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
|
并列篇名
|
"Guiding the Deviant to the Normal" in Six Dynasties Tales of the Anomalous
|
DOI
|
10.6351/BICLP.200609.0001
|
作者
|
劉苑如(Yuan-Ju Liu)
|
关键词
|
志怪 ; 敘述 ; 鬼 ; 形神論 ; 報 ; 導異爲常 ; zhiguai anomaly writings ; narrative ; ghost ; the debate about form and spirit ; reciprocal return ; guiding deviant to normality
|
期刊名称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29期(2006 / 09 / 01)
|
页次
|
1
-
4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六朝志怪中的鬼怪敘述綜結了魏晉之前的傳統死亡觀念與知識,也適時回應一時興起的佛、道二教,以及魏晉玄學的論題中有鬼、無鬼和相關的形神之論,採用雜傳、雜記體的怪異敘述,建立了一種根據「導異為常」原則的鬼怪敘述模式。本文選擇六朝志怪中,以三組分別代表傳統、道教、佛教的鬼怪敘述為例證,詮釋文本中所透露的時代「消息」,並論證這種隱喻敘述形式,如何以巫與道、佛諸派的儀式專家為主,解決人鬼之間的糾葛,並象徵地表現一個變動時代的「常」與「非常」的辯證,以及有關「神」之歸往的終極想像。從而發現鬼怪敘述往往藉由亡者「形見」開始,展開一連串怪異情節;然「形見」的目的則是藉由鬼道解決人生未決的問題,而將主題意識扣上「報」這個本土心理中人際關係的基本課題。換言之,鬼怪的「形見」正是以違常、異常形式,解決人世間的諸多不平與不公,報怨、報仇或報恩,或解釋亂世中的福報與果報;其終極目的都是想要藉此「導異為常」,以期回歸於超乎現世之終極「秩序」與「常道」。此一模式不僅在敘事文學中形成一種怪誕文學的審美趣味,也成為此後鬼怪文化的模型;而其間涉及國主、世族、庶民與鬼神信仰的關係,反映的既是一種「地方性知識」,也具有一種普世性的經驗,足與世界各民族的經驗相互比較。
|
英文摘要
|
Anomaly tales of the Six Dynasties (222-589 A. D.) synthesized pre-Wei-Jin traditions; integrated Buddhist and Daoist teachings; addressed issues prominent in Wei-Jin Arcane Learning such as discourses about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ghos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erson's bodily form and his/her spirit; and drew from a variety of miscellaneous records and unofficial writings narrating the anomalous. This synthesis w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uiding the deviant to the normal.” Using as evidence three sets of narratives, which represent traditional, Daoist, and Buddhist tales of the strange, I demonstrate how this form attempts to solve the probl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and spirit worlds through rituals informed by shamanic, Daoist and Buddhist practices; and how it symbolically expresses a dialectic between ”normal-normative” and ”anomalous” in an age of upheavals, as well as the fantasy of the soul's return. I have found that anomaly tales usually ope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dead and then proceed with a series of strange happenings. The purpose of these ghostly manifestations is to solve, within the realm of the dead, problems that remain unsolved in the realm of the living, and to affirm the principle of retribution. The manifestation of ghosts, as a form that deviates from the norm, matches and solves imbalances in these ghost tales; it constitutes a kind of aesthetic interest in the paranormal, strange literature. This model, which is the paradigm for subsequent ghost culture, concer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ulers of countries, aristocrats-gentry, commoners and the belief in ghosts and gods. In the human realm, it is concerned with matters such as social inequities, unrealized vengeance, and unrequited kindnesses. It also resolves karmic debts in a fallen age. It ultimately aims to restore a cosmic order and rationale that transcends the current age. Also, this kind of ghost narrative offers a sort of local knowledge that simultaneously reflects a universally shared experience that is comparable to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peoples of the world.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劉苑如(2004)。眾生入佛國 神靈降人間—《冥祥記》的空間與慾望詮釋。政大中文學報,2,3-34。
連結:
-
劉苑如(1996)。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點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365-400。
連結:
-
(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
-
(1974)。漢代鬼神の世界。東方學報,46,223-306。
-
眾生入佛國 神靈降人間—《冥祥記》的空間與慾望詮釋。
-
松柏岡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
-
(1993)。漢代畫像石にわける昇仙圖の系譜。東方學報,65,23-222。
-
晉書.禮志.中。新校本晉書,20,626-627。
-
相關論述可參林麗真前引文。
-
見同前註。幽明錄.鬼盜諸葛氏穀。
-
墓葬與生死。
-
汝陽鬼魅。16,205-206。
-
(1956)。中國思想通史。
-
武人與怪說—《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
-
(1995)。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
-
(1993)。特別是註3的文獻;中文著作可參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
-
頓丘鬼魅。
-
秦漢史論稿。
-
有關「冥界遊行」可參註10所揭書。
-
性別與敘述—六朝志怪女性陰神崇拜之正當化策略。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敘述與小說美學。
-
(2002)。從戰國到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宗族社會可參趙沛:《兩漢宗族研究》。
-
(1987)。秦漢史論稿。
-
(1985)。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正統道藏。
-
雅量。世說新語,6,344。
-
蔣山祠。5,57。
-
松柏岡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
-
(1985)。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北都寒池,部衛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死魂受鍊,仙化成人。生身受度,劫劫長存。隨劫輪轉,與天齊年。永度三途,五苦八難。超淩三界,逍遙上清。上清之天,天帝玉真,無色之境梵行。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1,7-9。
-
腹中鬼。
-
大正藏。
-
(1990)。數採限制觀點為轉述主人翁的見聞。參見拙著。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
-
賀瑀。錄異傳,15,112。
-
見同前註。
-
(2004)。導異為常。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
-
宋劉敬叔(1999)。異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云。謂五趣中從他有情希望多者無過此故,由此因緣故名鬼趣。大正藏。
-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大正藏。
-
唐道世:《法苑珠林》。鬼者畏也;謂虛怯多畏,故名為鬼。大正藏。
-
晉干寶(1970)。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
-
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七。多生相續,名曰眾生。大正藏。
-
漢崔寔撰,唐鴻學校(1970)。《四民月令》按月令排序記事,而逢年過節則有祭祖之記載,如:「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前期三日家長及執事皆致齊焉。」。《四民月令》,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
-
〔宋〕子璿:《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藏,8/3,939。
-
〔唐〕賈公彥疏。士喪禮。儀禮注疏,35,1-408。
-
〔晉〕杜預注、孔穎達疏。昭公七年。左傳注疏,44,11-12。
-
〔晉〕陳壽(1990)。夏侯尚傳附子玄傳。新校本三國志.魏書,9,305。
-
〔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1982)。異物如鳥。搜神後記,6
-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1985)。至理。抱朴子內篇校釋,5,99。
-
〔梁〕慧皎(1991)。安清傳。高僧傳,1,4-8。
-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1987)。公孟。墨子閒詁,12,419。
-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1978)。崩薨.論葬北首。白虎通疏證,11,32-660。
-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檀弓下。禮記注疏,9,17-171。
-
〔劉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1991)。容止。世說新語箋疏,14,609。
-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955)。《論語.為政第二》孔子答樊遲問孝的「無違」之意。論語注疏,2,2-16。
-
Campany, Robert Ford.(1996).Strange Writing: Anomaly Accoun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Clark, Robert Warren(1994).Māra: Psychopathology and Evil in the Buddhism of India and Tibet.Ph. 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
David Schaberg(2001).A Pattern Past: Form and Thought in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Cambridge, London:Harvard East Asia Monographs.
-
Eberchard, Wolfram(1967).The Various Hells: Structure, Population, Administration.In 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
-
Elaine Scarry,Elaine Scarry(1988).Donne: ‘But Yet the Body Is His Booke,.Literatureand the Body: Essays on Populations and Persons.
-
Mu-chou Poo(2000).Ghost Literature: Exoristic Ritual Texts or Daily Entertainment?.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
-
Poo, Mu-Chou(2000).Ghost Literature: Exorcistic Ritual Texts or Daily Entertainment.13(1),43-64.
-
Robert Warren Clark.Māra: Psychopathology and Evil in the Buddhism of India andTibet.
-
Scarry, Elaine(1988).Donne: ‘But Yet the Body Is His Booke.In Elaine Scarry ed., Literature and the Body: Essays on Populations and Persons.
-
Schaberg, David(2001).A Pattern Past: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Stephen F. Teiser(1988).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
Teiser, Stephen F.(1988).The Ghost Festival.
-
Wolfram Eberchard(1967).The Various Hells: Structure, Population, Administration.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
-
Yu, Anthony C.(1987).‘Rest, Rest, Perturbed Spirit!’ Ghos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rose Fiction.47(2),397-434.
-
大澤陽典(1982).立命館文學.京都:立命館大學人文學會.
-
子安宣邦(1992).鬼神論—儒家知識人のデイスクール.東京:福武書店.
-
子璿(1983)。首楞嚴義疏注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小南一郎(1997).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上).東方學報,69,1-72.
-
干寶。搜神記,2,25。
-
干寶(1970)。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
-
干寶:。鼓琵琶。搜神記,15,197-16。
-
中元節的新近研究可參考李豐楙(1999)。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收入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
中村元(1988).佛教思想研究會編:《死》.京都:平樂寺書店.
-
中野美代子(1988).佛教思想研究會編:《死》.京都:平樂寺書店.
-
中野美代子(1988).中國人における死と冥界—地獄をデザインするまで.收入佛教思想研究會編:《死》.
-
木村泰賢、釋演培譯(1954)。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內明出版社。
-
王平(2001)。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
王平(2001)。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
王青(2004)。西域冥府遊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32(1),100-105。
-
王青(2004)。西域冥府遊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32(1),100-105。
-
世親、玄奘譯(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世親、玄奘譯(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世親著、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大正藏。
-
世親撰、玄奘譯:《阿毘達摩俱舍論》第十一卷。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壽五百年。大正藏,11,29-61。
-
以上兩條所引資料,方便上可參見池田溫(1981)。中國歷代墓券略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86,193-278。
-
可參見如澤田瑞穗(1968)。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
-
平川彰(1989).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Ⅰ.平川彰著作集,3
-
平川彰(1989).平川彰著作集.東京:春秋社.
-
玄奘譯(1987)。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石井昌子。石井昌子有多篇整理。真誥。
-
石井昌子(1991)。真誥。東京:明德出版社。
-
同前註。
-
同前註。
-
同前註。莊公八年。8,17。
-
如子安宣邦(1992)。鬼神論—儒家知識人のデイスクール。東京:福武書店。
-
如干寶。胡母班。搜神記,4,27。
-
如廬山慧遠等、劉淑芬(1998)。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一)。大陸雜誌,96(1),22-31。
-
守屋美都雄(1963).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東京:帝國書院.
-
安世高譯(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成功大學中文系(2004)。松柏岡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有關王琰(2004)。眾生入佛國 神靈降人間—《冥祥記》的空間與慾望詮釋。冥祥記,2,11-13。
-
有關佛教的生死觀,近期比較集中的專書可參見前引佛教思想研究會編.中村元:〈死をいかに解するか?〉.
-
有關哲學突破的觀念可參見余英時(1980)。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
有關這個問題已有比較深沈的討論(1996)。除了筆者所提出志怪「導異為常」為一種「道」的社會論述與美學結構之外。Robert Ford Campany, Strange Writing: Anomaly Accounts in EarlyMedieval China。
-
有關較早的鬼文化研究,可參見池田末利、Anthony C. Yu(1981)。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
-
池田溫(1981)。中國歷代墓券略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86,193-278。
-
何晏集解、邢昺疏(1955)。論語注疏。
-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志怪的編撰立場,常與其身份有關,根據小南一郎(1997).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上).東方學報,69,1-72.
-
李根蟠(2004)。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
-
李根蟠(2004)。戰國秦漢小農家庭規模及其變化機制。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
-
李豐楙(2005)。獨尊與並存:漢代喪葬禮俗的衝突與融合—道教前史的綜合考察之一。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
-
李豐楙(2004)。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
-
李豐楙(2005)。獨尊與並存:漢代喪葬禮俗的衝突與融合—道教前史的綜合考察之一。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臺北:
-
李豐楙(1993)。《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17-454。
-
李豐楙(1994)。臺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8,32-53。
-
李豐楙(1999)。收入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豐楙(198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李豐楙(198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李豐楙、李豐楙、劉苑如(2002)。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東華聖境—以六朝上清經派為主的方位神話考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李豐楙、劉苑如。慾望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的中國圖像。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李豐楙、劉苑如(2002)。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東華聖境—以六朝上清經派為主的方位神話考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杜正勝(2005)。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
-
杜正勝(2005)。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
杜正勝(1982)。傳統家族試論。大陸雜誌,65(2/3),7/25-34/49。
-
杜預注、孔穎達疏(1955)。左傳注疏。
-
邢義田(1983)。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讀記。漢學研究,1(2),355-377。
-
邢義田。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讀記。
-
邢義田(1987)。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邢義田(1995)。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6(2),1-44。
-
事見〔唐〕房玄齡等(1967)。孝懷帝紀。新校本晉書,5,112。
-
其詳可參大澤陽典(1982).立命館文學.京都:立命館大學人文學會.
-
房玄齡(1967)。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
房玄齡。阮籍傳。新校本晉書,49,1360。
-
房玄齡等。謝安傳附子琰傳。新校本晉書,79,2078。
-
林己奈夫(1966)。後漢時代の車馬行列。東方學報,37,183-226。
-
林己奈夫(1966).後漢時代の車馬行列.東方學報,37,183-226.
-
林己奈夫(1974).漢代鬼神の世界.東方學報,46,223-306.
-
林麗真(197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林麗真(1991)。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林麗真(197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林麗眞、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1991)。從魏晉南北朝志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知切光歲(1978)。鬼の研究。東京:大陸書房。
-
知切光歲(1978).鬼の研究.東京:大陸書房.
-
信立祥(1996).中國漢代畫像石の研究.東京:同成社.
-
信立祥(1996)。中國漢代畫像石の研究。東京:同成社。
-
侯外廬(1956)。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侯旭東(1999)。東晉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獄觀念的傳播與影響—以遊冥間傳聞為中心。佛學研究。
-
侯旭東(1998)。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前野直彬(1978)。中國小說史考。東京:秋山書店。
-
前野直彬(1975)。中國小說史考。東京:秋山書店。
-
後漢安世高譯。「身體當斷於土,魂神當不復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見《大正藏》。阿含正行經。
-
美都雄(1963)。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東京:帝國書院。
-
胡適(1961)。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胡應麟(1980)。少室山房筆叢,36,486。
-
孫希旦集解(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1987)。墨子閒詁。
-
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明鬼.下。
-
徐吉軍(1998)。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班固撰、陳立疏證(1978)。白虎通疏證。中國子學名著集成。
-
祖沖之、魯迅(1978)。述異記|古小說鈎沈。
-
神塚淑子(1999).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
神塚淑子(1999).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
神塚淑子。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
-
般剌蜜帝(198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高崎直道(1988).佛教思想研究會編:《死》.京都:平樂寺書店.
-
高崎直道.死と永遠—涅槃の意義をめぐつて.
-
崔寔撰、唐鴻學校輯(1970)。四民月令。歲時習俗資料彙編。
-
張承宗、孫立(1995)。魏晉南北朝婚俗初探。浙江學刊,6,102-104。
-
張承宗、孫立(1995)。魏晉南北朝婚俗初探。浙江學刊,102-104。
-
張澤珣(2002)。北魏道教造像碑藝術。香港:明石文化公司。
-
張澤珣(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
-
從早期胡適(1961)。中國古代哲學史。
-
曹江紅(1998)。論夏侯玄與正始改制。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4-26。
-
曹江紅(1998)。論夏侯玄與正始改制。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4-26。
-
許倬雲(1967)。漢代家庭的大小。李方桂等編:《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
-
許倬雲、李方桂(1967)。漢代家庭的大小。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
-
許理和、Erik Zürcher、李四龍等(2003)。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
-
許理和著、李四龍等譯(2003)。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
-
這一組「常與非常」觀念的運用,詳參李豐楙(1994)。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8,32-53。
-
這些考古出土資料發現甚多,方便上可參徐吉軍(1998)。中國喪葬史。
-
郭黎安(1997)。六朝建康墓葬的地域分布述論。學海,2,96-99。
-
郭黎安(1997)。六朝建康墓葬的地域分布述論。學海,2,97。
-
都築晶子(1988)。南人寒門.寒人の宗教的想像力について—『真誥』をめぐつて—。東洋史研究,47(2)
-
都築晶子.南人寒門.寒人の宗教的想像力について—『真誥』をめぐつて—.
-
都築晶子(1988)。東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
都築晶子.南人寒門.寒人の宗教的想像力について—『真誥』をめぐつて—.
-
陳兵。生與死的超越—佛教對生死輪迴的詮釋。
-
陳兵(1995)。生與死的超越—佛教對生死輪迴的詮釋。臺北:圓明出版社。
-
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史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攷。北京:中華書局。
-
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攷。北京:中華書局。
-
陳寅恪(2001)。天師道與濱海士族的關係。陳寅恪集。
-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
-
陳壽(1990)。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
陳壽。崔琰傳。新校本三國志,12,370。
-
陶潛著、汪紹楹校注(1982)。搜神後記。
-
曾布川寬(1993)。漢代畫像石にわける昇仙圖の系譜。東方學報,65,23-222。
-
曾布川寬(1981).崑崙山への昇仙:古代中國人が描いた死後の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
-
曾布川寬(1981)。崑崙山への昇仙:古代中國人が描いた死後の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
-
雲井昭善(1988).佛教思想研究會編:《死》.京都:平樂寺書店.
-
雲井昭善.死後の世界—輪迴.他界.
-
黃光國(1988)。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黃景進(1986)。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中華學苑,34,31-82。
-
楊國樞(2004)。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楊國樞新近綜述的(2004)。可作為心理學本土化的代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
-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1973)。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食貨月刊,3(8),377-388。
-
葛洪撰、王明校釋(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
-
葛洪撰、王明校釋。對俗。抱朴子內篇校釋,3,42。
-
詳參侯旭東(1998)。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道世(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道教則有張澤珣(2002)。北魏道教造像碑藝術。香港:明石文化公司。
-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
-
蒲慕州(1993)。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蒲慕州(1995)。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
蒲慕州、劉屹新(2005)。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
-
趙沛(2002)。兩漢宗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
劉屹新(2005)。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
-
劉苑如(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劉苑如(2004)。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
劉苑如(2004)。武人與怪說—《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
-
劉苑如(2004)。性別與敘述—六朝志怪女性陰神崇拜之正當化策略。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敘述與小說美學。
-
劉苑如、李豐楙、劉苑如(2002)。慾望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的中國圖像。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
劉淑芬(1996)。林葬—中國中古露屍葬研究之一⑴。大陸雜誌,96(1),22-31。
-
劉敬叔。異苑。
-
劉敬叔(1999)。異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敬叔。變虎。異苑,8,83。
-
劉敬叔。李謙。異苑,6,53。
-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容止。世說新語箋疏,14,409。
-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1991)。世說新語箋疏。
-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魯迅(1978)。宣驗記。宣驗記|古小說鈎沈。
-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魯迅(1978)。幽明錄|古小說鈎沈。
-
慧皎(1991)。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
慧遠(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鄭玄注。適室,正寢之室也|死而遷之當牖,下有牀衽。
-
鄭玄注。死于適室,幠用斂衾。儀禮.士喪禮。
-
鄭玄注、孔穎達疏(1955)。禮記注疏。
-
鄭玄注、賈公彥疏(1955)。儀禮注疏。
-
鄭晚晴輯注(1998)。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1978)。古小說鈎沈。臺北:盤庚出版社。
-
魯迅(1978)。古小說鈎沈。臺北:盤庚出版社。
-
魯迅。古小說鈎沈。
-
魯迅:《古小說鈎沈》(1988)。幽明錄。
-
澤田瑞穗(1968).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京都:法藏館.
-
澤田瑞穗(1990).坂本要編:《地獄の世界》.東京:溪水社.
-
澤田瑞穗(1990)。地獄の世界。東京:溪水社。
-
蕭登福(1988)。漢魏六朝佛教之「地獄」說。東方雜誌,22(2/3),34/23-40/30。
-
蕭榮華(1995)。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琊王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
-
蕭榮華(1995)。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琊王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
-
謝氏家族的凋謝。武人與怪說—《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
-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
-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
-
謹致謝忱。感謝戴思客教授的提醒指教。
-
魏收(1990)。新校本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
藤田宏達(1988).佛教思想研究會編:《死》.京都:平樂寺書店.
-
藤田宏達.原始佛典にみる死.
-
蘇紹興(1993)。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蘇紹興(1993)。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樫尾慈覺(1989)。收入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における淨土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
樫尾慈覺(1989).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における淨土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
被引用次数
|
-
陳平瑋(2021)。《宣室志》「諧隱精怪」類型故事之敘事策略與意涵考論。中國文學研究,51,77-116。
-
陳世昀(2019)。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異」的敘述。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2),235-270。
-
胡頎(2020)。中古佛教護生思想容受與動物觀轉變-以《冥報記》為核心的考察。中華佛學研究,21,103-133。
-
許暉林(2010)。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28(3),35-62。
-
李昭鴻(2014)。現身說法—顏之推《冤魂志》對報應驗證的書寫策略。東吳中文學報,27,49-72。
-
林素娟(2013)。疾病的隱喻─先秦及漢代禮教論述中的身體思維與倫理課題。成大中文學報,41,1-46。
-
劉苑如(2009)。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1-51。
-
劉苑如(2013)。神遇:論《律相感通傳》中前世今生的跨界書寫。清華學報,43(1),127-170。
-
盧秀滿(2011)。鬼祟之因與治鬼之術―以唐人小說所記載之鬼祟故事為探討中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0,95-128。
-
羅珮瑄,劉苑如,陳雅琳,邱琬淳(2019)。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清華中文學報,22,49-115。
-
謝明勳(2008)。臺灣地區近三十年(自1980年起)六朝志怪小說研究策略之省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2,241-258。
-
楊清惠(2016)。論《閱微草堂筆記》的異物書寫及其文體美學。淡江中文學報,35,97-132。
-
(2013)。宗教英雄的解構與重構─以唐代釋儀光聖傳為例。文與哲,22,159-210。
-
(2020)。《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冥判法律觀。政大法學評論,161,135-198。
-
(2020)。異夢書寫與十世紀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早期中國史研究,12,15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