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燕行錄》的研究史回顧(1933-2008)

并列篇名

History of the Yeon Haeng Rok: A Review Article

DOI

10.6253/ntuhistory.2009.43.06

作者

裴英姬(Young-Hee Bae)

关键词

朝鮮 ; 燕京 ; 瀋陽 ; 熱河 ; 燕行錄 ; 朝貢關係 ; 朝貢貿易 ; 華夷觀念 ; 文化交流 ; Joseon朝鮮 ; Yan Jing燕京 ; Shen Yang瀋陽 ; Re He熱河 ; Yeon Haeng Rok燕行錄 ; Tributary relations ; Tributary trade ; sino-centrism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09 / 06 / 01)

页次

219 - 2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清時代朝鮮人依據在燕京、瀋陽、熱河等地的遊歷經驗,撰寫成各式各樣的紀錄,這些紀錄後來被學界彙集成《燕行錄》。尤其《燕行錄全集》於2001年出版之後,更啟發我們在中韓關係研究的新方向。目前韓、日、中學界,以《燕行錄》為主要材料,針對中韓關係史的研究成果已累積一定業績。韓國學界針對此領域的研究已有相當時間,所觸及的議題涵蓋各層面;日本學界在中韓關係史的領域也早有深入的研究成果,近來則逐漸在東亞關係史和交流史的脈絡中,開始注意《燕行錄》史料的重要性;而1990年以來,中文學界也逐漸開始關注《燕行錄》,在許多課題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筆者在閱讀相關研究成果時,發現因為材料零散、加上語言不同,導致韓、日、中學界的研究成果中,重複者頗多。綜觀如今已發掘的燕行紀錄,其規模如此龐大,但多數卻還未做解題,且整體、系統性的研究成果仍嫌不足。當前韓、日、中三國研究《燕行錄》的重點,集中在朝貢關係(政治)、朝貢貿易(經濟)、華夷觀念(思想)、文化交流與傳播(交流)等四個面向。本文透過整理過去的研究成果,並探討已有的論點,以此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給感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並希望能引起中文學界對此一材料更多的關注。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Joseon people kept all kinds of records pertaining to traveling experiences in Yan Jing (燕京), Shen Yang (瀋陽), and Re He (熱河). These records were later compil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as the Yeon Haeng Rok (燕行錄). Particularl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Yeon Haeng Rok in 2001 were inspired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Now, among the Korean, the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research work regarding the history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has accumulated certain achievements mainly based on materials of the Yeon Haeng Rok. The Korean academic circle has studied this domain for quite some time, and has mentioned issues at various levels. The Japanese academic circle has had significan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history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history, and recently it gradually started to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Yeon Haeng Rok with respect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East Asia relations and exchange. Since 1990,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has also gradually starte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Yeon Haeng Rok, and has had new research results regarding many topics. When reading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Korean,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academic circles all have very abundant research results; due to scattered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there have been many duplicated research results.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Yeon Haeng Rok records that have been found to date, I found that the scope is so large and most of it has not been interpreted, and thus that the overall or systematic research results are still lacking.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Yeon Haeng Rok from Korea, Japan and China are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tributary relations (politics), tributary trade (economics), sino-centrism (thought), cultural exchange and diffusion. This article looks ahead to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by means of arranging past research results as well as discussing existing conten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interested researchers with references and to bring about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regarding the materi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廖振旺(2006)。初論乾隆朝北京城書籍市場的分佈與貨源-以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
    連結:
  2. 一ノ瀬雄一(1989)。清代瑠璃廠書肆に関する-考察-朝鮮使節の記録を中心に-。史泉,67
  3. 山口正之(1993)。清朝に於ける在支歐人と朝鮮使臣-西歐キリスト教文化の半島流傳について。史学雜誌,44(7)
  4. 中村榮孝(1969)。日鮮関係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5. 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1983)。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九六○~一九四九,臺北:
  6. 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1983)。中韓關係史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
  7. 尹忠男(2003).哈佛燕京圖書館韓國學資料의現況과展望.國學研究,2
  8. 尹忠男編(2004)。哈佛燕京圖書館韓國貴重本解題。首爾:景仁文化社。
  9. 尹忠男編(2004)。哈佛燕京圖書館韓國貴重本解題。首爾:景仁文化社。
  10. 尹忠男編(2004)。哈佛燕京韓國館資料研究。首爾:景仁文化社。
  11. 尹振榮(2005).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歷史學.
  12. 夫馬進(2007)。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13. 夫馬進(2003)。日本現存朝鮮燕行錄解題。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紀要,42
  14. 夫馬進(2008).東亞의觀點에서본清史研究:清史工程을中心으로;1609年日本의琉球併合以後中國、朝鮮對琉球外交-東亞4國의冊封、通信그리고杜絕.梨花史學研究,37
  15. 夫馬進(2006)。朝鮮通信使による日本古学の認識-朝鮮燕行使による清朝漢学の把握を視野に入れ。思想,981
  16. 夫馬進(2007)。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17. 夫馬進著、伍躍譯(2008)。關於日本現存《燕行錄》的文獻整理。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3(3)
  18. 夫馬進編(2007)。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術出版?。
  19. 夫馬進編(1999)。使琉球録解題及研究。沖縄:榕樹書林。
  20. 夫馬進、谷川道雄編(1989)。中国邊境社會の歷史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学文学部。
  21. 夫馬進、岩井茂樹編(2004)。中国近世社會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22. 夫馬進、明代史研究會編、明代史論叢編委會編(1990)。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
  23. 夫馬進、河內良弘編(1991)。清朝治下の民族問題と国際関係。京都:京都大学文学部。
  24. 王汎森(2008)。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1
  25. 王政堯(1999)。18世紀朝鮮「利用厚生」學說與清代中國-《熱河日記》研究之一。清史研究,3
  26. 王政堯、赫曉琳(1998)。簡論《燕行錄》與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韓國學論文集,7
  27. 王振忠、尹忠男編(2004)。哈佛燕京韓國館資料研究。首爾:景仁文化社。
  28. 白玉敬(2006).朝鮮前期使行밀무역研究:赴京使行을中心으로.歷史文化研究,25
  29. 白玉敬(2006).《壬戌使行錄》에나타난譯官의活動과日本認識.韓國思想史學,26
  30. 白新良主編(2002)。明清中朝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1. 伍躍(2007)。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32. 任桂淳(1995)。試論十八世紀清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以李朝出使清朝的使節問題為中心。清史研究,4
  33. 全紅(2006)。朝鮮文學家朴趾源的北學派實學思想矛盾探析-以《許生傳》和《熱河日記》為例。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6)
  34. 全海宗(1970)。韓中關係史研究。首爾:一潮閣。
  35. 朴元熇(2007).近代以前中韓關係史에대한視覺과論點:동아시아國際秩序의理論을덧붙여.韓國史市民講座,40
  36. 朱雲影(1981)。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37. 吳士英(2000)。論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特點。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38. 吳洙彰(2002)。朝鮮後期平安道社會發展研究。首爾:一潮閣。
  39. 吳晗輯(1980)。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40. 宋美玲,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2005).東亞시아歷史속의中國과韓國.京畿:西海文集.
  41. 李山竹(1997)。古代朝鮮文獻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李弘斗(1999).17世紀對清交易에관한연구.國史館論叢,81
  43. 李光雨(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44. 李孝聰(2004)。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敘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45. 李哲成(2004).朝鮮後期貿易商人과政府의밀무역대책-使行貿易을中心으로.史叢,58
  46. 李哲成(1996).18世紀後半朝鮮의對清貿易實態와私商層의성장-帽子貿易을中心으로.韓國史研究,94
  47. 李哲成(1999).1798年冬至使行을통해본對清貿易의실상.人文論叢,3
  48. 李哲成(2000)。朝鮮後期對清貿易史研究。首爾:國學資料院。
  49. 李敦球(1998)。論18世紀后期朝鮮進步文人的中國外交使行。世界歷史,3
  50. 李萬烈(1997).韓國의歷史認識.首爾:창작과비평사.
  51. 李巖(2007)。朴趾源《熱河日記》的北學意識和實業方略。東疆學刊,1
  52. 李巖(2007)。朴趾源《熱河日記》的實學精神和文藝觀探析。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53. 岩井茂樹(2005)。明代礼制覇権主義と東アジアの秩序。東洋文化,85
  54. 岩井茂樹編(2004)。中国近世社会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人文科?研究所。
  55. 東京大学文学部編(1975)。明代満蒙史料:李朝実録抄。臺北:文海出版社。
  56. 東亜研究所編(1944)。異民族の支那統治研究:清朝の邊疆統治政策。東京:至文堂。
  57. 林春勝、林信篤、浦廉一解說(1981)。華夷變態。東京:東方書店。
  58. 林基中(2006)。燕行錄研究。首爾:一志社。
  59. 林基中(1994).韓國實學思想論文選集補遺篇,《兩亂以後的思想界》.首爾:景仁文化社.
  60. 林熒澤,成均館大學(編)(1986).第三屆東洋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首爾: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
  61. 松浦章(2002)。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交流:朝鮮使節與漂着船。臺北:樂學書局。
  62. 松浦章、岩見弘編(1989)。明末清初史の研究。京都:明文舍。
  63. 松浦章、神田信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纂委員會編(1992)。清朝と東アジア:神田信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川出版社。
  64. 祁慶富、金成南(2004)。清代北京的朝鮮使館。清史研究,3
  65. 金明昊(1989).首爾,首爾大學國語國文學.
  66. 金惠玉(1990).首爾,淑明女子大學國語國文學.
  67. 金聖七(1960).燕行小攷:朝中交涉史의일착.歷史學報,12
  68. 金翰奎(1999)。韓中關係史。首爾:ARCHE出版社。
  69. 金翰奎(2005)。天下國家-傳統時代東亞洲世界秩序。首爾:SONAMU出版社。
  70. 姜東燁(1988)。熱河日記研究。首爾:一志社。
  71. 苗威(2002)。華夷觀的嬗變對朝鮮王朝吸收中國文化的影響。東疆學刊,3
  72. 原田環(1977)。朝鮮の開国と近代化。広島:溪水社。
  73. 孫承喆(1982).北學議과「尊周論」의性格分析.人文學研究,17
  74. 孫承喆(1987).朝鮮後期實學思想과對外認識.朝鮮學報,122
  75. 孫承喆(1997).明清時期對日外交文書의年號와干支.大東文化研究,32
  76. 孫衛國(2002)。《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1
  77. 孫衛國(2007)。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
  78. 徐仁範(2008).朝鮮前期燕行錄史料의價值와그活用.明清史研究,30
  79. 徐泓點校、華昌言抄輯(1982)。明實錄中的中韓關係史料(一):太祖朝。韓國學報,2
  80. 徐泓點校、華昌言抄輯(1989)。《明太宗實錄》中韓關係資料校註。韓國學報,8
  81. 崔耕苑(1996).首爾,弘益大學校美術史學.
  82. 崔景子(1996).仁川,仁川大學校教育學.
  83. 崔韶子(1995).清與朝鮮:明清交替期東亞國際秩序에서.梨花史學研究,22
  84. 崔韶子(2003).明清時代對外關係史의成果와課題.明清史研究,19
  85. 崔韶子(2008).《燕行錄》研究를위한제언.明清史研究,30
  86. 崔韶子(2001).明清代文獻속의朝鮮認識.梨花史學研究,28
  87. 崔韶子(1992).18世紀後半朝鮮知識人朴趾源의對外認識:《熱河日記》를통해본乾隆年間의中國.韓國文化研究院論叢,61
  88. 崔韶子(1991).中國側에서본丁卯·丙子兩役.韓國文化研究院論叢,59
  89. 崔韶子(1997)。明清時代中韓關係史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校出版部。
  90. 崔韶子(1997).18世紀後半『燕行錄』을통해본朝鮮知識人의中國認識.國史館論叢,76
  91. 崔韶子(1999).明清文化와朝鮮.梨花史學研究,25、26
  92. 崔韶子(1997).18世紀末東西洋知識人의中國認識比較:朴趾源《熱河日記》와G. Macartney《中國訪問使節日記》中心으로.東洋史學研究,59
  93. 崔韶子(點校),鄭惠仲(點校),宋美玲(點校)(2007).18世紀燕行錄과中國社會.首爾:??出版社.
  94. 崔韶子,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2005).東亞시아歷史속의中國과韓國.京畿:西海文集.
  95. 張存武(1987)。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6. 張存武(1978)。清韓宗藩貿易。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97. 張存武(1967)。介紹一部中韓關係新史料-《燕行錄選集》。思與言,4(5)
  98. 張存武(195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99. 張存武編、葉泉宏編(2000)。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匯編,1619-1643。臺北:國史館。
  100. 張伯偉(2004)。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01. 張伯偉(2004)。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02. 曹力強(1995)。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控制。東北師大學報,154(2)
  103. 梁泰鎮(1998)。《朝鮮王朝實錄》所見明清時代圖書傳入論考。當代韓國,1
  104. 陳尚勝(1999)。朝鮮王朝(1392-1910)對華觀的演變-《朝天錄》和《燕行錄》初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05. 陳尚勝(2000)。論17-19世紀朝鮮王朝的清朝觀演變。韓國學報,16
  106. 陳尚勝(1997)。中韓關係史論。濟南:齊魯書社。
  107. 陳潮(1996)。韓國研究論叢。北京:
  108. 富麗(2000)。康乾時期北京人的社會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
  109. 黃美子、禹尚烈(2004)。朝鮮燕行使與中國琉璃廠。東疆學刊,21(2)
  110. 黃時鑒(1998)。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1. 黃時鑒(1998)。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2. 傳百臣主編(2008)。中朝歷代朝貢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13. 廉松心(2007)。《熱河日記》與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3)
  114. 廉松心(2006)。18世紀中韓文人學士之間的友好交流。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2)
  115. 楊雨蕾(2004)。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琉璃廠。中國典籍與文化,4
  116. 楊昭全(1988)。中韓關係史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17. 楊昭全、何彤梅(2001)。中韓關係史論文集。天津:天津人出版社。
  118. 楊昭全、孫玉梅(1993)。中國-朝鮮·韓國關係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19. 葉泉宏(2002)。乾隆千叟宴與清鮮宗藩關係。韓國學報,17
  120. 葉泉宏(1998)。鄭夢周與朝鮮事大交鄰政策的淵源。韓國學報,15
  121. 葉泉宏(2004)。瀋館幽囚記(1637-1645):清鮮宗藩關係建立時的人質問題。韓國學報,18
  122. 葉泉宏(2000)。權近與朱元璋:朝鮮王朝事大外交的重要轉折。韓國學報,16
  123. 葉泉宏(2003)。航海朝天錄-朝鮮王朝事大使行的艱辛見證。東吳歷史學報,10
  124. 葛兆光(2006)。鄰居家里的陌生人-清中葉朝鮮使者眼中北京的西洋傳教士。中國文化研究,2
  125. 葛兆光(2008)。中國宗教、學術與思想散論。香港:三聯書店。
  126. 葛兆光(2008)。寰中誰是中華?-從17世紀以後中朝文化差異看退溪學的影響。天津社會科學,3
  127. 葛兆光(2006)。從「朝天」到「燕行」-十七世紀中葉後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中華文史論叢,1
  128. 葛兆光(2005)。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學月刊,10
  129. 葛兆光(2008)。攬鏡自鑒-關於朝鮮、日本文獻中的近世中國史料及其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
  130. 葛兆光(2006)。想象異域悲情-朝鮮使者關於季文蘭題詩的兩百年遐想。中國文化,22
  131. 裴英姬(2008)。「燕行學與韓中關係」韓國明清史學會夏季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明代研究,11
  132. 赫曉琳(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133. 劉奉學(1995)。燕巖一派北學思想의研究。首爾:一志社。
  134. 劉為(2000)。清代中朝宗藩關係下的通使往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0(3)
  135. 劉為(2002)。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
  136. 劉為(2001)。朝鮮赴清朝使團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1(3)
  137. 劉家駒(1986)。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38. 鄭弘俊(2002).朴趾源對中國世界認識:「熱河日記」를中心으로.韓國思想史學,18
  139. 鄭恩主(2006).1760年庚辰冬至燕行과《瀋陽館圖帖》.明清史研究,25
  140. 鄭恩主(2003).陸軍博物館所藏《朝天圖》研究.學藝誌,10
  141. 鄭恩主(2005).阿克敦《奉使圖》研究.美術史學研究,246-247
  142. 鄭恩主(2007).明清교체기對明海路使行紀錄畫연구.明清史研究,27
  143. 鄭恩主(2008).城南,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144. 鄭恩主(2008).燕行使節의西洋畫認識과寫真術의유입:北京天主堂을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30
  145. 鄭恩主(2008).燕行및勅使迎接에서畫員의역할.明清史研究,29
  146. 鄭惠仲,崔韶子教授退休論叢刊行委員會(2005).東亞歷史中的中國與韓國.京畿:西海文集.
  147. 鄭錫元(2001)。華夷觀念在朝鮮。中國學報,44
  148. 鄭珉(2007).18世紀朝鮮知識人의發現.首爾:Humanist出版社.
  149. 樸現圭(2003)。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文獻,1
  150. 濱下武志(1990)。近代中国の国際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51. 濱下武志(1997)。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
  152. 藤塚鄰(1947)。日鮮清の文化交流。東京:中文館書店。
  153. 藤塚鄰(1975)。清朝文化東傳の研究-嘉慶·道光学壇と李朝の金阮堂。東京:?書刊行會。
  154. 權乃鉉(2002).17世紀後半~18世紀前半平安道에서의清使接待와財政運用.歷史와現實,43
  155. 權乃鉉(2003).17世紀後半~18世紀前半平安道對清使行지원.朝鮮時代史學報報,25
  156. 權乃鉉(2003).18世紀後半~19世紀前半平安道對清使行貿易收稅.史叢,56
被引用次数
  1. 金培懿(2023)。臺灣韓國漢學研究流變與現代變容及其未來展望(1948-2022)。韓國學報,38,55-116。
  2. 林侑毅(2021)。未完成本燕行錄을 燕行錄을 통해 본 朝鮮後期燕行錄의 創作-洪敬謨의 『燕雲遊史』와『蒼葭白露軒藁』를중심으로-。韓國學報,37,107-153。
  3. 羅樂然(2014)。漢語與事大─從朝鮮的漢語翻譯人材培訓看其對明政策的轉變。漢學研究集刊,19,109-136。
  4. 羅樂然(2015)。燕行使團擔任文化媒介的朝鮮譯官—以金慶門為研究中心。漢學研究,33(3),345-378。
  5. 羅樂然(2022)。朝鮮士大夫對清初海洋秩序重組的情報收集與對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3),559-588。
  6. 潘光哲(2013)。《思與言》的史學實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1(4),35-115。
  7. 王一樵(2016)。近二十年明清書籍、印刷與出版文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明代研究,26,165-198。
  8. 吳政緯(2014)。從中朝關係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面向─以《燕行錄》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1,209-242。
  9. 吳政緯(2014)。思明與認同―朝鮮士人的中國論戰(1765-1800)。史原,復刊5期=26期,133-183。
  10. 吳政緯(2020)。論燕行文獻的特性與價值-以清書、清語與滿漢關係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7(1),55-105。
  11. (2017)。書評:鄭珉,《18 世紀韓中文人的文藝共和國—在哈佛燕京圖書館邂逅之藤塚鄰舊藏》。明代研究,28,12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