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

并列篇名

Self-awareness in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The Self-Awareness Supervision Model

作者

陳金燕(Chin-Yen Chen)

关键词

自我覺察 ; 諮商關係 ; 督導關係 ; 自我覺察督導模式 ; self-awareness ;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 supervision relationship ; Self-Awareness Supervision Model (SASM)

期刊名称

應用心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3 / 06 / 01)

页次

59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所欲探究、論述之重點在於:個人藉由自我覺察的提升,得以更清楚地看到文化、社會及家庭等因素,在自己身上所留下的痕跡及所產生的影響,對於自己之所以為自己,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此一來,對當事人而言,應能助其面對自己的生命困境、活出自己;對諮商師及督導員而言,則得以更了然於自己在諮商專業中之定位,明確知曉自己的資源與限制,進而發揮其應有的專業角色與功能。因此,本文以自我覺察為主軸,分別論述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不同角色(當事人、諮商師、督導員)及不同關係(諮商關係、督導關係)之中的意涵與功能,並介紹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之基本概念與運用原則。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role of self-awareness. Through improving one's self-awareness, people are able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and how the culture, society and family may influence them. As a result, people will not only understand who they are, but also how they have become who they are. Therefore, the clients would be better prepared to face and deal with their lives and to be themselves. Both counselors and supervisors would have a clearer sense of their professional position as well as their personal resources and limitations, which in turn woul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role and functions in counsel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s of self-awarenes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roles (client, counselor, and supervisor) a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counseling and supervision relationships). Finally, the Self-Awareness Supervision Model (SASM) was introduc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卓紋君、徐西森(2002)。完形治療取向督導模式及其督導歷程實錄分析。中華輔導學報,12,73-116。
    連結:
  2. Arrendondo, P.,Arciniega, G. M.(2001).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counselor training based on the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9(4),263-273.
  3. Barrett, K. A.,McWhirter, B. T.(2002).Counselor trainees` perceptions of clients based on client sexual orientation.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41(3),219-232.
  4. Bernard, J. M.(1995).Clinical super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status and impending issues.1995輔導工作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高雄:
  5. Chen, C. Y.(1998).The self-awareness training program in counselor-educ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unseling Conference: Relating a Global Community,Sydney, Australia:
  6. Chen, C. Y.(1988).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7. Corey, G.(2000).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Stanford, CA.:Brooks/Cole.
  8. Frankl, V. E.(1967).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N.Y.:Simon & Schuster.
  9. Frankl, V. E.(1988).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N.Y.:Meriaian.
  10. Gudykunst, W. B.,Kim, Y. Y.(1984).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A.:Addison-Wesley.
  11. Hofstede, G.(1984).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verly Hills:Sage.
  12. Holloway, E.(1995).Clinical supervision: A systems approach.Thousand Oaks:Sage.
  13. Kolbert, J. B.,Morgan, B.,Brendel, J. M.(2002).Faculty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dual relationships within counselor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nalysis.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41(3),193-206.
  14. Lawton, B.,Feltham, C.(2000).Taking supervision forward.London:Sage.
  15. May, R.(1983).The discovery of being.N.Y.:W.W. Norton & Co..
  16. Miller, T. K.(1998).Counseling supervision: Models, strategies, and issues.二十一世紀諮商員教育與督導研討會,高雄:
  17. Morran, D. K.,Kurpius. D. J.,Brack. C. J.,Brack. G.(1995).A Cognitive-skills Model for counselor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3(4),384-389.
  18. Neufeldt, S. A.,Iversen, J. N.,Juntunen, C. L.(1995).Supervision strategies for the first practicum.VA:ACA.
  19. Pedersen, P. B.(1999).Hidden messages in culture-centered counseling: A triad training model.Thousand Oaks:Sage.
  20. Pedersen, P. B.(Ed.)(1999).Multiculturalism as a fourth force.Philadelphia, PA.:Brunner/Mazel.
  21. Rosenberger, E. W.,Hayes, J. A.(2002).Therapist as subjec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countertransference literatur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80(3),264-270.
  22. Sartre, J. P.(1957).Existentialism and human emotions.N.J.:Carol Publishing Group.
  23. Steward, R. J.,Breland, A.,Neil, D. M.(2001).Novice supervises` self-evaluation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supervisor style.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41(2),131-141.
  24. Watkins, C. E.(Ed.)(1997).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N.Y.:John Wiley & Son, Inc..
  25. 王文秀(1995)。發展性督導模式對我國諮商員訓練之應用研究。「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宣讀之論文
  26. 王文秀(1998)。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27. 王文秀(199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28. 王文秀(1998)。諮商師被督導經驗對其諮商挫折之因應及其專業成長之影響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1-34。
  29. 王文秀(1997)。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30. 吳秀碧(1993)。「Stoltenberg的督導模式」在我國準諮商員諮商實習督導適用性之研究。輔導學報,15,43-113。
  31. 吳秀碧(1995)。當今台灣督導工作的實施及未來發展方向。「1995輔導工作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高雄)宣讀之論文
  32. 施香如(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
  33. 洪莉竹(2001)。諮商員專業歷程之文化反省。「2001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宣讀之論文
  34. 洪莉竹(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35. 徐西森(2001)。個人中心取向督導模式之應用與評價。輔導季刊,37(2),11-18。
  36. 徐西森(2001)。Holloway與系統取向督導模式之初探。輔導季刊,37(3),26-36。
  37. 徐西森、連廷嘉(2001)。實習諮商師與督導者在諮商督導歷程中影響督導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SAS爲架構之分析研究。「2001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發表之壁報論文
  38. 張幸良(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
  3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40. 張學善(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
  41. 梁翠梅(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
  42. 陳金燕(2000)。諮商員養成教育中之自我覺察訓練課程。輔導季刊,36(1),1-5。
  43. 陳金燕(2001)。自我覺察督導模式初探。輔導季刊,37(2),1-10。
  44. 陳金燕(1998)。諮商教育工作者於諮商員養成教育過程中實施「自我覺察訓練」的原則及模式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154-194。
  45. 陳金燕(1993)。從諮商員的「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談諮商員教育。輔導季刊,29(3),62-69。
  46. 陳金燕(1992)。諮商理念的哲思。學生輔導通訊,22,4-11。
  47. 陳金燕(1993)。諮商員養成教育中「自我覺察」訓練之基本原則。諮商與輔導,125,14-16。
  48. 陳金燕(1998)。諮商員專業訓練應有之內涵:助人關係。「二十一世紀諮商員教育與督導之發展國際研討會」(高雄)宣讀之論文
  49. 陳金燕(1996)。自我覺察訓練方案初探。輔導季刊,32(3),43-50。
  50. 陳金燕(1997)。諮商實習中的自我覺察訓練。諮商與輔導,134,16-22。
  51. 陳金燕(1996)。諮商實務工作者對「自我覺察」的主觀詮釋之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19,193-246。
  52. 陳金燕(1995)。從生命中「孤單」的本質看生活中「獨處」的意義。諮商與輔導,112,17-19。
  53. 陳金燕(1990)。與其評鑑不如落實督導制度。輔導月刊,26(9、10),8-12。
  54. 陳金燕(1997)。諮商實習過程中的專業倫理。學生輔導,53,48-54。
  55. 陳金燕譯(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56. 陳金燕、中國輔導學會主編(1999)。輔導學大趨勢。台北:心理。
  57. 陳金燕、王麗斐(1998)。諮商學習者在「自我覺察課程」之學習歷程與追蹤效果之探討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116-153。
  58. 黃淑清(2001)。諮商專業知識與專業「人」的覺察。輔導季刊,37(3),47-55。
  59. 楊明磊(200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
  60. 劉志如(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
  61. 蕭文(1991)。諮商督導者的倫理責任。測驗與輔導,105,2104-2105。
  62. 蕭文、施香如(1995)。循環發展的諮商督導模式建立之語議。輔導季刊,31(1),34-40。
被引用次数
  1. 蔡佳蓁,劉祉吟(2016)。實習諮商心理師的情緒覺察與自我整理。諮商與輔導,370,60-62。
  2. 蔡曉雯、楊明磊、郭麗安(2010)。督導關係中的權力意涵研究—受督者觀點。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39-77。
  3. 蔡秀玲、陳秉華(2009)。諮商督導任務中受督者情緒覺察之督導介入初探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1(S),205-221。
  4. 陳金燕、張虹雯(2004)。諮商當事人求助行爲之分析研究—以彰師社諮中心爲例。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6(2),57-86。
  5. 高淑貞(2005)。因何而爲?—遊戲治療師之治療態度探究。中國輔導學報,18,1-36。
  6. 許韶玲(2004)。受督導者於督導過程中的隱而未說現象之探究。教育心理學報,36(2),109-125。
  7. 黃囇莉、彭秀玲、陳金燕(2011)。難以跨越的鴻溝?─諮商老手的意圖與行動之落差。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0,103-123。
  8. 黃源協,范力仁,南玉芬(2021)。社會服務網絡的「跨邊界者」以中階管理者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1,107-136。
  9. 紀月涵(2020)。從完形治療和正念觀點探討覺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諮商與輔導,414,10-13。
  10. 姜兆眉(2017)。涵納差異與攜手前行:同志友善與性別敏感諮商教育之反思與在地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9(1),1-18。
  11. 賴紅汝,黃筱珊,林晉賢,周大堯(2023)。受助後的充權人生?已進入職場之家扶青年及其家庭受扶經驗之檢視。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9(1),21-68。
  12. 李明峰(2017)。台灣諮商督導研究主題與方法之分析─以2000~2015年為例。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0,97-119。
  13. 李豫青(2018)。華人文化下的諮商員角色期待。諮商與輔導,395,5-8+59。
  14. 連廷嘉(2008)。諮商督導工作同盟關係與受督導者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2),33-63。
  15. 連廷嘉、徐西森(2004)。諮商歷程中諮商員口語反應型式及當事人反應行爲之分析研究---一個本土化歸類系統的初探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1-38。
  16. 林育陞(2020)。將正念與藝術治療融合在癌症運用的探討。諮商與輔導,414,2-6+13。
  17. 劉佳芳,傅明俐(2015)。「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之實務反思。諮商與輔導,352,44-48。
  18. 劉志如、吳東彥(2016)。與內在真我的相遇:一個心理師個人與專業的孵化歷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4,79-104。
  19. 羅詩雲(2021)。疾病與身分的辯證:論戰後鍾理和的療病日記與文學重述。成大中文學報,72,153-186。
  20. 沈宗毅(2021)。實習諮商心理師角色功能與危機個案處理之建議。諮商與輔導,421,2-5。
  21. 蘇倫慧,賴志超(2014)。四諦正念調適模式在專業助人工作者中的意涵。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2),77-100。
  22. 蘇盈儀,蔡妙卿,姜兆眉(2023)。國中小新手學校輔導工作者接受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之個別督導受督經驗初探。教育心理學報,54(3),637-662。
  23. 蘇盈儀,姜兆眉(2015)。存在主義治療與塔羅牌結合及對話。輔導季刊,51(1),56-64。
  24. 蘇盈儀,姜兆眉(2019)。諮商教育新手工作者的教學行動:以覺察與反思為訓練主軸的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51(2),297-320。
  25. 蘇盈儀,繆妮晏,姜兆眉(2020)。社會建構教育學之在地實踐: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於大學層級諮商實習課程。教育研究集刊,66(4),39-77。
  26. 孫文菊(2023)。探討諮商督導中受督者意義產出歷程-以自我覺察督導架構為例。輔導季刊,59(1),37-46。
  27. 蕭雅琦,高于涵,李郁婷,吳芝儀(2019)。諮商師的反抗拒議題。諮商與輔導,402,35-39+20。
  28. 蕭雅竹,林素瑛,李香君(2015)。靈性照護概念融入產科護理實習之教學經驗。助產雜誌,57,7-19。
  29. 謝偉民,蔡怡玟(2023)。反景入深林:以大學通識教育「環境、地理與心理」課程「走入森林」體驗為初探。地理研究,77,135-176。
  30. 刑志彬(2017)。多元文化架構下的督導實務回應與營建。輔導季刊,53(4),52-60。
  31. 徐西森(2005)。SAS取向諮商督導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研究。中國輔導學報,18,153-201。
  32. 徐西森(2005)。不同背景變項督導人員諮商督導能力之差異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2,125-158。
  33. 余詩盈,王沂釗(2021)。園藝治療活動帶領者的介入策略與意圖之探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8,29-62。
  34. 張彩秀,林榆笙(2012)。貧血青少女對貧血知識、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部某高中為例。弘光學報,66,1-11。
  35. 張偉誠(2018)。輔導教師在學校系統內對於諮商專業的挑戰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91,2-6。
  36. 鄭麗芬、李明峰(2014)。駐地實習諮商心理師對諮商關係的覺察與反應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7-156。
  37. 鍾成鴻,王智民(2022)。國軍心輔工作專業督導發展回顧與展望。軍事社會科學專刊,21,75-93。
  38. 周書郁(2019)。與身體意象相遇-諮商師的自我覺察與實務應用。諮商與輔導,403,28-31+23。
  39. 朱嘉美(2019)。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02,16-20。
  40. 朱嘉美(2019)。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02,16-20。
  41. (2016)。兒少保護實務研判的挑戰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156,103-112。
  42. (2017)。實習諮商師與案主—關於諮商工作中的自我覺察。諮商與輔導,378,17-20+25。
  43. (2021)。國小教師參與加註輔導專長學分班之經驗分析。教育研究學報,55(2),83-102。
  44. (2023)。多元文化督導能力評估指標建構之探究。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8,7-32。
  45. (2023)。敘事塗鴉的客體化與自我覺察之探究-幼兒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34,29-51。
  46. (2024)。心理師自我照顧的倫理困境與反思。發展與前瞻學報,43,53-62。
  47. (2024)。醒覺時刻:中學學務工作實踐之批判反思。中等教育,75(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