. 楊雲萍(1952)。備忘小錄(二。臺灣風物,2(1)
  91. 楊雲萍(1941)。文脈と語氣金關丈夫先生に答ふ。臺灣日日新報(1941/06/15)。
  92. 楊雲萍(1945)。〈奪還我們的語言〉(上)、(下)。民報(1945/10/22-23)。
  93. 楊雲萍(1950)。「澎湖遊草」及其他。《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06
  94. 楊雲萍(1978)。記新得南明錢幣。錢幣天地,2(1)
  95. 楊雲萍(1945)。光復與「復古」。民報(1945/10/27)。
  96. 楊雲萍(1948)。「劉銘傳紀念館」那裹去?。臺灣文化,3(8)
  97. 楊雲萍(1973)。胡適之先生的追憶。中國時報(1973/12/17)。
  98. 楊雲萍(1950)。輓傅(斯年)校長聯。《公論報》,「日月潭」,862
  99. 楊雲萍(1950)。《櫟社沿革志略》及其他。臺灣風土,93
  100. 楊雲萍(1981)。許壽裳先生的追憶。中外雜誌,30(4)
  101. 楊雲萍。日人的謬誤及其他-讀方杰人先生的大作。
  102. 楊雲萍(1945)。文獻的接收。民報(1945/10/14-16)。
  103. 楊雲萍(1938)。芝山巖考。臺灣日日新報(1938/04/13)。
  104. 楊雲萍(1941)。研究と愛。臺灣日日新報(1941/05/29)。
  105. 楊雲萍(1950)。《櫟社沿革志略》及其他。臺灣風土,90
  106. 楊雲萍(1954)。大直徐氏番祖媽。《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87
  107. 楊雲萍(1959)。楊爾康先生遺著。臺灣風物,4(5)
  108. 楊雲萍(1951)。吳鳳磚記及其他。公論報,134
  109. 楊雲萍(1985)。〈王詩琅先生追憶〉、〈論方志的體例―從為臺灣省通志定體例說起〉。臺灣風物,35(1)
  110. 楊雲萍(1941)。本誌發刊の趣意書を繞る論諍の始末(上)《民俗臺灣》發刊に際して。民俗臺灣,1(2)
  111. 楊雲萍(1950)。《櫟社沿革志略》及其他。臺灣風土,91
  112. 楊雲萍(1965)。石暘睢先生的追憶。南瀛文獻,10
  113. 楊雲萍(1946)。文藝家在那裹。民報(1946/11/25)。
  114. 楊雲萍(1956)。陳登元的事蹟及其遺作。臺北縣文獻叢輯,2
  115. 楊雲萍(1946)。印刷與文化。民報(1946/04/09)。
  116. 楊雲萍(1946)。信賴民眾?。民報(1946/12/29)。
  117. 楊雲萍(1954)。沈傲樵的進臺詩篇。《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81
  118. 楊雲萍(1945)。我們的「等路」臺灣的文藝與學術。民報(1945/12/02-03)。
  119. 楊雲萍(1950)。《櫟社沿革志略》及其他。臺灣風土,92
  120. 楊雲萍(1946)。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回顧。臺灣文化,創刊號
  121. 楊雲萍(1938)。ーつの追憶。愛書,10
  122. 楊雲萍(1981)。池田敏雄先生逝世紀念專輯。臺灣風物,31(2)
  123. 楊雲萍(1977)。明熹宗朱由校試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4
  124. 楊雲萍。鄭成功登陸鹿耳門港南岸北線尾島的資料。
  125. 楊雲萍(1981)。《臺灣風物》創刊前後。臺灣風物,31(4)
  126. 楊雲萍(1956)。有關臺北市的二三古文書。臺北文物,5(1)
  127. 楊雲萍(1945)。一個誤會。民報(1945/12/25)。
  128. 楊雲萍(1984)。古語錢小譜。臺灣風物,34(3)
  129. 楊雲萍(1941)。臺灣研究の碩學伊能嘉矩。臺灣時報(1941/01/01)。
  130. 楊雲萍(1951)。滄海遺民王友竹。《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27
  131. 楊雲萍(1956)。臺北縣文獻叢輯。臺北:臺北縣文獻會。
  132. 楊雲萍(1981)。永昌當五錢試考。集幣會刊,3
  133. 楊雲萍(1937)。「バアクレイ博士の面影」と其他。臺灣新文學,2(4)
  134. 楊雲萍(1954)。陸隴(壠)其與臺灣。《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58
  135. 楊雲萍(1941)。民俗ヘの愛。臺灣日日新報(1941/06/01)。
  136. 楊雲萍(1946)。中山詩文集及其他。民報(1946/05/19)。
  137. 楊雲萍(1951)。吳鳳事蹟與一英人。公論報,133
  138. 楊雲萍(1952)。詩人連雅堂。中國一週,109
  139. 楊雲萍(1949)。臺灣研究必讀書十本(1)「臺灣通史」。《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51
  140. 楊雲萍(1942)。「劍花室文集」に就て(連雅堂の遺墨)。臺灣時報(1942/04/15)。
  141. 楊雲萍(1979)。南明時代的錢幣。歷史博物館館刊,10
  142. 楊雲萍(1986)。悼林柏壽先生。臺灣風物,36(2)
  143. 楊雲萍(1953)。二週年紀念。臺灣風物,3(5、6)
  144. 楊雲萍(1949)。關於黃景寅的詩。《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44
  145. 楊雲萍(1981)。許季茀先生的追憶。書和人,426
  146. 楊雲萍(1941)。研究と愛。民俗臺灣,1(2)
  147. 楊雲萍(1945)。提議編纂「臺灣史」。民報(1945/12/13)。
  148. 楊雲萍(1979)。鄭成功登陸臺灣的日期。中國時報(1979/04/24)。
  149. 楊雲萍(1947)。希望屬於我們。民報(1947/01/04)。
  150. 楊雲萍(1939)。臺大と臺灣の研究。臺灣日日新報(1939/02/15-17)。
  151. 楊雲萍(1961)。鄭成功登陸臺灣的日期的問題-讀「學術的爭論」。聯合報(1961/05/10)。
  152. 楊雲萍(1949)。關於黃景寅的詩(續)。《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45
  153. 楊雲萍(1981)。方杰人先生安息。臺灣風物,31(1)
  154. 楊雲萍(1986)。記新獲「西王賞功」幣。集幣會刊,8
  155. 楊雲萍(1980)。崇禎監五錢小記。集幣會刊,2
  156. 楊雲萍(1950)。「澎湖遊草」及其他。《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107
  157. 楊雲萍(1941)。研究と對象。民俗臺灣,1(6)
  158. 楊雲萍著、張炎憲編(1993)。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159. 楊雲萍藏、張炎憲、曾品滄編(2003)。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縣:國史館。
  160. 楊雲萍、李宗侗撰(1958)。中國歷代大學史。臺北:中華文化。
  161. 楊雲萍、林熊祥撰(1954)。臺灣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62. 楊雲萍、張炎憲主編(1988)。歷史文化與臺灣。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163. 楊雲萍、郭廷以撰(1956)。中越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
  164. 楊雲萍、陳漢光(1948)。臺灣抗日史。臺北:守堅藏書室。
  165. 楊雲萍、漢聲雜誌社編(1981)。古蹟之旅。臺北:漢聲雜誌社。
  166. 楊熙(1983)。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出版社。
  167. 葉石濤、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著(1992)。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168. 臺大同學會編印(1952)。臺大畢業同學錄。臺北:臺大同學會。
  16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各單位及臺北市各公共機關職員錄。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7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71. 臺灣新民報(1937)。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
  172. 潘是輝(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173. 潘廼禎(1941)。〈士林市場について〉、〈士林歲時記〉、〈內山鑼皷に就て〉。民俗臺灣,1(6)
  174. 鄭圭永(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日本,東京大學。
  175. 鄧孔昭(1990)。「臺灣通史」辨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Chang, Lung-Chih(2011).From Different Shores: a Preliminary Exporation of Hisorical Writings on Taiwa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臺灣文學研究集刊,9,1-20.
  2. 陳淑容、莊雅仲(2013)。研究臺灣:解嚴後臺灣的「本土」學院政治。成大歷史學報,45,253-278。
  3. (2009)。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4),161-184。
  4. (2009)。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臺灣史研究,16(3),87-132。
  5. (2012)。臺灣契約文書的蒐集與分類(1898-2008)。臺灣文獻,63(2),245-302。
  6. (2019)。臺灣史的誕生─以《臺灣人四百年史》的文獻學考察為中心。臺灣風物,69(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