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

并列篇名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of the Key Competencies for Nationals

DOI

10.6384/CIQ.201307_16(3).0003

作者

蔡清田(Ching-Tien Tsai);陳延興(Yen-Hsin Chen)

关键词

課程轉化 ; 核心素養 ; 國民核心素養 ;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 key competencies ; key competencies for nationals

期刊名称

課程與教學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3期(2013 / 07 / 01)

页次

59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未來施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如何進行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轉化,並鼓勵教師透過教學實踐智慧進行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轉化。國民核心素養是達成國民教育目的,亦為建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目標之重要來源。基此,本文藉由探討國民核心素養及課程轉化理念,提出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意涵。未來研擬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時,可以透過不同之公開宣傳方式讓教師參與,避免由學者的理念課程轉化為行政決定的官方正式課程、與教師的知覺課程及運作課程產生不當的落差;並以此建議教師基於轉化的知識份子之身份,藉由發展教學實踐智慧進行課程轉化,以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實施。

英文摘要

Since the upcoming ”12-Year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ims at infusing key competencies of citizens in Taiwa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is educational reform could cultivate key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in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domains. Results of this study would not only provid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deas of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urriculum decision make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s. Different public promotion approaches could be adopted to avoid the situation where only scholars and decision makers were involved in the proposition of ideal curriculums. This might be a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gap between official curriculum standards, derived from concepts proposed by scholars, and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s perceived by teachers. Thus, this study advoc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who apply the pedagogical phronesis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curriculum in teaching after transforming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citizen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唐淑華(2011)。眾聲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連結:
  2.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書研究,3(1),1-40。
    連結:
  3. 教育部(2010)。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配套措施2 - 中小學課程連貫與統整- 方案2-1 建置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方案。取自http://12basic.edu.tw/draft/index.html
  4. 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5. 教育部(2006)。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臺北:教育部。
  6. 高新建(2007,11 月12 日)。課程轉化-遺漏了什麼?國語日報,第13 版。
  7.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 Lifelong learning and key competences for all: Vital contribution to prosperity and social cohesion. Retrieved from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2010et_2010_fr.html
  8. Aristotle.,Crisp, R.(Ed. Trans.)(2000).Nicomachean Eth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Aronowitz, S.,Giroux, H. A.(1993).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 (2nd ed.)..Westport, Connecticut:Bergin & Garvey.
  10. Chen, Y. H.(2007).UK,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1. Ericson, D. P.(Ed.)(1991).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90.Illinois: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12. Gordon, J.,Halasz, G.,Krawczyk, M.,Leney, T.,Michel, A.,Pepper, D.,Putkiewicz, E.,Wiśniewski, J.(2009).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 Opening doors for lifelong learners.Warsaw:CASE-Center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13. Hedges, E.(1996).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A brief overview.Women's Studies Quarterly,24(3),16-22.
  14. Jackson, P. W.(Ed.)(1992).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Y:Macmillan.
  15. McLaughlin, T. H.(2003).Teaching as a practice and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e limits of commonality and the demands of diversity.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37(2),339-352.
  16. McLaughlin, T. H.(1999).Beyond the reflective teach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31(1),9-25.
  17. Miller, J. P.(1987).Transformation as an aim of education.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7(1),94-152.
  18. Nussbaum, M. C.(1986).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Nussbaum, M. C.(1990).Love's knowledge: Essay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OECD(2005).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Paris:Author.
  21. Pendlebury, S.(1993).Practical arguments, rationalization and imagination in teachers' practical reasoning: A critical discussion.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5(2),145-151.
  22. Pendlebury, S.(1990).Practical arguments and situational appreciation in teaching.Educational Theory,40(2),171-179.
  23. Quinn, T. H.(Ed.),Hennelly, M.(Ed.)(1979).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NY:McGraw-Hill.
  24. Rice, S.(Ed.)(2002).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co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Illinois: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25. Rychen, D. S.(Ed.),Salganik, L. H.(Ed.)(2003).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Toronto:Hogrefe & Huber.
  26. Schön, D. A.(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Y:Basic Books.
  27. Shulman, L. 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4.
  28. Smith, R.(1999).Paths of judgment: The revival of practical wisdom.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31(3),327-340.
  29. UNESCO(2003).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Hamburg:author.
  30.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31.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4),1-3。
  32. 吳清山、林天祐(2011)。課程轉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203-204。
  33.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34. 柯華葳、劉子鍵(2005)。18 歲學生應具備基本能力研究。臺北:教育部。
  35. 洪裕宏(200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6. 徐慶宏(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區人文社會學系。
  37. 張欣儀(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38. 張茂桂、董秀蘭、王業立、黃美筠、陳婉琪、杜文苓(2011)。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39.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教育部。
  40. 郭玉霞(1996)。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53-60。
  41. 陳伯璋(2010)。臺灣國民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發展之關係。課程研究,5(2),1-25。
  42.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3.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五南。
  44.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敎育現場虛實探究。新北:冠學。
  45. 楊深坑(1999)。知識形式與比較教育。新北:揚智。
  46.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元照。
  47. 歐用生、李建興、郭添財、黃嘉雄(2010)。行政院研考會委託之研究報告行政院研考會委託之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48. 蔡清田(2010)。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能力」(ability)。教育研究月刊,200,93-104。
  49.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之本質。研習資訊,28(2),67-75。
  50.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五南。
  51.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高等教育。
  52. 蔡清田(2008)。課程學。臺北:五南。
  53.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要素之理論基礎。中正教育研究,10(1),77-103。
  54. 蔡清田、陳延興、吳明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2011)。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55. 蔡清田、陳延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李懿芳(2012)。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報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被引用次数
  1. 蔡旺晉,杜瑞澤,李傳房,朱谷熹(2023)。從技職教育視角下探討設計基礎素養的培育。通識教育學刊,31,119-161。
  2. 陳碧祺,李佩綺(2021)。體驗式學習融入素養導向童軍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1,49-72。
  3. 陳美姿,宋修德,王嘉偉(2023)。從在地到雲端──斗六家商跨域統整課程與素養導向教學之實踐。中等教育,74(1),96-114。
  4. 陳延興(2017)。臺灣與英國中學教師實施品德與公民教育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0(3),27-58。
  5. 陳殷哲,胡美雲(2019)。生活課程教師專業素養指標之研究-以教學能力成熟度模型與模糊層級分析法為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1),1-24。
  6. 郭展有(2022)。為學習社會奠基:由習得核心素養論受教育權與學習權之保障。清華教育學報,39(2),67-98。
  7. 黃淑娟、吳清山(2016)。校長課程領導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因應策略之探究。學校行政,106,121-140。
  8. 簡瑋成(2022)。國中小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學習領導及學生核心素養關係之研究:素養導向教育觀點。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7(3),37-75。
  9. 林怡君(2016)。政策之生態隱喻分析─以高中歷史科103微調課綱為例。學校行政,104,116-134。
  10. 劉秀嫚、陳延興、李琪明、方志華(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品德課程組織模式建構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8(2),79-100。
  11. 劉秀嫚、陳延興、李琪明、方志華(2015)。臺灣 1949-2014 年品德教育沿革剖析及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8(2),33-58。
  12. 詹志禹、吳璧純(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13. 張芬芬,方志華(2019)。教科書與現實間的互映-從「梅樹飄香」課文出發。教科書研究,12(2),1-35。
  14. 張瀚陞(2022)。C3探究弧設計課程對國小社會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3,1-29。
  15. 鄭章華(2018)。評介素養導向的數學教科書─脈絡數學。教科書研究,11(3),87-99。
  16. 鄭章華、陳姿靜、林碧珍(2016)。數學素養導向的任務設計與教學實踐─以發展學童的數學論證為例。教科書研究,9(1),109-134。
  17. 鍾鴻銘(2020)。國中社會教科書之素養導向評析-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研究,13(1),119-128。
  18. 莊宗達(2022)。培育自主行動素養學習之研究:以社會環境議題能源議題單元為例。地理研究,75,155-180。
  19. (2015)。治絲益棼的課程政策: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的紛擾。教育研究月刊,250,5-17。
  20. (2016)。活動理論觀點下國小師資生數學課程轉化的阻力與助力。教育學報,44(2),51-79。
  21. (2017)。核心素養在知覺課程與運作課程的轉化初探:以國小數學領域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75,64-80。
  22. (2018)。描繪校訂課程的圖像: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落實轉型課程領導的實境、困境和途徑。教育研究,26,25-42。
  23. (2019)。高中美術教科書教材組織內容探究-以「線條」單元為例。藝術研究學報,12(1),25-44。
  24. (2019)。人─境適配:探究「組織措施」調節及「內在動機」中介對教師教學設計想像力的預測模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30(2),41-69。
  25. (2021)。校長素養導向領導的發展方向。教育研究月刊,325,40-51。
  26. (2022)。培養師資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能力:以合作問題解決為例。教育研究月刊,336,71-91。
  27. (2024)。給初任教師一扇窗口-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學校支持措施。學校行政,150,92-113。
  28. (2024)。探討Python程式設計教學提升大學生資訊素養與能力成效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