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東縣國中學生補習教育與心理幸福關聯性研究

并列篇名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hadow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aking the Students of the Taitung Junior High School for Example

DOI

10.6778/NTTUERJ.200706.0073

作者

林俊賢(Jiunn-Shyan Lin);蔡東鐘(Tung-Chung Tsai)

关键词

出身背景 ; 補習教育 ; 心理幸福 ; family background ; shadow education ;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期刊名称

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卷1期(2007 / 06 / 01)

页次

73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升學的競爭壓力,造成考試次數、補習教育增加,可能導致學生產生許多問題,其中,補習教育是否影響學童的心理幸福感?本研究以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TTEPS)進行路徑分析,以釐清其影響機制,並具有重要探討的價值。研究結果顯示:背景變項會透過學科補習項數、才藝補習項數的中介作用對人際疏離感產生影響,但是,對成就感與憂鬱感則無影響。而人際疏離感的產生,則非補習教育的課業壓力所造成。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enter a higher school, many students feel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This could cause many problems for the teenager students. However, does the shadow education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our research, we find out something important: the factor in one's background relies on the shadow education of subject and the shadow educ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will result in some influences on the interpersonal estrangement. Nevertheless, the shadow education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or on the melancholy. In addition, the pressure of schoolwork caused by shadow education might not be the reason of interpersonal estrange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連結:
  2. 鄭忍嬌、陳皎眉(1994)。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5,47-67。
    連結:
  3. Dean, A.,Kolody, B.,Wood, P.(1990).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from various sources on depression in elderly person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31,148-161.
  4. Dew, T.,Huebner, E. S.(1994).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32,185-199.
  5. House, J. S.,Umberson, D.,Landis, K. R.(1988).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social suppor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4,293-318.
  6. Lai, G.(1995).Work and family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urban China.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36,11-37.
  7. Laird, R. D.,Pettit, G. S.,Dodge, K. A.,Bates, J. E.(1998).The social ecology of schoolage child care.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3),341-360.
  8. Lin, N.,Lai, Gina.(1995).Urban stress in China.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41(8),1131-1145.
  9. Mirowsky, J.,Ross, C. E.(1986).Paranoia and the structure of powerles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8,228-239.
  10. Mirowsky, J.,Ross, C. E.(1995).Sex differences in distress: Real or artifac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449-468.
  11. Pettit, G. S.,Laird, R. D.,Bates, J. E.,Dodge, K. A.(1997).Patterns of after-school care in middle childhood: 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outcomes.Merrill-Palmer Quarterly,43(3),515-538.
  12. Posner, J. K.,Vandell, D. L.(1994).Low-income children`s after-school care: 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Child Development,65,440-456.
  13. Ross, C. E.,Wu, Chia-ling(1995).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health.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719-745.
  14. Ryff, C. D.(1989).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1069-1081.
  15. Stevenson, D. L.,Baker, D. P.(1989).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6),1639-1657.
  16. After-school programs in Taiwan: Program features and child adjustment
  17. 全省教育政策與九年一貫教育調查
  18. Umberson, D.,Chen M. D.,House, J. S.,Hopkins, K.,Slaten, E.(1996).The effe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men and women really so differ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1,837-857.
  19. Williams, D. R.,Collins, C.(1995).US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Patterns and explana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1,349-386.
  20. 九十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
  21.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
  22. 王震武、林文瑛、臺灣研究教育基金會主編(1994)。臺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
  2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24.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27-265。
  25. 周麗玉(2001)。多元入學方案不等於基本學力測驗。師友,92(2),15-19。
  26. 林俊瑩、黃毅志(2006)。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因果關聯的方向性探討:台東師院追蹤調查資料的貫時性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1),1-39。
  27. 林南、盧漢龍(1989)。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的結構模型探討。中國社會科學,4,75-97。
  28.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方法(二)-統計原理與技術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29. 胡海燕(2005)。高三補習生的心理困擾及其教育對策。現代教育科學,2,31-33。
  30.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31. 唐憶淨、李孟智、王玉潯、吳麗芬、黃孝鏘、卓良珍、周崇頌(1999)。老人自覺健康狀態及其影響因素。中華家醫雜誌,9(1),31-42。
  32.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33.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34. 張振成(2001)。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評議。師友,404,19-22。
  35. 張素紅、楊美賞(1999)。老人寂寞與其個人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6),337-347。
  36. 張善楠、黃毅志、洪泉湖、吳學燕主編(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37. 許嘉猷(1992)。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38. 陳怡靖、鄭耀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39.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40. 章英華、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2001)。家庭、學校與補習。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
  41.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42. 彭駕騂(2001)。從教師憂鬱症談心理適應。台灣教育,608,26-31。
  43. 黃政傑(1994)。我國公元兩千年高級中等教育改革方向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44.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
  45.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
  46. 黃毅志(1995)。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47. 黃毅志、侯松茂、巫有鎰(2005)。台東縣政府委託專題研究結案報告。台東:台東縣政府。
  48. 黃毅志、陳怡靖(2005)。台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49. 黃澄月(1988)。與學生一起成長-談教師的心理健康。諮商與輔導,26,19-21。
  50.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
  51. 楊瑪利(2003)。教改,為什麼天怒人怨。天下雜誌,283,66-74。
  52.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53. 劉寶存(2002)。肯定性行動計畫與美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黑龍江民族季刊,3,68-72。
  54. 蔡秀美、周雅容(1995)。台灣地區老年失偶婦女的居處狀況、支持網絡和心理健康。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37-56。
  55.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56. 賴威岑(2005)。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的比較。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159-195。
  57.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台灣社會學刊,20,49-84。
  58. 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179-201。
  59. 謝麗玲(2004)。課外補習:落實終生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論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課外補習。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3(6),39-42。
  60. 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
被引用次数
  1. 蘇嘉蓉、蕭佳純(2012)。教師心理幸福感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臺東縣國中教師為例。學校行政,80,65-85。
  2. 蕭佳純(2014)。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之多層次分析。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0,129-160。
  3. (2012)。補習效益的再探討:以技職體系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