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神聖的回歸-台灣原住民族祭儀的現況與再生

并列篇名

A Holy Returning-The Current State and Revival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Ceremonial Rites

DOI

10.7021/PAJ.200507.0253

作者

孫大川(Da-Chuan Sun)

关键词

祭儀 ; 原住民自覺運動 ; 部落觀光 ; Ceremonial Rites ; Aboriginal Revival Movement ; Tribal Tourism

期刊名称

臺灣戲專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05 / 07 / 01)

页次

253 - 2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關心的焦點在扼要地考察當前台灣原住民祭儀的現況,並從其中檢視它變遷的背景、意義與影響。 首先,我們先對祭儀在傳統原住民社會、文化與生活中的功能進行描述,了解祭儀在不同層次上對原住民個人或群體存在的意義。 其次,我們將回顧近百年來原住民祭儀崩解的過程。 再其次,我們要針對民國七十年代以後,原住民主體意識的覺醒、部落復振運動的展開,觀察傳統祭儀在部落再生的情況,並探討其走向舞台、劇場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最後,我們將當前原住民祭儀正在發生的新現象,放回到整體原住民文化復振與創造性脈絡來評估,分析它發展的一些新的可能性,並檢討它對台灣文化的衝擊與價值。

英文摘要

The goal of this essa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Taiwanese Aboriginal ceremonial rites and to study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meanings and influences. First, we will discuss the functions of ceremonial rites in traditional aboriginal society, culture and lif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eremonies to the individual aborigines and the group as whole on different levels. Secondly, we shall look, at the process of breakdown of aboriginal ceremonial rites in the last 100 years. Thirdly, we will discuss about the revival of the aborigi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ibal revival movement in the 1980s, and observe the revival of the traditional ceremonial rites in the tribes with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ceremonial rites for stage and theater performances. Lastly, we will discuss about a new phenomenon in the aboriginal ceremonial rites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entire aboriginal cultural revival and innovation movement to put it into perspective. We will analyze some possibl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area and discuss about the new impacts it may have on Taiwanese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被迫讓渡的身體高砂義勇隊所反映的意識結構。當代雜誌,212、213
  2.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
  3. 史宗主編、金澤譯(1995)。二十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4. 西岡英夫(1932)。台灣蕃人風俗と生活。台北:鄉土史研究講座。
  5. 胡台麗(2003)。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6. 胡台麗、劉斌雄編(1987)。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7.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8.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陳伯軒(2015)。被觀看的力量─台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的自我符號化與遊戲批判力。靜宜中文學報,8,75-105。
  2. 陳淑美、郭東雄(2017)。排灣族生態環境適應之研究:以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為例。實踐博雅學報,25,75-100。
  3. 陳瀅世、陳彥君(2014)。獵人學校中的形塑文化─以台東鸞山、拉勞藍部落、花蓮水璉部落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3),39-81。
  4. 郭東雄(2012)。臺灣原住民tiyuma(鞦韆)文化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人文社會),275-302。
  5. 梁炳琨(2008)。部落觀光相關文獻的「部落」地方概念。鄉村旅遊研究,2(2),29-45。
  6. 梁炳琨(2009)。嘉義縣茶山邊境部落旅遊發展的文化經濟與混合。戶外遊憩研究,22(2),51-78。
  7. 劉育玲(2008)。南鄒族沙阿魯阿(Hla'alua)貝神祭起源傳說試探。臺灣文學研究學報,6,3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