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

并列篇名

Civic Agriculture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DOI

10.29816/TARQSS.201109.0013

作者

李丁讚(Ding-Tzann Lii)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84期(2011 / 09 / 01)

页次

431 - 4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丁讚(2010)。重回土地:災難社會的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8,273-326。
    連結:
  2. Abramovitz, J.(1999)。參與行動:人類與世界森林的新關係。綠科資訊。
  3. Berlin, I.(1969).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Bookchin, M.(2007).The Ecology of Freedom: The Emergence and Dissolution of Hierarchy.
  5. Bourdieu, P.(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Polity.
  6. Chossudovsky, M.(2003).The Globalization of Povert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Global Research.
  7. Lyson, T.(2004).Civic Agriculture: Reconnecting Farm, Food, and Community.Tufts University Press.
  8. Mauss, M.、汪珍宜譯、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遠流。
  9. McLellan, D.ed.、Smith, A.、謝宗林譯、李華夏譯(1977)。國富論。台北:先覺。
  10. 于宗先、王金利(2001)。台灣的土地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台北:遠流出版社。
  11. 李丁讚(2007)。台灣民主困境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215-25。
  12. 胡台麗(1978)。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46,79-111。
  13.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台北:商周。
  14. 蔡培慧編(2011)。2010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文集。農村陣線。
被引用次数
  1. 蔡晏霖(2016)。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23-74。
  2. 蔡侑霖(2018)。「無常空間」的潛在社會及公共意義。考古人類學刊,88,163-166。
  3. 陳瑞樺(2016)。以農之名:臺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文化研究,22,75-122。
  4. 陳淑容、莊雅仲(2016)。中型城市發展與城鄉新連結。文化研究,22,123-146。
  5. 陳彥傑,李碧涵(2023)。資訊科技運用與創新合作:以「社會創新企業T」推動坪林有機茶永續發展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9(1),1-26。
  6. 黃俊豪、何明修(2015)。馬政府時期的環境抗爭樣貌(2008-2012):一個抗爭事件的分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3(2),177-216。
  7. 李丁讚(2012)。民主的都更,多元的城市。文化研究,15,248-270。
  8. 萬尹亮(2021)。從實作觀點看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形構永續生活。文化研究,32,211-254。
  9. 顏愛靜,季美珍(2019)。原住民部落推展農村再生計畫的集體行動-以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南富社區為例。臺灣土地研究,22(2),13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