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做了很不一樣:學習共同體對課堂中社會關係及學生學習之影響

并列篇名

Actions Make a Difference: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Community on Classroom Social Relations and Student Learning

DOI

10.6384/CIQ.201704_20(2).0005

作者

黃囇莉(Li-Li Huang);陳文彥(Wen-Yan Chen)

关键词

學習者中心教學 ; 學習氣氛 ; 課堂社會關係 ; 學習投入 ; 學習力 ;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 learning atmosphere ; classroom social relations ; student engagement ; learning power

期刊名称

課程與教學

卷期/出版年月

20卷2期(2017 / 04 / 01)

页次

111 - 1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習共同體在臺灣已歷經數年發展,其對學生學習之影響乃現階段亟待探究之課題。基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習共同體在課堂層級的實踐--學習者中心教學與探究、合作、表達三個學習元素,對課堂中的社會關係、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力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網路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參與教育部「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之試辦學校學生,包含14 所國中,有效問卷1478份。研究結果顯示:(一)試辦國中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展現程度,具中等以上水準,且性別與年級在部分構面之得分達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生的學習共同體展現程度最高,「探究」之得分最低。(二)學習者中心教學之分數越高,學生在課堂中的社會關係、探究、合作、表達三元素,學習投入及學習力等學習成效之得分也越高,且具有顯著之正向影響。(三)合作與表達是較先呈現的學習元素,且對課堂社會關係與學習氣氛具正向預測力,探究則為較延遲呈現之學習要素,對課堂社會關係無預測力,卻對學習力最具預測力。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a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containing three learning elements on classroom social relations and student engagement, such as inquiry, collaboration, and expression. Using online survey, 1,478 students from 14 pilot junior high schools participating in The Plan of Learning Community under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Projec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ilot schools displayed a level above intermediate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cores in certain dimens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and among graders. Seventh graders presented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inquiry had the lowest score. Secondly,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lassroom social relations, three learning elements,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power. Thirdly, collaboration and expression were the learning elements that appeared in the early phase and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classroom social relations and learning atmosphere. Inquiry was the last learning element coming out late, which was not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classroom social relations; however, it served as the most predictive one for students' learning power.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邱淑娟、陳文彥(2015)。由能力建立觀點分析臺北市提升教學力之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32,43-70。
    連結:
  2. 張青松(2013)。學習共同體在國文教學之實踐成效與建議─以101 學年度中正高中一年級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4(3),117-127。
    連結:
  3. 張鈿富(2012)。大學生學習投入理論與評量實務之探討。高教評鑑,特刊,41-62。
    連結:
  4.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連結:
  5. 《親子天下》編輯部(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親子天下。
  6. Appleton, J. J.,Christenson, S. L.,Furlong, M. J.(2008).Student engagement with school: Crit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the construct.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5,369-386.
  7. Deakin Crick, R.,Broadfoot, P.,Claxton, G.(2004).Developing an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 The ELLI project.Assessment in Education,11,248-272.
  8. Deakin Crick, R.,Jelfs, H.(2011).Spirituality, learning and personalisati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 a faith-based secondary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16(3),197-217.
  9. Goldspink, C.,Foster, M.(2013).A conceptual model and set of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learning.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42(3),291-311.
  10. Hoskins, B.,Deakin Crick, R.(2010).Competences for learning to learn and active citizenship: Different currencies or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45(1),121-137.
  11. Kahu, E. R.(2013).Fram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8(5),758-773.
  12. Kuh, G. D.(2009).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9(141),5-20.
  13. Marton, F.,Säljö, R.(1976).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 - Outcome and proces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46,4-11.
  14. McCombs, B. L.,Whisler, J. S.(1997).The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and school: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15. O'Sullivan, M.(2004).The reconceptualisation of learner-centred approaches: A Namibian cas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4,585-602.
  16. Schuh, K. L.(2004).Learner-centered principles in teacher-centered practice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833-846.
  17. Silins, H.,Mulford, B.(2002).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s: The case for system,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 Management,40(5),425-446.
  18. 王建富(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
  19. 王思萍(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20. 王炯發(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1. 古明明(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22. 吳心怡(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23. 吳明烈(2011)。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策略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14(3),67-96。
  24. 呂善道(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所。
  25. 李易儒、黃囇莉(2015)。學習投入做為努力信念到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以大學工程領域學生為例。第四屆工程與科技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6. 杜孟純(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27. 林子斌、陳春男、何茂田(2015)。學教翻轉:新北市提升學習力的作法與挑戰。教育研究,253,17-32。
  28. 林淑娟(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9. 林義祥、游文彬、陳香吟、陳佑民、林純嘉、林詩雯、楊欣怡(2013)。步入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風景─新北市永吉國小的實踐經驗。新北市教育,特刊,125-138。
  30. 胡志偉(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31. 重慶國中學習共同體小組(2013)。學習、跳躍、分享、成長─學與教的饗宴:重慶國中學習共同體之經驗分享。教師天地,182,59-61。
  32. 高珮綺(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33. 張夢萍(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34. 張簡鈺靜(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35. 陳美玲(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36. 陳凱謙(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
  37. 陳意文(2013)。教學思維的放下與捨得─我的家政課學習共同體初體驗。教師天地,182,59-61。
  38. 陳鏗任(2015)。學習力研究的多元理解。教育研究,253,64-80。
  39. 曾英明(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40. 馮清皇(2015)。臺北市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作法。教育研究,253,33-50。
  41. 黃郁倫譯、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臺北市:親子天下。
  42. 黃郁倫譯、佐藤學(2013)。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臺北市:親子天下。
  43. 黃郁倫譯、鍾啟泉譯、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親子天下。
  44. 黃麗玲(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班。
  45. 楊昆翰(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46. 劉智豪、卓淑梅(2012)。喚回自己成為教師的熱情與使命─學習共同體之啟發與應用。教師天地,180,82-83。
  47.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 版
  48. 潘慧玲、陳佩英、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4)。從學習領導論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與實踐。市北教育學刊,45,1-28。
  49. 潘慧玲、黃淑馨、李麗君、余霖、劉秀嫚、薛雅慈(2015)。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 版
  50. 蔡如清(2013)。學習共同體在我班。新北市教育,特刊,167-169。
  51. 謝惠萍(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52. 藍偉瑩(2013)。不一樣的教室風景─我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天地,185,58-60。
被引用次数
  1. 侯雅齡(2023)。國中及高中數理資優學生學習投入之縱貫研究。特殊教育學報,57,37-69。
  2. 黃囇莉,陳文彥(2023)。努力有用乎?教師能力觀、努力觀、社群共學觀及學習者中心教學觀對課程變革行為意向之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36(1),39-72。
  3. 羅天一,盧希鵬,張翠園(2019)。有效教學結構BOPPPS應用於服裝設計教學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2(4),97-121。
  4. 潘慧玲、陳文彥(2018)。校長促進教師專業學習的槓桿:校長學習領導對教師課堂教學研究影響之中介模式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3),79-121。
  5. 吳美瑤(2020)。認知與學習的新觀點:體現認知在課程與教學之應用。課程與教學,23(1),193-215。
  6. 吳中勤(2021)。STEAM教學融入程式設計課程對幼兒職前教師問題解決創造力之影響。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3(1),49-75。
  7. 謝傳崇,李孟雪(2021)。台灣國民小學教師翻轉教學之研究-TALIS的分析與驗證。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4(1),91-113。
  8. 顏雪卿,張媛甯(2020)。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中地理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學校行政,129,141-165。
  9. 張媛甯(2020)。運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大學課程之教學實踐研究。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4(1),35-75。
  10. 周芳怡(2019)。通識課程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行動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1),1-31+33。
  11. (2019)。國民中小學校長推動108課綱的領導取向與具體作為。教育研究月刊,304,8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