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建築空間之變遷

并列篇名

The Spatial Transition of Peikang Matsu Temple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ed Period in Taiwan

DOI

10.30157/JCRTF.201206.0004

作者

蔡侑樺(Yu-Hua Tsai);徐明福(Min-Fu Hsu)

关键词

媽祖信仰 ; 儒教 ; 佛教 ; 宗教政策 ; 文化資產 ; Matsu belief ; Confucianism ; Buddhism ; religion policy ; cultural heritage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76期(2012 / 06 / 01)

页次

115 - 1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港朝天宮雖已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既有研究也不乏關於朝天宮歷史沿革之研究記述,但對於日治時期建築空間變遷之研究討論仍然有限,除無法詳細掌握各部空間完成時間之外,亦無法實質討論空間變遷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本研究因此除透過史料重建日治時期廟宇空間演變過程外,並透過理解日人之於臺灣媽祖信仰之看法,以檢討殖民當局之宗教政策,進以解釋空間變遷背後可能代表之時代意義。藉由研究掌握廟宇變遷過程之後。透過研究發現,基於日治時期媽祖信仰主要被歸類為儒教信仰神祇,亦是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多神信仰之一環;與受儒教文化深刻影響,且同樣具有多神信仰的日本具類似性。在日治時期1935年代之前採取相對柔軟的宗教同化政策,並利用保存名勝史蹟以培養地方意識,同時發展經濟之策略下,促成北港朝天宮於1907年至1929年間殿宇的持續擴張,並於1919年於新增廟宇腹地中設置銀行之現代金融設施。但在祀殿擴張之餘,卻縮小提供僧侶住宿空間之可能性,本研究認為此乃基於政權變革對於宗教環境之整體衝擊,由於日系佛教的引入,加上媽祖信仰未被歸屬於佛教信仰之一環,造成朝天宮原有僧團逐漸萎縮。且隨着現代教育促使改革迷信的勢力抬頭,1936年於北港朝天宮中成立「貧民診療所」可視為朝天宮自主改革之一環,以現代醫療取代被認為迷信的藥籤醫療,並執行社會救助工作。惟1940年前後受到激烈的皇民化運動影響後,北港朝天宮仍不免受到寺廟整理運動影響,一度僅留下媽祖及五文昌帝君等儒教系神祇。

英文摘要

Although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Peikang Matsu Temple, a national historic building of Taiwan, the literature on its spatial chan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s still very limited. As a result, scholars are unable to pin down the exact time of the completion of each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emple. In addition,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is not able to uncover what caused the spatial changes. This study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process of such changes of the Peikang Matsu Templ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explaining its spatial change in terms of the Japanese understanding of Matsu cult in Taiwan.This study finds that Matsu cult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as Confucianism and animism,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something similar to Shinto worship in Japan. Due to this similarity, the religion assimilation policy before 1935 and other policies aiming at preserving Taiwanese historical sites in order to develop local consciousness and economy result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Peikang Matsu Temple from 1907 to 1929. Moreover, in 1919, a financial facility, a bank, was established in the newly expanded space of the temple.However,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while the temple was expanding, the living space of monks was shrinking.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is transi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changing religious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regime change. Because the transplant of the Japanese Buddhism to Taiwan, and the exclusion of Matsu worship from Buddhism, there were fewer devotees becoming monks in Peikang Matsu Temple.Moreover, the introduction of secularism by modern education made the managers of the temple change their mind, setting up a clinic which provided free medical service to poor people in the temple in 1936, replacing the original religious healing with modern medical system, and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welfare which was seen as one of the duties of religion organizations.Somehow, the radical Naturalization movement from 1938 to 1940, so affected the Peikang Matsu Temple that its activities were reduced. Only the cults of Matsu and Lord Wenchang (God of Literature) were preserved as they were considered as deities of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洪秋芬(2004)。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教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42(2),1-41。
    連結:
  2. 蔡錦堂(2005)。增田福太郎的寺廟與神社觀。臺灣宗教信仰,臺北:
    連結:
  3. 鄭螢憶(2008)。科技、信仰與地方發展─日治時期私設鐵路與北港朝天宮之關係。暨南史學,10-11合輯,107-46。
    連結:
  4. 顏娟英(2007)。日治時期寺廟建築的新舊衝突─1917年彰化南瑤宮改築事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2,191-266。
    連結:
  5. 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北港朝天宮平面圖〉。
  6. 宇宿捷。1936。〈媽祖の信抑と薩南片浦林家の媽祖に就いて〉。《史學》15(3): 53–84。
  7. 《臺灣總督府公文檔案》電子資料庫。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8. 山本曾太郎。1918。〈朝天宮媽祖雜感(承前)〉。《台法月報》12(10): 23–30。
  9. 柴田廉。1923。《臺灣同化策論》。臺北:晃文館。
  10. 〈伊能嘉矩收集北港朝天宮舊照〉。[1903] 201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網: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http://nrch.cca.gov.tw/metadataserverDevp/DOFiles/jpg/00/05/68/57/cca110001-fa-pb0027085–0313-i.jpg(擷取日期2011 年 8 月 13 日)。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http://nrch.cca.gov.tw/metadataserverDevp/DOFiles/jpg/00/05/68/57/cca110001-fa-pb0027085–0313-i.jpg
  11. 石川止戈。1934。〈北港媽祖廟に就いて〉。《臺灣時報》3 月號 :120–24。
  12. 伊能嘉矩。1918。〈臺灣の漢民の信仰に顯はれたる海の神(上)〉。《人類學雜誌》33(6): 149–54。
  13.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ゆまに清晰電子版)》電子資料庫。臺北:漢珍數位圖書。
  14.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5. 尾辻國吉。1941。〈明治時代の思ひ出(其の一)〉。《臺灣建築會誌》13(2): 89–96。
  16. 曾景來。1938。《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南天書局。
  17. 增田福太郎。1942。〈南島寺廟探訪記〉。《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ー東亜法秩序説》。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
  18. 伊能嘉矩。1902。〈割讓以前の臺灣(其の一)海神媽祖の崇敬〉。《臺灣志》卷 1。東京:文學社,224–26。
  19. 震災豫防調查會。1905。《震災豫防調查會報告》第五十一號。東京:震災豫防調查會。
  20. 伊能嘉矩。1928。〈天妃並に其他の海神の信仰〉。《臺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400–14。
  21. (2004)。臺灣教會公報全覽:臺灣第一份報紙。臺南:新樓書房。
  22. 北港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2011。http://cuy.ylc.edu.tw/~cuy14/eBook/ch5–4.htm, http://cuy.ylc.edu.tw/~cuy14/eBook/ch6.htm(擷取日期 2011 年 8 月 13 日)。
  23. (1997)。民間宗教第三輯 中國近現代民間教門•媽祖信仰專輯。臺北:南天書局。
  24. 北港地政事務所地籍資料,詳見附錄表一。
  25. 《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大圖編目目錄查詢》電子資料庫。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6. 丸井圭治郎(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
  27. 千田智子(2002)。森と建築の空間史─南方熊楠と近代日本。東京:東信堂。
  28. 川路祥代(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9. 北港朝天宮(1972)。北港朝天宮:建廟沿革。聖女春秋月刊,1972(12 月 20 日)
  30. 北港聖安宮管理委員會(1983)。北港聖安宮簡介。雲林:北港聖安宮管理委員會。
  31. 江燦騰(2005)。臺灣宗教信仰,臺北:
  32. 江燦騰(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33. 余文儀(1995)。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34. 李乾朗(1996)。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裝飾藝術。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
  35. 李朝凱(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36. 杉山靖憲(1985)。臺灣名所舊蹟誌。臺北:成文出版社。
  37. 林佩欣(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
  38. 林經國(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9. 青井哲人(2005)。植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
  40. 青井哲人(2006)。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大阪:編集出版組織体?????。
  41. 倪贊元(1995)。雲林縣采訪冊。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42. 宮本延人(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
  43. 畔上直樹(2009)。「村の鎮守」と戦前日本「国家神道」の地域社会史。東京:有志舍。
  44. 翁佳音(1991)。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臺前後歷史像。臺灣風物,41(3),83-100。
  45. 陳家豪(2004)。日治時期保正的宗教事務參與(1898-1937)。史匯,8,5-76。
  46. 陳凱雯(2005)。日治時期基隆慶安宮的祭典活動: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民俗曲藝,147,161-99。
  47. 曾月吟(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48. 椎名仙卓(2005)。日本博物館成立史─博覧会から博物館へ。東京:雄山閣。
  49. 黃武達(2006)。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書局。
  50. 嘉義市玉川公學校(1985)。鄉土概況。臺北:成文出版社。
  51. 趙工杜(1957)。臺灣省立成功大學。
  52. 齊藤智朗(2006)。井上毅と宗教─明治国家形成と世俗主義。東京:株式?社弘文堂。
  53. 蔡相煇(1995)。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
  54. 蔡相煇(1995)。日據時期的北港朝天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217-34。
  55. 蔡錦堂(1994)。日本帝国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56. 鄭志明(2001)。臺灣神明的由來。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出版部。
  57. 鄭政誠(2005)。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
  58. 鄭螢憶(2009)。臺灣總督府與民間信仰:以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為例。臺灣風物,59(3),27-60。
  5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96)。臺灣堡圖:一九○四年(明治三十七)年調製。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臺灣私法 附錄參考書。臺北:南天書局。
  61.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臺灣私法。臺北:南天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蔡侑樺(2020)。建構寺廟-日治時期地方經濟與宗教統合政策:以1930年代土庫順天宮改建為例。建築學報,112,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