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

并列篇名

The Reason and Myth of Education Fanaticism: A Historical Review

DOI

10.6254/2002.17.3

作者

王震武(Jenn-Wu Wang)

关键词

士大夫觀念 ; 升學主義 ; 教育改革 ; education fanaticism ; education reform ; scholar-official-envy

期刊名称

本土心理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2 / 06 / 01)

页次

3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一般的用法中,「升學主義」四字常用來指稱一種源於傳統「士大夫觀念」的「不理性觀念」。許多人相信,透過文化的浸潤,這個古老的觀念在今天的民主社會裡,猶自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即在於,追索這個文化根源,探討它的成因與現實意義,然後,以古喻今,以便釐清當代的「升學主義」真相。使用的方法則是:史料的分析(包括正史、私人著述、筆記等)、古今的對照,以及東西的比較。歷史的考察顯示,至少就宋、明、清等朝代來說,「敗壞人才」與「敗壞學校」的「升學主義現象」確實存在。而其成因則是,士人入學與升學的動機不在學問與道德,而在於現實利益。此即古代的「升學主義」。然而,歷史的考察也顯示,至少到了明清兩代仕紳階級興起之後,所謂的「士大夫觀念」,其實是仕紳階級的「階級意識」,充滿了仕紳階級的色彩。因此,今天它應該已隨仕紳階級的消失,而無所附麗,遺下來的不過是,「相應於社會地位、政治實力與經濟實力而有的,對讀書人極高的社會評價。」因此,要說今天的社會尚有所謂的「士大夫觀念」,只怕大有商榷的餘地。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比較了東西方對於「升學主義現象」的看法。要言之,西方的學者相信,社會大眾對學歷的熱衷,實由於學歷具有人身評價上的指標意義。本文從這點出發,分析學歷的各種「現實意義」與「指標意義」,發現學歷事實上對個人的一生,有極大的影響。從這點看來,追求升學,其實只是人性的表現,未必與文化中的「不理性觀念」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用「升學主義」去解釋今天的「升學主義現象」,不但可能無益於了解事實真相,而且可能有礙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英文摘要

Traditionally, people who showed overenthusiasm in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were thought to have scholar-official envy, considered irrational, and given the label education fanatic. Overemphasis on education is still common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ies.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is attitude a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to clarify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cholar-official envy existed in the Sung,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and brought about the corruption of intellectuals and schools because intellectuals studied in pursuit of fame and wealth, not for truth and morality. In modern times, scholar-official envy can be equated with social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obsess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benefits for intellectuals. Western scholars explain the phenomenon by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ploma. This perspective completely matches the situation in modern Taiwan where the diplo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a person's career and life. Together with the above historical review, it may be safely concluded that education fanaticism may possibly reflect human nature rather than culture. And, diplomaism may be a rational rather than an irrational choice, better understood as a social phenomenon than as a cultural heritag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Dore, R.(1976).The Diploma Disease.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Duncker, K.(1945).On problem solving.Psychological Monographs,58
  3. Glucksberg, S., Danks, J.(1968).Effects of discriminative labels and of nonsense labels upon availability of novel functio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7
  4. Glucksberg, S., Simon, H. A.(1966).Verbal behavior and problem solving: Some effects of labeling in a functional fixedness proble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1
  5. Greeno, J. G., Simon, H. A.(1988).Steve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Wiley.
  6. Langer, E. J., Piper, A. I.(1987).The prevention of mindless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
  7. Luchins, A., Luchins, E.(1950).New experimental attempts at preventing mechanization in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42
  8. Meyer, J. W., Rowan, B.(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3(2)
  9. Perkins, D. N.(1988).The Psychology of human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于志嘉 Yue, Chih-Chia(1993)。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 New History,4(4)
  11. 文崇一 Wen, Chung-I(1993)。官民階級與階級意識:中國的階級模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72
  12. 王佩玲 Wang, Pei-Ling(1987)。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13. 王震武 Wang, Jenn-Wu、 林文瑛 Lin, Wen-Ying(1994)。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4. 王震武 Wang, Jenn-Wu、 林文瑛 Lin, Wen-Ying(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國民教育的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15. 吳清基(1986)。我國高級中學教學情況調查研究-兼論大學聯考對高中教學的影響。師大學報 Bulletin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31
  16. 呂思勉(1977)。隋唐五代史(下)。台北:九思出版社。
  17. 呂思勉(1983)。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
  18. 李弘祺(1982)。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 李孝悌 Li, Hsiao-Ti(1993)。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 New History,4(4)
  20. 李志慧(1989)。唐代文苑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
  21. 李新達(1995)。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沈兼士(1995)。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3. 林文瑛 Lin, Wen-Ying(1996)。國民教育行政措施的內容分析。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24. 林文瑛 Lin, Wen-Ying、 王震武 Wang, Jenn-Wu(1995)。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25. 胡美琦(1986)。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26. 張建仁(1993)。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教育部(1993)。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初步規劃簡介。台北:教育部。
  28. 郭生玉 Kuo, Sheng-Yu、 梁恆正 、 何英奇 Ho, Ying-Chyi、 陳金定 Chen, Chin-Ting、 宋德忠 Sung, Teh-Chung、 曾玉村(1993)。大學聯考對高中教育的影響。台北: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29. 章英華 Chang, Ying-hwa、 薛承泰 Hsueh, Cherng-Tay、 黃毅志 Huang, Yi-Chi(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30. 程方平 、 畢誠(1996)。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31. 黃仁宇(1994)。萬曆十五年。台北:台灣食貨出版社。
  32. 黃武雄(1995)。教改專題論壇專題二:從聯考看分流教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33. 黃俊傑 Huang, Chun-Chieh(1988)。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台北:台灣書店。
  34. 楊國樞 Yang, Kuo-Shu、 葉啟政 Yeh, Chi-Jeng(1979)。臺灣當前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
  35. 楊瑩 Chan, Ying(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36. 熊秉真 Hsiung, Ping-Chen(1992)。好的開始-中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37. 劉海峰(1991)。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38. 劉源俊 Liu, Yuan-Tsun(1995)。教改專題論壇專題二:從聯考看分流教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39. 樊克政(1995)。中國書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40. 蔡淑鈴 Tsai, Shu-Ling(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6(2)
  41.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吳玟秀(Wen-Hsiu Wu);曾正宜(Jeng-Yi Tzeng)(2023)。資優班生的系統性壓力:落後者觀點。教育研究集刊。(69:3)。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