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用NFC手機於公共場域多人合作互動裝置創作與人際互動研究

并列篇名

Applying NFC Smartphones into Multi-Use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Public Place

DOI

10.30105/JDS.201612_19(2).0003

作者

王照明(Chao-Ming Wang);陳俞儒(Yu-Ru Chen)

关键词

人際互動 ; 互動裝置 ; 多人合作 ; NFC 手機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 Collaboration ; NFC Smartphones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9卷2期(2016 / 12 / 01)

页次

49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遠距離人們的溝通工具已從傳統電話演進為今日的智慧型手機,但也因智慧型手機豐富的應用功能,使得手機不再只運用於人與人的溝通。人們在公共場域專注於使用手機,衍生出低頭族的社會現象,使得手機反而疏遠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有鑑於此,本研究藉由NFC 手機及互動裝置,替民眾創造友善的互動機會,促進人們彼此互動,使人們在公共場域中獲得溫馨、愉悅等正向感受。本研究首先探討NFC 手機之互動模式與特性,並探究智慧型手機對於人際互動之影響,以及公共場域與人際互動之關聯。透過文獻探討的結果,歸納研究作品的設計原則,並設計與實作NFC 手機多人合作互動裝置「EatFree」。本研究在公開展示期間,透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評估NFC 手機結合多人合作互動裝置於公共場域之人際互動表現。本研究發現:一、NFC 手機的感應方式與互動模式於人際互動的研發具有可行性。二、結合NFC 手機的多人合作互動裝置是創新的應用。三、本研究研製之互動裝置可增進公共場域中的人際互動。四、結合NFC 手機的多人合作互動裝置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愉悅性。五、多人合作互動模式於人際互動的提升具有可行性。

英文摘要

In view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growing vigorously, phones no longer used only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due to the rich functions of smartphones. People in public place focus on using cell phone and ignore the opportunities of interact with others, and this make people drift apart.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d to create friendly interaction for people through NFC smartphones and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nd encouraged people in public place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made people feel warm and delighted in public plac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referred to the interactive modes of NFC phones, and researched in the influence of smartphones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public place. Then 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design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review,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 multi-use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named "EatFree." Finally during the public exhibition,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NFC phones and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in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public place by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following: 1) The operation mode and interaction mode of NFC smartphones are feasible to apply in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2) Applying NFC smartphones into multi-use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i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3) Th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developed by this study can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public place. 4) The multi-use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combining with NFC smartphones can improve the enjoyment between people. 5) Multi-use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mode can enhanc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周文修、曾彥能(2011)。數位休閒遊戲愉悅性之評估與分析。設計學研究,14(2),47-70。
    連結:
  2.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連結:
  3. 徐盈佳、林慧斐(2014)。QR code 設計呈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設計學報,19(1),67-90。
    連結:
  4. 陳欣希、鍾志從(2011)。幼兒於樂高活動中兩人合作模式的探討。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49-74。
    連結:
  5. 曾旭正(2014)。營造社區公眾生活與公共空間的基本課題。建築學報,87,159-174。
    連結:
  6. 楊宗翰(2015),〈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一間把垃圾變成食物、想付多少就付多少的咖啡廳〉,網址:http://noteinruin.blogspot.tw/2015/08/blog-post_22.html(上網日期:September 2, 2015)
  7. Campbell, L. (2014), 'Real Junk Food Project: The Leeds cafe that has fed 10,000 people, using 20 tonnes of unwanted food–and started a worldwide movement.', website: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home-news/real-junk-food-project-the-leeds-cafe-that-has-fed-10000-people-using-20-tonnes-of-unwanted-food-and-9926579.html (accessed: September 2, 2015)
  8. Ahson, S. A.,Ilyas, M.(2012).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Handbook.Boca Raton:CRC Press.
  9. Bødker, S.,Buur, J.(2002).The design collaboratorium: A place for usability design.ACM Trans. Comput.-Hum. Interact,9(2),152-169.
  10. Cheng, K. F.(201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1. Coskun, V.,Ozdenizci, B.,Ok, K.(2012).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ohn Wiley & Sons Inc.
  12. Coskun, V.,Ozdenizci, B.,Ok, K.(2013).A survey 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technology.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71(3),2259-2294.
  13. Cox, K.,Walker, D.(1993).User interface design.Singapore:Prentice Hall.
  14. Nielsen, J.(1993).Usability Engineering.San Francisco, CA: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15. Stafford, T. F.,Stafford, M. R.,Schkade, L. L.(2004).Determin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for the internet.Decision Sciences,35(2),259-288.
  16. 王文宏(2005)。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網路通訊雜誌,168
  17. 王啟璋(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18. 江文慈(2013)。i 時代的身心健康隱憂:低頭族症候群。諮商與輔導,330,17-20。
  19. 吳思賢(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20. 吳崇銘、盧禎慧(2013)。帶著走的互動經驗。實踐設計學報,7,128-151。
  21. 李依倩(1999)。被動、主動、互動:互動性的迷思破解與定義探索。1999 第一屆傳播與科技研討會,新竹:
  22. 李彥宏(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
  23. 李慶源(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24. 沈蕙柔(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25. 林丁丙、郭閔森(2013)。近場通訊發展概況。中國無線電協進會技術論文,台北:
  26. 林宗宏、黃燕忠(2013)。智慧型手機休閒遊戲使用行為之研究。第九屆知識社群國際研討會,台北:
  27. 林郁(2013)。趣味人際學。新北市:小說新潮社。
  28. 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21-54。
  29. 容邵武(2013)。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臺灣社會學刊,53,55-102。
  30. 徐典裕、李慶源(2011)。利用智慧型手機支援博物館多人合作學習。2011 互動經驗設計與數典服務應用學術研討會,台北:
  31.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2. 張紹勳(2003)。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33. 張瓅文譯、Brafman, O.、Brafman, R.(2013)。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決定我們新朋友排行榜的人際互動作用力。台北:大寫出版。
  34. 莊育振、曲家瑞、秦庭祥(2004)。從場所特性觀點談公共藝術之互動性─互動式公共藝術發展初探。藝術學報,74,125-140。
  35. 莊惠美(2010)。培養「同理心」─搭起人際互動的橋樑。台灣教育,666,47-49。
  36. 莊雅琇譯、Yamazaki, R.(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台北:臉譜。
  37. 陳宏宇(2005)。RFID 系統入門: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台北:松崗。
  38. 陳國來(2012)。近端通訊技術與行動商務的整合應用。財金資訊季刊,72,37-44。
  39. 陳銘、謝雅帆、曹聖偉、楊博亘、蔡祐琳(2012)。民眾參與公共空間的互動性裝置藝術之研究─以大湖公園捷運站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2,113-122。
  40. 曾羣偉、蔡旻宏(2013)。應用NFC 基於行動APP 的設計。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5,141-152。
  41. 游章雄、黃培華、陳彥如(2009)。使用者導向之互動設計研究。工業設計,121,189-194。
  42. 黃士安(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43.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4.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45. 趙波(2014)。一手掌握:Android NFC 開發技術。台北:佳魁資訊。
  46. 趙慧芬譯、林潔盈譯、吳莉君譯、Martin, B.、Hanington, B.(2012)。設計的方法:100 個分析難題,跟成功商品取經,讓設計更棒、更好的有效方法。台北:原點。
  47. 劉曉嵐譯、陳雅萍譯、杜永泰譯、楊佳芬譯、盧依欣譯、黃素微譯、陳彥君譯、江盈瑤譯、許皓宜譯、何冠瑩譯、Adler, R. B.、Towne, N.(2004)。人際溝通。台北:洪葉文化。
  48. 蔡佩璇、游萬來(2007)。華文網路教材互動設計之探討─以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為例。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
  49. 蔡宜佳、蔡子瑋、游耿能(2009)。影響使用者愉悅經驗之不同互動涉入程度研究。人因工程學刊,10(2),53-62。
  50. 蔡淑如(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
  51. 鄧錦滄(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
  52. 盧詩韻、黃小紋(2012)。互動繪本創作結合電子感測裝置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2),165-202。
  53. 顏名宏(2005)。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