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紅樓夢》中的「狂歡詩學」─劉姥姥論

并列篇名

The Poetics of Carnival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Study on Granny Liu

DOI

10.6258/bcla.2005.63.03

作者

歐麗娟(Li-Chuan Ou)

关键词

紅樓夢 ; 劉姥姥 ; 大觀園 ; 巴赫汀 ; 狂歡詩學 ; 怪誕形象 ; 斥棄心理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Granny Liu ; Prospect Garden ;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 the poetics of carnival ; grotesque figures ; abjec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3期(2005 / 11 / 01)

页次

71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分析劉姥姥處於全書的存在意義,乃是以「成熟型」的老人型態,展示出《紅樓夢》中狂歡詩學的最高體現。以俄國文論家巴赫汀之狂歡化理論豁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深層意義,一方面是劉姥姥之宴遊大觀園,為賈府之深閨女性在家庭內部世界裏創造出一個「非常狀態」的節慶空間,成為外出遊逛取樂的一種延伸或變形,從而反映了明清上層社會中獨特的女性亞文化;另一方面,劉姥姥以丑角之姿創造了公眾廣場的集體狂歡氣氛,不但彰揚了「物質—肉體下部成分」,使之成為世界新圖景的相對中心,同時在酒令遊戲中進行權威話語的戲擬和融入俚俗民間話語,也激盪出一種「生活話語」對「藝術話語」的衝撞與解構;甚至更進一步以結合動物成份的怪誕形象,堂皇揭露生理排污的溷穢視境,如此種種,對大觀園中理想化、崇高化的精神性傾向而言,都可以說是一種「反昇華」的作用力,因此還引起林黛玉等的斥棄心理。但其中所勃發昂揚的真實生命力,尤其對巧姐的命名與拯救,卻也同時蘊藏了「污泥生殖」(Sumpfzeugung)的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le of Granny Liu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a mature-type old woman, she incarnates the spirit of carnival. I utilize Bakhtin's poetics of carnival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meanings of the episode of Granny Liu' trip to Prospect Garden. First, through Granny Liu's trip, an extraordinary festival space is built for the women and girls who live in the inner quarters of the Jia's Family. Second, by playing a cheerful clown, Granny Liu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collective, public-square carnival. Third, Granny Liu emphasizes the material aspect and the lower part of body, bringing them to focus and center. Fourth, the words play in jiou-ling (酒令) games act as parody of the authority discourse. And with Granny Liu's vernacular and vulgar colloquialism, a scene appears where art-language is confronted and deconstructed by life-language. Fifth, this episode is full of unpleasing or even dirty visions of grotesque animal figures and excrement. All these anti-sublime forces are against the idealized spiritual orientation of Prospect Garden, arousing Lin Dai-Yu's abjection. Besides the contrasts and disturbances brought forth by Granny Liu, there is energetic and real force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carnival. It is exemplified in Granny Liu's name-giving and saving of Ch'iao-jie, an episode of Sumpfzeugung (污泥生殖).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宗慧(2002)。入土誰安?論《尤利西斯》〈陰間〉一章中的屍體、葬儀與哀悼。臺大文史哲學報,56
    連結:
  2. 明黃標(1975)。課子隨筆鈔。臺北:廣文書局。
  3.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82)。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一粟編(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 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鈴譯(1998)。陀思妥也夫斯基詩學問題。巴赫金全集,第6卷
  6. 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李兆林等譯(1998)。巴赫金全集,第6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7. 王乃驥(2001)。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8. 王建剛(2001)。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9. 王蒙(1997)。紅樓夢啟示錄。北京:三聯書局。
  10. 北岡誠司著,魏炫譯(2002)。巴赫金。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1.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1998)。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2. 朱光潛(1982)。詩論。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3. 朱狄(1988)。原始文化研究。上海:三聯書局。
  14. 朱偉明(2001)。中國古典喜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5. 衣若蘭(2002)。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
  16. 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著,張新木譯(2001)。恐怖的權利 :論卑賤(Pouvoir de L'horreur: Essai sur l'abjection)。北京:三聯書店。
  17. 阮芝生(1986)。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20
  18. 易紅霞(2001)。誘人的傻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 阿德諾.P.欣奇利夫著,李永輝譯(1992)。論荒誕派。北京:昆侖出版社。
  20. 柯慶明(1977)。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出版社。
  21. 夏忠憲(1999)。《紅樓夢》與狂歡化、民間詼諧文化。紅樓夢學刊,第3輯
  22. 夏忠憲(1994)。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5
  23. 孫遜(1991)。紅樓夢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24. 浦安迪Andrew H.Plaks(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馬爾科姆.瓊斯Malcolm V. Jones著,趙亞莉等譯(2004)。巴赫金之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Dostoevsky after Bakhtin)。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6. 張愛玲(1998)。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27. 張毅蓉(1999)。「狂歡化」與《紅樓夢》的 非等級意識。17(1)
  28. 張鍾汝、范明林(1997)。老年社會心理。臺北:水牛出版社。
  29. 梅新林(1996)。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
  30. 陳長房(1989)。《美者尚未誕生》:艾爾瑪的醜陋視境。中外文學,2(18)
  31. 陳慶浩(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2. 程正民(2001)。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童元方(1977)。紅樓夢研究集。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34. 菲利浦.湯姆森著,孫乃修譯(1992)。論怪誕。北京:昆侖出版社。
  35.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36. 趙世瑜(2002)。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
  37. 趙全鵬(2002)。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陳傑先教授、馮爾康教授古稀紀念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8. 趙勇(2002)。民間話語的開掘與放大——論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外國文學研究,4
  39. 劉康(1995)。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
  40. 劉嗣(1972)。國劇人物與角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41. 歐麗娟(2001)。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42. 蔡源煌(1998)。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
  43. 魯迅(1991)。魯迅全集,卷1。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4. 鮑越(1999)。眾聲喧嘩的世界——《紅樓夢》小說對話性初探。浙江學刊,5
被引用次数
  1. 康珮(2011)。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興大人文學報,47,185-210。
  2. 林宜青(2009)。由意動需要談劉姥姥進榮國府。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2,83-100。
  3. 劉正忠(2008)。違犯·錯置·污染—臺灣當代詩的屎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69,149-183。
  4. 歐麗娟(2010)。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爲中心。漢學研究,28(3),9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