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動體適能"333"與運動強度的探討

DOI

10.6223/qcpe.2201.200803.1603

作者

姚承義;林嘉志;徐煋輝

关键词

333計畫 ; 體適能 ; 運動強度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卷1期(2008 / 03 / 01)

页次

19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體適能「333」計畫推展因宣導推廣沒有考量人生不同發展階段及族群特殊性,導致社會普遍都以「心跳達每分鐘130次」爲度,忽略運動強度條件,致運動刺激並未有效提昇心肺適能。本文論述「運動強度」是機體從事運動/訓練產生適應,質變量變的充要條件,亦是改善心肺適能的關鍵,進而質疑「333」體適能計畫設訂之「運動強度」指標在大專實施之適切性。認知傳授不完整造成誤導,將會根深蒂固「333」運動案的推展,在「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概括應用於所有群體,即是典型事例。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陳冠錦、姚承義(2007)。大專院校開放研究生選修體育課之初探。大專體育,88,85-99。
    連結:
  2. 黃玉娟、戴旭志、陳秀玲(2006)。大學生體育課程之外運動習慣與自我健康評估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8(1),249-257。
    連結:
  3.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0).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Philadelphia:Lea and Febiger.
  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6).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Philadelphia:Lea and Febiger.
  5. Iwasaki, K.,Zhang, R.,Zuckerman, J. H.,Levinel, B. D.(2003).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the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 to endurance training in healthy adults: How much training for what benefit?.Journal Applied Physiology,95,1575-1583.
  6. Karvonen, M.,Kentala, E.,Mustala, O.(1957).The effects of training on heart rate. A longitidinal study.Annales Medicinae Expermentalis et Biologate Fenniae,35(3),307-315.
  7. McArdle, W. D.,Katch, F. I.,Katch, V. L.(2001).Exercise Physiology.Baltimore, ML:Lippincott & Wilkins.
  8. Tanaka, H.,Monahan, K. D.,Seals, D. R.(2001).Age-predicted maximal heart rate revisite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37(1),153-156.
  9. Vim, A.(1995).Hormones in muscular activity: Adaptive effect of hormones in exercise.Boca Raton, Flordia:CRC Press, Inc..
  10. 過勞悲劇!43歲教授猝死研究室
  11. 一學期三教授病逝,臺大首創「運動公假」
  12. 周宏室(1999)。談大專院校體育課程與教學。大專體育,41,8-13。
  13. 姚承義、沈淑貞(2004)。防身術課程教學的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探析。2004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刊
  14. 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
  15.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16. 劉華軒(2002)。清華大學高知識人群體質健康與對策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陳凱智,李俞麟,李欣靜(2020)。大學學生體適能態度、規律運動動機與體適能現況個案研究。臺大體育學報,39,43-57。
  2. 黃蕙娟、施致平(2011)。回顧與展望:我國校園體適能推廣策略與其效益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2),201-212。
  3. 廖尹華、許振明(2013)。雲林地區大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參與和SF-36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3(1),1-30。
  4. 羅農澂、謝靜瑜、施致平、李俞麟(2012)。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績效之追蹤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3),59-89。
  5. 謝瑩蓉、潘義祥(2013)。體適能教育融入樂趣化籃球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5,23-33。
  6. 張倍安,李炳昭(2011)。府際關係理論在運動研究之應用─以學校體育政策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1,135-148。
  7. 鄭勵君、楊雅萍、林毅成(2012)。高雄市民健康體適能促進策略性規劃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