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間教派、宗教家庭與地方社會-以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浙江慶元姚氏家族為中心

并列篇名

Sectarian Cult, Religion Family and Local Society: The Case Study of Yao Wen-yu Family of Qingyuan County, Zhejiang from Late 17th to Mid-19th Century

DOI

10.6253/ntuhistory.2015.56.03

作者

羅士傑(Roger Shih-Chieh Lo)

关键词

宗教家庭 ; 民間教派 ; 羅教 ; 姚文宇 ; 浙江慶元縣 ; sectarian cult ; religion family ; Luo teaching ; Yao Wen-yu ; Qingyuan county ; Zhejiang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15 / 12 / 01)

页次

87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正德年間(1506-1521)以來大量興起的民間教派,如羅清(1442-1527)、殷繼南(1527-1582)、姚文宇(1578-1646)所統合的吃齋人教派,其實是在地方社會中提供宗教服務:包括處理生死大事、驅災祈福、娛樂及慈善互助的人群組織。是什麼「社會條件」促使這些民間教派形成?它的發展牽動哪些重大的歷史變化?這些非屬佛、道的民間教派,在常民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其所建立的「宗教家庭」,是否為地方社會「人群組織」結構性改變的關鍵因素?本文依序討論問題如下:首先,原生於北方的羅教如何轉變成流行於浙南、閩北地區的姚門教、老官齋教,乃至於之後的江南齋教?其次,這些民間教派的發展基礎與過程為何?最後,透過釐清姚文宇家族建立民間教派及發展過程,重新反省地方社會歷史發展與人群組織法則變化的相關問題。基於前人研究成果與實地田野調查,本文結合寶卷與族譜等民間文獻,還原浙江省慶元縣姚門教主姚文宇的家族歷史,並重新梳理明清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民間教派組織的發展過程,及其發揮的歷史作用。

英文摘要

The rise of sectarian cults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igious changes that happened in local society from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This article combines archival research and field work to reestablish a Qingyuan county based cult leader, Yao Wen-yu (1578-1646) and his family history, to explore the role of his vegetarian cult in Southea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Zhejiang, Fuji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from the late 17th to the mid-19th centur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spreading their teaching, the organization built by Yao and his followers actually offered various religious services, including group classical chanting, funeral mutual aid service, and charitable drive to serve the daily life religious needs of local society. Moreover, regarding societal changes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Yao’s local cult organiz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 “religion family” in local society, because their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actually had built a fictive kinship organization to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kinship organization’s limits to serve the people who chose to escape from their original family. By examining this period of Yao cult family and Late Ming to Mid-Qing history, this article sheds light on the dynamic, fluid community religious life in local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Katz, Paul R.(2011).Spirit-writing Hal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Puli (Nantou County).民俗曲藝,174,103-184.
    連結:
  2. 林榮澤(2005)。吃齋與清代民間宗教的發展機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3,79-136。
    連結:
  3. 邱麗娟(2007)。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醫療活動:以病患求醫、入教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8,153-188。
    連結:
  4. 陳玉女(2011)。晚明羅教與佛教勢力的相依與對峙:以《五部六冊》和《嘉興藏》刊刻為例。成大歷史學報,40,93-128。
    連結:
  5. 羅士傑(2012)。地方宗教傳統與「去中心化」的地方政治:重探溫州金錢會事件(1850-186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159-202。
    連結:
  6. 《慶元姚氏總譜》。浙江省慶元縣姚德澤藏手抄本
  7. (1999)。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日]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
  9. (1965)。雍正硃批諭旨。臺北:文海出版社。
  10. Gibbon, Edward.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New York: Fred DeFau & Compan Publishers, 1906
  11. (2011)。浙江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浙江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
  12.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3. (2000)。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4. 明顧秉謙纂(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 清托津纂(199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6. 清林步瀛修、清史恩緯修、史恩緒纂(1993)。光緒慶元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17. 清采蘅子(1978)。蟲鳴漫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8. 清徐松輯(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陳永清修、章昱纂、吳慶雲纂(1993)。乾隆瑞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20. Broy, Nikolas(2012).Secret Societies, Buddhist fundamentalists, or 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spects of Zhaijiao in Taiwan.中國民間宗教、民間信仰研究之中歐視角,臺北:
  21. Duara, Prasenjit(1988).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Esherick, Joseph(1987).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3. Kelley, David E.(1982).Temples and Tribute Fleets: The Luo Sect and Boatman's Associ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odern China,8(3),361-391.
  24. Li、 Ren-yuan(2014).Harvard University.
  25. Liu, Kwang-ching(ed.)(1990).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 Naquin, Susan(1976).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7. Naquin, Susan(1982).Connections between Rebellions: Sect Family Networks in Qing China.Modern China,8(3),337-360.
  28. Naquin, Susan(1981).Shantung Rebellion: 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9. Sangren, Steve(1984).Traditional Chinese Corporations: Beyond Kinship.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3(3),391-415.
  30. Scott, James C.(2009).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31. Seiwert, Hubert,Ma, Xisha(2003).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Leiden:E. J. Brill.
  32. Shek, Richard(ed.),Liu, Kwang-ching(ed.)(2004).Heter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3. Skinner, G. William(ed.)(1977).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4. Smith, Joanna(2009).The Art of Doing Good: Charity in Late Ming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5. Szonyi, Michael(2002).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6. Ter Haar, Barend(2001).Buddhist-Inspired Options: Aspects of Lay Religious Life in the Lower Yangzi from 1100 until 1340.T'oung Pao,Second Series 87(1/3),92-152.
  37. Ter Haar, Barend(1999).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8. Ter Haar, Barend(2014).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9. Thompson, E. P.(1978).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Society: Class Struggle without Class.Social History,3(2),133-165.
  40. Wang, Shih-Ching(1974).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Town.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41.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2. 不著撰人(1993)。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0)。清代龍華會史料選編。歷史檔案,2000(3),40-59。
  4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96)。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
  4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96)。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
  4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96)。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
  4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96)。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
  48. 夫馬進(2005)。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9. 孔飛力、劉昶譯、陳兼譯(1999)。叫魂:1768 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50. 王見川(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51. 王見川(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52. 王見川(1991)。從明教到摩尼教。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3. 王見川、皮慶生(2010)。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4. 王見川、李世偉(2004)。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文化出版公司。
  55. 申浩(1999)。明清江南城隍考補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4),90-92。
  56. 江燦騰編、王見川編(1994)。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7. 宋光宇(2002)。一個移植的教派:一貫道在宜蘭、汐止、南港一帶的發展。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下),宜蘭:
  58. 李文良(2012)。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史研究,19(2),1-29。
  59. 車錫倫(2009)。中國寶卷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0. 車錫倫(1998)。中國寶卷總目。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61. 車錫倫(2009)。車錫倫自選集: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臺北:博揚文化出版公司。
  62. 周燮藩編、濮文起編(2005)。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63. 林文慧(1994)。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4. 林美容(2008)。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臺灣書房。
  65. 林美容、祖運輝(1994)。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6. 林富士編(2011)。中國史新編:宗教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7. 武內房司(1994)。台灣齋教龍華派的源流問題:清末浙江的靈山正派與覺性正宗派。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8. 邱麗娟(2001)。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教首傳教活動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34,309-339。
  69. 邱麗娟(2006)。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誦經療法。人文研究學報,40(1),63-83。
  70. 金澤編、陳進國編(2009)。宗教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
  71. 姚德澤(1988)。姚文宇與羅教「一字門」。慶元縱橫,1988(3),27-29+35。
  72. 故宮博物院編(2008)。史料旬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73. 科大衛、劉志偉(2008)。「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俗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21。
  74. 秦寶琦(1995)。明清秘密社會史料新發現─浙閩黔三省實地考察的創獲。清史研究,1995(3),87-95。
  75. 秦寶琦(2006)。中國秘密社會新論:秦寶琦自選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6. 馬允倫編(2002)。太平天國時期溫州史料匯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7. 馬西沙、韓秉方(1992)。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8. 常建華編(2013)。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79. 張憲文、張衛中(1999)。張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0. 梁其姿(1997)。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81. 莊吉發(2002)。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82. 郭秀萍(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83. 傅衣凌(1989)。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84. 喻松青(1994)。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85. 森正夫編、野口鐵郎編、濱島敦俊編、岸本美緒編、佐竹靖彥編、周紹泉譯、欒成顯譯(2013)。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86. 焦大衛、歐大年、周育民譯(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87. 鈔曉鴻(2007)。明清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88. 黃向春(2007)。文化、歷史與國家:鄭振滿教授訪談。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5),468-491。
  89. 黃應貴編(2014)。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臺北:群學出版社。
  90.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群學出版社。
  91. 趙軼峰(2006)。明初城隍祭祀:濱島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論商榷。求是學刊,2006(1),123-130。
  92. 劉平(2010)。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3. 慶元縣地名委員會編(1990)。慶元縣地名志。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94. 歐大年、馬睿譯(2012)。寶卷: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宗教經卷導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95. 歐大年、劉心勇譯(1993)。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6. 鄭永華(2003)。清代秘密教門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7. 鄭振滿(2009)。明清福建家庭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8. 戴玄之(1992)。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9. 濱島敦俊(1995)。朱元璋政權城隍改制考。史學集刊,1995(4),7-15。
  100. 濱島敦俊(1991)。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農民信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1),39-48。
  101. 濱島敦俊、許檀譯(1991)。明初城隍考。社會科學家,1991(6),21-30。
  102. 濮文起(1996)。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臺北:南天書局。
  103. 韓秉方(1994)。羅教及其社會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4(1),38-47。
  104. 鏡山樵(2008)。樵暇偶記。慶元:作者自印。
  105. 饒偉新編(2013)。族譜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至哲(2021)。成為「怨國失志」之人:重探天主教會在朝鮮王朝的成立。臺灣宗教研究,20(1),83-121。
  2. 張玉清(2023)。近代江南鄉紳的扶乩結社與地方社會:以川沙道善壇為中心的考察(1895-1945)。民俗曲藝,221,81-136。
  3. (2017)。大眾組織與晚清地方政治─以1900 年浙江溫州神拳會事件為討論中心。新史學,28(2),187-224。
  4. (2020)。華人宗教「世俗化」發展新探︰論唐宋變革背景下民間宗教興起的歷史意義。台灣社會學,39,8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