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與英雄同行:自主學習取向課程實踐之教師反思

并列篇名

Accompanying Heroes: A Teacher's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rientation Courses

DOI

10.6384/CIQ.201904_22(2).0006

作者

謝易霖(Yi-Lin Shieh)

关键词

自主學習 ; 專題課程 ; 行動敘說 ; 華德福教育 ; 教師圖像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utonomous learning ; project-based learning ; action/narrative research ; Waldorf education ; picture of teacher

期刊名称

課程與教學

卷期/出版年月

22卷2期(2019 / 04 / 01)

页次

145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而十二年國教課綱於各教育階段所強調的「自主學習」,乃引導學校反思與探究學習的意義及其在學校課程發展與實踐的可能。本研究以「自主學習」為主題,旨在:一、探究自主學習之意涵;二、反思研究者作為自主學習陪伴者歷程;三、提出實踐自主學習的建議以供學校實踐之參考。本研究探究兩所另類學校實踐經驗,研究方法包含反思研究、文件分析、訪談、參與觀察法。首先,提出自主學習的詮釋觀點,豐富十二年國教課綱理念與內涵,並指出「專題課程」可為落實自主學習之設計;其次,提出教師與學校於結構、文化、課程教學是實踐自主學習之要素;最後提出作為自主學習引導者或陪伴者,教師圖像將因之轉變。

英文摘要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pontaneity", "interaction", and "common good". It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are the spontaneous learners.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emphasized in all educational levels guides the schools to refl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and potentiality for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school curricul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flect and explore three dimensions: the meaning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 role of teacher as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structor, companion and learner, and the suggestions of implementing autonomous learning for school practice. Two alternative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reflection studies,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Firstly, the implication of the viewpoi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as explored. The project-based learning courses can be the founda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econdly, the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 and schools, culture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we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to implement autonomous learning. Finally, the picture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changed when the teachers are the guides or the companions of autonomous learner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季刊,17(4),1-24。
    連結:
  2. 林吟霞(2010)。自主學習取向之適性課程與教學研究:臺灣小學與德國小學「方案教學」個案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47-76。
    連結:
  3. 邱奕叡(2007)。教育的藝術──慈心華德福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簡介。中等教育,58(3),136-165。
    連結:
  4. 洪志成,洪慧真(2012)。精進教學實務之自我研究:教師 PBL 教學經驗的學習。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9,75-106。
    連結:
  5. 范信賢(2017)。慈心華德福學校課程的美學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0(4),55-78。
    連結:
  6. 范信賢,尤淑慧(2017)。專題探究--十二年國教課綱及他山之石。教育脈動,11
    連結:
  7. Pewtherer, J.(Ed.)(2006).Towards the deepening of Waldorf education: Excerpts from the work of Rudolf Steiner essays and documents.Dornach, Switzerland:Goetheanum.
  8. Vitikka, E., Krokfors, L., & Hurmerinta, E. (2017). The Finnish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curriculumredesign.org/wp-content/uploads/The-Finnish-National-Core-Curriculum_Vitikka-et-al.-2011.pdf
  9. 丁凡(譯),Greenberg, Daniel(1999).自主學習:化主動性為創造力,建構多元社會的瑟谷教育理念.臺北市:遠流.
  10. 自主學習促進會(無日期)。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學生自主學程規劃。取自 http://www.alearn.org.tw/alearn_schools/st_alearn_paln/index.htm
  11. 自主學習促進會(2006).異動中的永恆:紀念臺北市自主學習(國、高中六年一貫)實驗計畫.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
  12.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13. 李致緯(2005)。九十三學年度下學期自主學程期末報告。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通訊,64,41-43。
  14. 李雅卿(2006).自主學習理念六講:知、行、悟的流轉.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
  15. 李雅卿(2000).北政實驗手記:一個成長、衝突與愛的故事.臺北市:遠流.
  16. 李雅卿(編)(1997).種籽手記:開放教育的希望工程.臺北市:遠流.
  17. 李雅卿(編輯)(2006).異動中的永恆:紀念臺北市自主學習(國、高中六年一貫)實驗計畫.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
  18. 李雅卿,朱佳仁,唐宗浩(2008).自主學習手冊.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
  19. 林心茹(譯),Zimmerman, B. J.,Bonner, S.,Kovach, R.(2000).自律學習.臺北市:遠流.
  20.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實踐取向的研究論述.臺北市:洪葉.
  21. 林詩閔(2011)。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談九年級專題報告。慈心華德福家長會訊,27,4-11。
  22. 施盈廷(譯),劉忠博(譯),張時健(譯),Alvesson, M.,Sköldberg, K.(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市:五南.
  23. 洪詠善,盧秋珍(2017)。國中理解與實踐自主學習之案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78,30-45。
  24.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臺北市:秀威.
  25. 范信賢(編)(2013).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26. 夏林清(譯),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Altrichter, H.,Feldman, A.,Posch, P.,Somekh, B.(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27. 夏林清(譯),洪雯柔(譯),謝斐敦(譯),Schön, D. A.(2003).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臺北市:遠流.
  28. 尉遲秀(譯),Serres, Michel(2017).拇指姑娘.高雄市:無境文化.
  29. 張可婷(譯),Flick, Uwe(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臺北市:韋伯文化.
  30.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31. 郭俊賢(譯),陳淑惠(譯),Lazear, David(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市:遠流.
  32. 郭禎祥(譯),陳碧珠(譯),Eisner, E. W.(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臺北市:洪葉.
  33. 陳勇延 (無日期 )。 大陸高中「研究性學習」介紹 。取www.csghs.tp.edu.tw/~chic/page_1/bj11.doc
  34. 黃郁倫(譯),鐘啟泉(譯),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臺北市:天下雜誌.
  35.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小組(2010)。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小組(2010)。99年語文課程教材選編(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36. 賓靜蓀(2015)。芬蘭教育:贏在未來的能力。親子天下,15,122-129。
  37. 劉若凡(2015).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新北市:衛城.
  38. 潘慧玲(編)(2007).學校教育與革新.臺北市:心理.
  39. 蔡敦浩(編),劉育忠(編),王慧蘭(編)(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鼎茂圖書.
  40. 謝易霖(2015)。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哲學組。
  41. 羅桂芬(2015)。迎向歲末寒流中的曙光:記十二年級專題報告。慈心華德福家長會訊,41,29-33。
被引用次数
  1. 黃彥文(2023)。遠距教學中自主學習的可能與問題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6(3),31-72。
  2. 謝伯欣(2023)。以學生自主學習串聯青年世代於社區場域建立利他精神。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6,109-117。
  3. 游玉英,袁宇熙,洪榮昭,林騰蛟(2022)。技術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指標建構之研究。中等教育,73(3),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