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戰後初期的「歷史清算」(1945-1947)

并列篇名

The Historical Rectification in Postwar Taiwan (1945-1947)

DOI

10.6253/ntuhistory.2016.58.05

作者

陳翠蓮(Chen, Tsui-lien)

关键词

歷史清算 ; 漢奸審判 ; 戰犯 ; 奴化 ; 中國化 ; Historical rectification ; Traitor judgment ; War criminal ; enslavement ; Chinesiza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8期(2016 / 12 / 01)

页次

195 - 2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闡明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歷史清算工作,從最初的報復行動、批判日治協力者、重新評價日治時期左右翼路線的抗日運動,到保存臺灣語言、文化、史料,確立臺灣文化主體性等等。這些歷史清算工作顯示臺灣社會開始反省日治五十年被殖民經驗,並追求「去殖民」的目標。國民政府統治當局接收臺灣之後,也著手歷史清算工作,鼓勵臺灣社會重建抗日歷史,協助紀念、追思、革命先烈入祀等活動。「反日」、「反殖民」一度成為臺灣社會與統治當局的共同目標,雙方曾經有短暫的交集。但是,國民政府的歷史清算工作是以中國近代歷史記憶為基礎,著重國族主義與黨國體制的建構,要求「去奴化」、「中國化」、「黨化」。官方清算皇民奉公會成員,剝奪其參政權,手段嚴厲,造成社會恐懼。1946 年官民關係愈發對立,使得民間歷史清算工作曇花一現,錯失公共論述形成的時機。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historical rectification carried out in early postwar Taiwan.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emotional revenge conduct, the Taiwanese turned around to criticize the collaborators and re-evaluate the different routes taken in 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They also tried to preserve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establish cultural subjectivity. These efforts signified that the Taiwanese had started to examine their colonial experiences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and wished to achieve "decolonizati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lso promoted the task of historical rectification. They encouraged the Taiwanese to reconstruct their anti-Japanese history, and provided assistance for memorial activities. "Anti-Japanese," or "anti-colonial," became a common goal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the ruling authority, which created a brief overlap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KMT rule. However, the liquidation action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based on historical memory emphasizi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Party-state operations, appealed to "de-enslavement," "Chines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KMT". The officials investigated the members of Kominhokokai (皇民奉公會), took away their political rights, and caused horror atmosphere. Relations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became increasingly antagonistic in 1946, which interrupted the historical rectification task in civil society and delayed the formation of normal public discours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許雪姬(1999)。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
    連結:
  2. 黃惠禎(2006)。戰後初期楊逵的社會運動及政治參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3,249-286。
    連結: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言論集 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
  5. 《臺灣新報》,1945 年8-10 月。
  6. 《僑聲報》,1946 年4 月。
  7. 《革命先烈事蹟》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01600001006。
  8. 《東港鳳山殺人》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01010000C/0035/057/43/10/1/。
  9. 《現代週刊》,1945 年12 月-1946 年12 月。
  10. 《台灣新生報》,1945 年11 月-1947 年2 月。
  11.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12. 《台灣省革命先烈事蹟之調查委員會組織規程》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75000100E/0035/012/20/1/003。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宣傳》。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14. 《大公報》(上海),1946 年11 月。
  15. 《人民導報》,1946 年1 月-1947 年2 月。
  16. 《革命先烈遺族救援會》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04200001001。
  17. 黃旺成,〈黃旺成日記〉,1945 年,未刊本。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印,《臺灣省民意機關之建立》。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
  19. 《民報》,1946 年10 月-1947 年2 月。
  20. 《皇民奉公》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01010000C/0036/003/36/1/。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22. 《國民政府公報》,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
  23. 〈立法院第9 屆第1 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8 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2016 年4 月21 日,孔文吉發言),《立法院公報》第105 卷第29 期,2016 年5 月17日,頁135-136。
  24.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臺北: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1946。
  25. 《監察委員丘念台建議飭請各省對台胞舊案應寬憫不究》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202000000A/0035/67/490/1/。
  26. 《政經報》,1945 年11 月-1946 年12 月。
  27. Buckley-Zistl, Susanne(ed.),Beck, Teresa Koloma(ed.),Braun, Christian(ed.),Mieth, Friederike(ed.)(2014).Transitional Justice Theories.Oxon:Routledge.
  28. Elster, Jon(2004).Closing the Books: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Leide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Teitel, Ruti G.、鄭純宜譯(2001)。變遷中的正義。臺北:商周出版。
  30. Winter, Stephen(2014).Transitional Justice in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A Political Theory.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31. 丁滌生(1957)。中華民國名人傳。臺北:世界文化服務社。
  32. 丘念台(1962)。嶺海微飆。臺北:中華日報社。
  33. 寺奧德三郎(2000)。台灣特高警察物語。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34. 何義麟(1998)。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
  35.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1-34。
  36. 吳宗達(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37. 吳新榮(1989)。吳新榮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38. 吳新榮、張良澤編(2007)。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39. 吳榮發(2005)。黎明前的焦慮:高雄陰謀叛亂事件(1941-1945)。雄中學報,8,243-270。
  40. 吳濁流(1988)。無花果。臺北:前衛出版社。
  41. 李東華編校、楊宗霖編校(2007)。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2. 孟國祥、程堂發(1994)。懲治漢奸工作概述。民國檔案,1994(2),105-112+119。
  43. 林泉忠(2010)。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思想,14,139-159。
  44.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0)。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45. 邱永漢、朱佩蘭譯(1995)。濁水溪。臺北:允晨文化。
  46. 阿部賢介(2013)。關鍵的七十一天: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之動向。臺北:國史館。
  47. 徐秀慧(2007)。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社。
  48. 秦孝儀編(198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七編戰後中國(四)。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49. 張世瑛(2001)。從幾個戰後審奸的案例來看漢奸的身份認定問題(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1,161-185。
  50. 張秀蓉(2013)。臺大醫學院1945-195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1. 張炎憲編、李筱峰編、莊永明編(1987)。臺灣近代名人誌(四)。臺北:自立晚報社。
  52. 張寬敏(2003)。終戰初期的學生聯盟。臺灣文學評論,3(3),178-189。
  53. 陳三井訪問、許雪姬訪問、林衡道口述、楊明哲紀錄(199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4. 陳五福口述、張文義紀錄(1996)。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55.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1994)。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56. 陳翠蓮(2002)。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2),145-201。
  57. 陳翠蓮(2001)。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58. 陳鳴鐘編、陳興唐編(1989)。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
  59. 陳興唐編(1992)。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臺北:人間出版社。
  60. 彭小妍編(2001)。楊逵全集 第十四卷資料卷。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61.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
  62. 黃撐旗(2008)。烽火南國的少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學生的戰爭筆記。新北市:大千出版社。
  63. 葉榮鐘、李南衡編(1995)。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
  64. 鈴木正崇編(2007)。東アジアの近代と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東???研究所。
  65. 鈴木茂夫提供、蘇瑤崇編(2004)。最後的台灣總督府─1944-1946 年終戰資料集。臺中:晨星出版社。
  6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73)。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東京:龍溪書社。
  67. 鄭根埴、杜彥文譯(2015)。韓國的民主化、轉型正義與過去清算。師大台灣史學報,8,3-26。
  68. 羅久蓉(2000)。軍統特工組織與戰後漢奸審判。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陳冠任(譯)、Kushner, Barak(2018)。處理戰後的勝利:國民黨、日本與共產黨對於正義的立場。政治大學歷史學報,50,143-173。
  2. 陳偉智(2018)。知識的接收─國分直一與戰後初期的臺灣研究。臺大歷史學報,61,97-157。
  3. 林果顯(2016)。「欲迎還拒」:戰後臺灣日本出版品進口管制體系的建立(1945-1972)。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5,193-250。
  4. 林巾力(2022)。戰後「臺灣文學史」的建構及其內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78,185-218。
  5. 林韻柔(2020)。戰後初期臺灣佛教勢力的競合-以玄奘靈骨來臺為例。法鼓佛學學報,27,143-203。
  6. 劉俊雄(2021)。原住民族主體論及其挑戰:以戰後初期臺灣的山地行政改革案為例(1950-1954)。國史館館刊,69,1-3+5。
  7. 三澤真美恵(2021)。日本過去三十年「慰安婦」問題研究回顧。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9,89-148。
  8. (2022)。「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興建爭議及其所涉記憶政治。臺灣文獻,73(4),139-205。
  9. (2023)。藝術政治化:1960-1970年代臺灣省立博物館的特種展覽。成大歷史學報,65,1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