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弼易象觀

并列篇名

Wang Bi's Viwes of Yi-images

DOI

10.29847/JNUU.200912.0001

作者

鍾展揚(Chan-Yang Chung)

关键词

王弼 ; 言意之辯 ; 得意忘象 ; 易象 ; 意象失落 ; Wang Bi ; argumentation on word and meaning ; getting the ideas and forgetting Emblemsthe discussion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 ; grasping the ideas and forgetting the images ; interpretation of Yi images ; losing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

期刊名称

聯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卷2期(2009 / 12 / 01)

页次

1 - 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易學發展,大抵不出象數、義理兩大主流。《易傳》作者認為,聖人「立象」的目的乃為了「盡意」、「繫辭」目的在於「盡言」;然後又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實指「語言」「表意」間的一種距離;在近代語言學家索緒爾所劃分出「能指」(signifer, signifiant)與「所指」(signified, signifié)的語言邏輯中,可視為語言、意旨之間的失落;王弼意識到這種「意」、「言」之間的失落,故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易象詮釋,對漢代易學以來象數易學家太過專注於易象之弊作一反思;但王弼並不是否定象數易學家對於「易象」延伸的努力,其反對的是「太過專注於取象」而忘記了重要的「易義」,這才是王弼主張「不泥於象」的目的,王弼亦由此創造全新的易象觀。

英文摘要

The Yi studies in China, focus on two major categories: the image-numerology and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The author (s) of Yi Zhuan think the goal which sages ”establish images” is to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s”, and the purpose of ”annotation” is to ”completely reveal the words”. However, Yi Zhuan also says, ”annotation can 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words, establishing images can 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ideas”, which actually refers to the losing between languages and meaning. In modern times, The linguist Ferdinand de Saussure's Linguistics theory is the losing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Wang Bi awoke to that kind of losing; therefore, he brought up the method of ”getting images and forgetting words, grasping the ideas and forgetting the images” to introspec the defects which the Yi scholar in Han Dynasty extremely valued in ”mage-numerology”. Wang Bi did not deny the diligently of Han Dynasty Yi stady scholar try to Extend Yi image, but Opposition those scholar who adhere to image. Wang Bi also from this ideas creates new views in Yi-imag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莊耀郎(2004)。言意之辯與玄學。哲學與文化,4,17-34。
    連結:
  2. 三國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
  3. 公孫龍(1966)。公孫龍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4. 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5. 王先謙(1967)。荀子集解。台灣:藝文印書館。
  6. 王雪(2004)。論王弼”得意忘象”方法論的革新。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6),1-3。
  7. 王弼(1967)。老子道德經注。台灣:世界書局印行。
  8. 王弼。周易略例。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9. 任文昭(2001)。王弼及《周易略例》。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1-8。
  10. 江建俊(1980)。過江三理-生無哀樂論、養生、言盡意論探微。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6,101-132。
  11. 余衛國(2006)。《易傳》”立象以盡意”思想發微。周易研究,06,45-52。
  12. 沈維華(2002)。王弼「得意忘象」說析論。孔孟月刊,12,36-43。
  13.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2004)。哲學辭典。台北:成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索緒爾、屠友祥(2002)。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15. 袁正孝、何向東(1999)。得意忘言與言意之辯—兼論中國文化的符號學特徵。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2),30-35。
  16. 尉利工(2006)。論意、象、言的詮釋學意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王弼易象觀17會科學版),11,24-28。
  17. 郭象(1968)。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18. 陳波(2005)。言意之辯:詮釋與評論。江海學刊,3,36-42。
  19. 陳鼓應(1989)。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
  20. 勞思光(1987)。中國哲學史。台灣:三民出版社。
  21. 惠棟(1985)。易漢學。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22. 趙敦華(1988)。維特根斯坦。台灣:遠流出版社。
  23. 樓宇烈(1992)。王弼校釋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4. 歐陽詢(1974)。藝文類聚。台灣:文光出版社。
  25. 盧央。京房評傳。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
  26. 韓國良(2004)。《老子注》與《周易注》—王弼哲學思想管窺。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22-25。
被引用次数
  1. 黃筱尹(2016)。體外和體內研究蓮蓬萃取物抵抗乙醯胺基苯酚誘導肝損傷之保護作用。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