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羽球專項體能測驗之探討

并列篇名

Specific Fitness Test Battery for Badminton

DOI

10.6223/qcpe.2603.201209.1515

作者

蕭智君(Chih-Chun Hsiao);林貴福(Kuei-Fu Lin)

关键词

測驗方法 ; 專項測驗 ; test methods ; specific test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3期(2012 / 09 / 01)

页次

397 - 4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羽球專項體能定義為以基本運動能力為基礎的羽球運動能力,至今尚未有一致評估羽球專項體能的測驗組合。從文獻得知,垂直跳、立姿前彎、12分鐘跑、折返跑、前進後退跑及左右撿球移動跑等六項是研究者最常使用評估羽球運動能力的測驗項目。除此之外,羽球是一項高強度的間歇運動,無氧乳酸及有氧代謝系統的能量提供更為重要。因此,羽球現場Y(3點)、X(4點)及米字型(6點)專項測驗,皆可做為無氧動力的測驗方式,其中Y(3點)字型6拍間歇移位測驗,亦能表現出羽球選手的肌耐力與有氧能力,而垂直跳是較常用來評估羽球專項爆發力的測驗。基於羽球運動能力的完整性,未來研究可針對速度、柔軟度及反應時間等羽球其他專項體能發展適切的測驗方法。

英文摘要

The physical fitness for badminton is defined as the basic sport-related fitness for badminton performance, but the test battery for badminton fitness has not been reached an agreement so far. Vertical jump, standing leg curls, 12-minutes run, shuttle run, backward and forward run, and side to side run for picking were the most common tests used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In addition, because badminton is a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lactate and aerobic metabolic systems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re more critical. Therefore, on-court badminton fitness tests, such as Y-shape (3-point), X-shape (4-point), and 6-point tests can serve as anaerobic power tests. Y-shape and 6-point interval tests are especially used in evaluating the players' muscular endurance and aerobic power, while vertical jump is more appropriate to assess badminton physical power. Future research on other badminton fitness tests is recommended to address speed, flexibility, and reaction tim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榮照、紀世清(2006)。羽球男子選手專項步法爆發力測驗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2),57-70。
    連結:
  2. 呂芳陽、周財勝(2008)。羽球運動體能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98,7-12。
    連結:
  3. 呂芳陽、盧正崇(2005)。羽球單打戰術與專項體能訓練結合之分析。大專體育,76,14-18。
    連結:
  4. 林明儒、陳忠慶、陳信良、吳昶潤(2008)。羽球現場間歇有氧動力測驗對大學男子甲組羽球單、雙打選手的運動表現與生理反應的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8,35-46。
    連結:
  5. 高幸利、陳佳慧、王月琪、蕭博仁(2009)。不同下肢動力檢測方式對高中女生羽球選手移位速度之相關探討。運動教練科學,15,43-52。
    連結:
  6.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體育學報,40(3),129-142。
    連結:
  7. 涂國誠(2008)。羽球雙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2,45-54。
    連結:
  8. 陳信良、吳昶潤、林明儒、曾國維、陳忠慶(2008)。羽球現場多點無氧動力測驗與溫蓋特腳踏車測驗的相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8,91-103。
    連結:
  9. 陳信良、陳忠慶、吳昶潤(2007)。大學男子羽球選手專項有氧動力測驗方式的評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6,71-80。
    連結:
  10. 盧正崇、張雅棻(2007)。論羽球專項速度。大專體育,89,16-20。
    連結:
  11. 鍾承融、陳忠慶、陳信良(2006)。羽球運動的體能評估方式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20(1),66-74。
    連結:
  12. 鍾承融、陳忠慶、陳信良(2006)。羽球運動的體能評估方式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20(1),66-74。
    連結:
  13. Chin, M. K.,Wong, A. S.,So, R. C.,Siu, O. T.,Steining, K.,Lo, D. T.(1995).Sport specific fitness testing of elite badminton player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9(3),153-157.
  14. Faude, O.,Meyer, T.,Rosenberger, F.,Fries, M.,Huber, G.,Kindermann, W.(2007).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dminton match play.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00(4),479-485.
  15. Manrique, D. C.,Gonalez-Badillo, J. J.(2003).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badminton.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37(1),62-66.
  16. Wonisch, M.,Hofmann, P.,Schwaberger, G.,von Duvillard, S. P.,Klein, W.(2003).Validation of a field test for the 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badminton specific aerobic performanc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37,115-118.
  17. 王志全、蘇義能、張家銘、林希彥(2007)。國內優秀羽球男子雙打比賽時間結構與擊球拍數分析─以2006全國第二次羽球排名賽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6(2),70-77。
  18. 吳昶潤、林明儒、張佳佳、陳信良(2008)。羽球現場無氧能力的持拍與搬球測驗方式之比較。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3),25-33。
  19. 吳昶潤、陳信良、林昆儀、陳忠慶(2006)。羽球專項有氧能力測驗的信度考驗。嘉大體育健康休閒,5,66-73。
  20. 吳昶潤、賴佳玟、方耀霆、洪欣正(2009)。不同背景變項的羽球選手在一般體能表現上之差異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5,45-56。
  21. 杜登明(1985)。羽球運動技能因子構造之分析研究。省立體專學報,14,71-131。
  22.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臺北市:銀禾文化。
  23. 林貴福譯、徐台閣譯、吳慧君譯、Powers, S. K.、Howley, E. T.(2003)。運動生理學。臺北市:藝軒。
  24. 邱芳玲(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臺南大學。
  25. 邱憲祥(2009)。海峽兩岸16-18歲優秀羽球運動員之機能素質。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8,559-566。
  26. 洪彰岑、莊榮仁、劉宇(1997)。直膝與屈膝垂直跳的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29,105-111。
  27. 紀世清(1996)。羽球選手專項體能測驗項目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63-81。
  28.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製。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29. 張正仰(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體育大學。
  30. 張佳佳、林昆儀、陳信良、吳昶潤、鍾承融、陳哲修、陳忠慶(2005)。羽球專項有氧能力測驗方式之評估。2005 國際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31. 張佳佳、曾國維、謝欣玫、陳信良、吳昶潤、陳忠慶(2007)。男女羽球選手進行3、4、6 點30 秒固定無氧測驗之間的比較。2007 國際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32. 莊皇志、紀世清、相子元(2001)。羽球專項體能─肌耐力測驗項目的編制。大專體育學刊,3(1),99-111。
  33. 莊美鈴(1986)。台北基層羽球訓練站球員人體測量、基本運動能力、基本羽球技術及心理特質探討。七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市:
  34. 程峻彥、鍾次郎(1986)。羽球運動指導。雲林縣:青山社。
  35. 黃奕仁、林晉利陳俊忠、呂欣善(1993)。優秀羽球選手、普通學校代表隊及一般人的判別時間及敏捷性的比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157-169。
  36. 楊繼美(1987)。女子羽球國手之生理心理特質與運動技能因子構造之分析研究。臺北市:淡江大學。
  37. 葉憲清(2003)。運動訓練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38. 蔡崇濱譯、林信甫譯、林政東譯、吳柏翰譯、鄭景峰譯、傅正思譯、戴堯種譯、Baechle, T. R.、Earle, R. W.(2004)。肌力與體能訓練。臺北市:藝軒。
被引用次数
  1. 陳天文(2018)。大專公開男子組110 m欄架選手基礎與專項體能素質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50,1-9。
  2. 陳志威,王彥邦(2020)。複合式訓練對提升羽球選手競賽表現影響之文獻回顧。交大體育學刊,16,92-100。
  3. 龔雅慈,鄭鴻衛,蔣明雄,廖學松,紀世清(2021)。羽球女子選手專項運動技能測驗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0,1-17。
  4. 涂國誠(2013)。增強式跳躍訓練對大專羽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1-13。
  5. 楊家豪、黃天壽、莊正得、林明儒(2017)。國小羽球運動有氧能力評估方式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6(3),119-130。
  6. 鄭賀珍、廖威彰、莊國上(2014)。大專男性羽球與網球選手健康及競技體適能之比較研究。交大體育學刊,7,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