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Role Adjust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lderly in the Changing Taiwan

作者

陸洛(Luo Lu);陳欣宏(Hsin-Hung Chen)

关键词

代間關係 ; 老年調適 ; 家庭角色 ;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 old age adjustment ; family roles

期刊名称

應用心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2 / 06 / 01)

页次

221 - 2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乃企圖以變遷社會爲背景,分析老人在家庭中對其角色的調適以及代間關係的主觀意念。研究者對22位年齡在63至85歲的社區居家老人進行了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結果發現經濟與健康兩者是老人在邁入老年後普遍最關心的問題。而老人對其家庭角色正向的看法主要來自其較豐富的經驗、對權威掌控的傳統觀念,以及自覺有幫助子代的能力。至於負向的態度則大多因爲身體老化所引起的行動不便,以及對家庭貢獻減少,對家人依賴性增加而産生。至於老人對家庭角色轉變的調適可歸納爲積極、正向以及消極、負向的調適,前者包括開放、接納、改變認知、及轉移注意力;後者主要是被迫接受、及失望放棄。在對代間關係的期望方面,老人對子代孝道表現的期望則大致維持傳統的形式,唯對「養兒防老」與居住的安排有其自認適合現代社會狀況的想法,然其健康情形是較顯著的影響因素。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amily role adjust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elderly in modern Taiwan.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22 community elderly aged between 63-85. Analysis revealed that finance and health were the two focal concerns for the old age. Th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family roles were owing to their rich life experiences, traditional values of authority, and assumed ability to help the young; the negative attitudes were owing to their increased disability caused by aging, reduced 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family, and increased dependence. Role adjustment effort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active/positive and passive/negative ones. The former included opening to and accepting changes,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diverting attention the latter included accepting with grievance, or giving up. Regard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elderly maintained their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from the offspring. However, on the issue of children's paying back, and that of living arrangement, the elderly held somewhat liberal thoughts deemed to be more adaptive in a modern society. Nonetheless, health was a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Fischer, L. R.,J. F. Gubrium,A. Sankar (Eds.)(1994).Qualitative methods in aging research.CA:Sage.
  2. 朱岑樓譯、Blnu, Z. S.著(1988)。變遷社會與老年。台北:巨流。
  3. 余德慧、顧瑜君(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4,29-56。
  4. 吳聰賢、李亦園、楊國樞編(1972)。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
  5. 宋光宇、楊國樞編(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6. 李臨鳳(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7. 周雅容、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8. 周曉紅(1999)。文化反哺:變選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4,29-56。
  9. 林松齡(1983)。台中地區老年現象之研究。台中:台中市社會工作研究服務中心。
  10. 胡幼慧(1991)。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
  11. 胡幼慧(1992)。兩性與老人照顧。社區發展季刊,58,170-183。
  12. 徐德隆譯、許烺光著(1988)。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
  13. 涂肇慶、陳寬政(1990)。臺灣地區人口變遷對社會安全制度的影響。中國社會學刊,13,169-190。
  14. 張明正、Ofstedal, N. B.、李孟芬主編(1993)。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間台灣地區扶養老人態度之轉變。台灣地區老人健康與生活研究論文集|台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二),台中市:
  15. 莊耀嘉、楊國樞、黃光國編(1991)。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爲。台北:桂冠。
  16. 許純敏、陳芬苓、葉琇珊譯、Zimmerman, S. L.著(1991)。家庭政策。台北:五南。
  17. 陳宇嘉、陳寬政(1983)。台灣之人口老化與家庭結構。台灣銀行季刊,34,271-279。
  18. 陳寬政、除肇慶、林益厚、伊慶春、朱瑞玲主編(1989)。台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研院三研所叢刊,25,311-335。
  19. 陳寬政、齊力、上海老年學學會主辦(1991)。台灣地區的家戶型態變遷與老人居住安排之研究。「老人與家庭」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20. 彭懷真譯(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21.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
  22. 楊宜音、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7)。養老與育幼:「報」的觀念及其變化-中國人陸農村的一項個案研究。「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爲科技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23. 楊國樞(1995)。家族化歷程泛家庭主義及組織管理。「台灣與大陸的企業文化及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24. 楊國樞(1985)。現代社會的新孝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51-67。
  25. 葉光輝(1998)。年老父母居住安排的心理學研究: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121-168。
  26. 葉光輝(1995)。孝道困境的消解模式及其相關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87-118。
  27. 謝穎慧(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爲科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曾瀝儀、陳淑美、張金鶚(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住宅學報,15(2),45-64。
  2. 陳明莉(2009)。老年、性別與敘事:老年生命脈絡的性別建構。應用心理研究,44,147-188。
  3. 陳慶餘、許志成、吳英璋、吳治勳(2016)。臺灣老化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9(2),159-186。
  4. 陳怡如,林宜輝(2019)。初探長期照顧機構社工員與父母之代間支持。美和學報,37(2),39-62。
  5. 陳志賢,李勉禛,丁原郁(2015)。老人自由需求符合程度、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大仁學報,46期特刊,75-100。
  6. 黃珮玲(2020)。草根組織之性別平等倡議策略探討-以新北市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5,1-40。
  7. 黃郁婷,李百麟(2020)。社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以自我老化態度為調節變項。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51,93-116。
  8. 黃誌坤、李長燦、王明鳳(2014)。祖孫代間家庭網路反哺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7,51-72。
  9. 陸洛、陳芬憶、高旭繁(2006)。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243-278。
  10. 陸洛、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2013)。老了,就不中用了?台灣高齡者最適老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0,87-140。
  11. 王怡分(2014)。你怕變老嗎?-年輕族群對老化的概念、意向與成因。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5,48-71。
  12. 吳瓊洳(2020)。未成年子女與成年子女子職實踐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2,31-58。
  13. 謝美娥(2013)。從退休的規劃、老化適應理論、自我知覺與生命意義探討退休老人的生活品質。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35-70。
  14. 葉光輝,吳志文(2020)。成為老年父母的照顧者:成年子女的孝道信念、代間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能力及代間照顧者角色認同。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9,1-33。
  15. 葉光輝,吳志文(2020)。代間依附關係與其對老年生活適應的效果:以成年子女孝道信念與關係自主性作為前置因素。中華心理學刊,62(1),1-29。
  16. 張思嘉(2006)。家庭與婚姻: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心理學研究,26,3-34。
  17. (2010)。高齡者生活調適與社會關係初探。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5,79-114。
  18. (2013)。中高齡者家庭資源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世代差異的分析。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1,1-33。
  19. (2018)。前瞻因應45歲後生涯設計方案與實施結果。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7-69。
  20. (2020)。學校透過樂齡學習中心實施代間教育之優勢與困境。教育政策論壇,23(4),99-131。
  21. (2024)。臺灣熟齡者參與正向藝術治療團體經驗之探究。教育心理學報,56(1),159-190。
  22. (2024)。自我的湧現與重構:長者適應身體衰弱歷程之經驗探究。臺灣諮商心理學報,12(1),9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