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斯普朗格在中國-一個書目文獻分析的回顧
|
并列篇名
|
Eduard Spranger in China: A Bibliographical Analysis
|
DOI
|
10.29653/LS.200306.0005
|
作者
|
江日新(Ryh-Shin Jiang)
|
关键词
|
斯普朗格 ; 王文俊 ; 將徑三 ; 王錦第 ; 精神科學教育學 ; 文化教育學 ; Eduard Spranger ; Wang Wenjun ; Jiang Jinsan ; Wang Jingdi ;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 ; Kulturpädagogik
|
期刊名称
|
鵝湖學誌
|
卷期/出版年月
|
30期(2003 / 06 / 01)
|
页次
|
125
-
16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 1882-1963)是德國近代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哲學家、影響深遠的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亦稱文化教育學(Kulturpädagogik),即是以他為最主要的代表。雖然影響中國近代教育的教育思想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而不是德國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中國教育學界中,斯普朗格也就不是熱門的討論議題。不過也許由於其思想內在的深度和在教育理想上的深刻,斯普朗格的思想學說在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還是有相當多的譯介文字發表,其中王文俊、蔣徑三、王錦第在譯介斯普朗格的思想上尤其作了很多的貢獻。本文即是嘗試在中國容受西方思想這一研究切點上,藉由書目文獻的內涵分析發掘並檢討當時容受過程的認知視野和深度,期以為近代中國的學術發展的精神方向及抉擇,釐出一些得失的癥結來。
|
英文摘要
|
Eduard Spranger (1882-l963)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German educators sod philosophers. He also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 or so-called Kulturpädagogik. Actually,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y of education in modem Chins is theat of John Dewey, but not that of the Germans. Therefore the thought of Spranger is relatively neglected in China.Although he had not practiced much influence in modem Chinese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but many of his works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articles contributed to his thoughts. Within these translators and commentators I will focally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s of Wang Wenjun, Jiang Jinsan and Wang Jingd. This paper originally is a result of my research project in so-called reception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China. Under such a research program I had analysed the rich writing materials by Spranger and the other authers. About examining what the Chinese had done in this reception history. I put my sight especially on discussing the problem what the scope and depth the Chinese had in knowledge acquiring and the reasons for success or failure that the Chinese got in this reception histo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江日新(2003)。斯普朗格在中國-一個書目文獻分析的回顧。鵝湖學誌,30,125-169。
連結:
-
(1963).Menschenleben und Menschheitsfragen.
-
(1934).Derpolitische Mensch als Bildungsziel, Forschungen und Fortschritte.
-
(1938).Volkstum und Erziehung.
-
(1940).Kindergarten, Forschungen und Fortshritte.
-
(1935).Wilhelm von Humboldt, Forschungen und Forlschritte.
-
(1940).Wie erfasst man einen Nationalcharakter?.
-
(1914).Levensformen, Halle.
-
(1940).Berlin als Sitz weltgesaltender philosophie, Forschungen und Fortschritte.
-
(1937).Kulturmorphologische Betrachtungen, Die Erziehung.
-
(1936).Probleme der Kulturmorphologie, Sitzungsber. der Preuss.
-
(1951)。中央公論。
-
(1937).Kulturmorphologische Betrachtungen.
-
(1937).Nationalität und Kultur, Problenme der Kulturphilosophie.Tokyo:
-
(1924).Psychologie des Jugendalters, Leipzip.
-
(1924).Emil Saupe, Deutsche Pädagogen der Neuzeit. Eine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 zu Beginn des 20.
-
Alexander, T.、B. Parker、林仲達(1931)。教育雜誌。
-
Croner, Else(1933).Persönlichkeit und Werk, Berlin: Reuther und Reichard.
-
Saupe、大年(1930)。施勃郎格(Eduard Spranger)的教育思想。女師大學術季刊,1,179-190。
-
T. Alexander,B. Parker.The New Education in German Republic.
-
入澤宗壽(1929)。現象學的教育思想の研究。東京:最新教育研究會。
-
入澤宗壽(1926)。ズイルタイ派の文化教育學說。東京:廣文堂。
-
入澤宗壽(1925)。文化教育學と新教育。東京:教育研究會。
-
士榜格、王錦第(1941)。中德學誌。
-
士榜格、王錦第(1941)。中德學誌。
-
士榜格、王錦第(1944)。中德學誌。
-
士榜格、王錦第(1944)。中德學誌。
-
士榜格、王錦第(1941)。中德學誌。
-
士榜格、曹京實(1940)。中德學誌。
-
士榜格、關琪桐(1940)。中德學誌。
-
士榜格、關琪桐(1940)。中德學誌。
-
王文俊(1974)。陶冶理想與教育動力-介紹斯普朗格晚年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51-66。
-
王文俊(1983)。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
王文俊(1958)。青年期心理學。台中: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
-
王錦第、M. Planck(1939)。物理科學與世界觀。中德學誌,1(1)
-
王錦第、M. Planck(1939)。近代德國「政治的教育」之發展。中德學誌,1(3)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0)。士榜格的教育與文化思想。中德學誌,2(1),25-40。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0)。士榜格論歐洲文化。中德學誌,2(2),230-38。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1)。評《人與技術》。中德學誌,3(3)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0)。黑格兒的政治倫理學。中德學誌,1(4)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3)。宇宙觀學與精神史。中德學誌,5(1/2),88-111。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1)。略述雅斯波的哲學。中德學誌,3(3)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2)。評《人生之型式》。中德學誌,3(4),704-21。
-
王錦第、M. PlanckKarl Larenz(1942)。胡塞爾及他的現象學。中德學誌,3(4),630-640。
-
史蒲朗格答·高橋孝、江楓(1951)。民主評論。
-
田培林(1953)。教育史。台北:正中書局。
-
林本(1958)。教育思想與教育問題。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
金嶸軒(1931)。最近德國的勞動教育學說與勞動學校組織。教育雜誌,23(2),61-72。
-
姜琦(1935)。現代西洋教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
施卜郎格、童德禧(1937)。五十年來面德國學術。上海:商務印書館。
-
施勃朗格、王文俊(1942)。文化型態學研究。
-
查岱山·余文堂(1983)。人的條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野田義夫(1930)。文化教育學原論。東京:人文書房。
-
章光濤(1931)。現代德意志教育理論之鳥瞰。教育雜誌,23(5),67-79。
-
章光濤(1931)。現代德意志教育理論之鳥瞰。教育雜誌,23(4),77-87。
-
楊人楩(1929)。文化哲學的教育思潮。教育雜誌,21(2),17-27。
-
楊人楩(1928)。現象學概說。民鐸,10(1),11。
-
楊人楩(1929)。新康德派之教育思潮。教育雜誌,21(1),9-25。
-
楊人楩(1930)。新德意志之教育思潮與制度。教育雜誌,22(7),16-26。
-
楊人楩(1929)。現象學的教育思潮。教育雜誌,21(8),5-17。
-
楊杏庭。文化教育學概論。
-
董兆孚(1938)。人生之型式。長沙:商務印書館。
-
詹棟樑(1974)。斯普朗格論教育目的與陶冶理想。教育與文化月刊,421
-
詹棟樑(1981)。斯普朗格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影響。台北:文景出版社。
-
鄒進(1992)。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鄒進(1992)。外國教育家評傳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雷通群(1935)。西洋教育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
蔣徑三(1934)。西洋教育思想史。上海:訥務印書館。
-
蔣徑三(1929)。現代社會的教育思潮。教育雜誌,21(11),7-20。
-
蔣徑三(1929)。文化哲學與文化教育學。教育雜誌,21(12),13-18。
-
蔣徑三(1931)。教育的價值論之建立。教育雜誌,23(12),1-9。
-
蔣徑三(1931)。教育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
-
蔣徑三(1936)。文化教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
蔣徑三(1931)。利脫的教育思想。教育雜誌,23(7),1-14。
-
蔣徑三(1929)。文化教育學的理論與方法。教育雜誌,21(4),13-23。
-
蔣徑三(1931)。文化教育學者斯普蘭格的構造心理學。教育雜誌,23(6),1-14。
-
蔣徑三(1930)。勞動教育學者凱善斯泰拉的思想。教育雜誌,22(1),21-33。
-
蔣徑三(1933)。文化教育學的本質。教育雜誌,25(10),137-144。
-
蔣徑三(1930)。行動學校論。教育雜誌,22(2),17-24。
-
蔣徑三(1931)。反海爾巴脫主義者迪爾泰的教育思想。教育雜誌,23(2),1-12。
-
蔣徑三(1932)。現象學者謝勒爾的教育觀。東方雜誌,29(4),14-19。
-
蔣徑三(1934)。克里克的教育哲學。東方雜誌,31(10),8-12。
-
蔣徑三(1931)。斯普蘭格的文化教育學。教育雜誌,23(5),1-15。
-
鄭重信(1963)。斯勃朗格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
被引用次数
|
-
陳幼慧(2012)。文化學習理論與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學刊,9,47-68。
-
劉蔚之(2007)。德國文化教育學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兼述其在日本的傳播。教育研究集刊,53(3),93-127。
-
(2016)。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在臺灣的興盛、沉潛與展望⎯⎯兼論臺灣現代教育哲史研究的可能潛力。教育學刊,47,11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