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DOI

10.3966/160683002014070092011

作者

林純燕(Chun-Yen Lin);賴志峰(Chih-Feng Lai)

关键词

新住民子女 ; 學校適應 ; 幸福感 ; new immigrant children ; school adaptation ; well-being

期刊名称

學校行政

卷期/出版年月

92期(2014 / 07 / 16)

页次

205 - 2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情形;探討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的現況;分析國小新住民子女背景變項與學校適應、幸福感之差異情形;分析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對幸福感的預測力。本研究對象為一百零二學年度臺中市公立國小四年級和六年級新住民子女,以自編「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正式施測有效樣本共612位。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情況在中上程度,其中以「常規適應」層面表現最好。二、國小新住民子女幸福感在中上程度,其中以「生活滿意」層面最能感受到幸福感。三、不同就學區域、年級、性別及家庭型態的國小新住民子女,其學校適應部分構面有顯著差異。四、不同年級及家庭型態的國小新住民子女,其幸福感部分構面有顯著差異。五、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間呈現正向相關。六、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對學生幸福感有顯著預測力。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to investigate their current situation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school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o study the results of forecast on school adaptation towards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is study has been implemented on the fourth and sixth grade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he instrument was "Questionnai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612 val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under formal testing.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he utilization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ed: 1. The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is above the average, and disciplinary adaptation is ranked as the highest. 2. The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ense of well-being is above the averag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s ranked as the highest. 3. The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different school zones, grades, genders and family types. 4. With different grades and family types, the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ense well-being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daptation and well being of the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6. The elementary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can effectively forecast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陳治豪(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連結:
  2. (2012)。講義2012﹙第12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10104
  3. Grob, A. (1995). Berne questionnai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Youth form). University Berne, Bern.
  4. 內政部統計處(2013)。內政統計指標縣市排名。2013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city02.aspx
  5. Altshuler, S. J.,Poertner, J.(2002).The child health and illness profile-adolescent edition: Assessing well-being in group homes or institutions.Child Welfare,81,495-513.
  6. Andrews, F. M.,Withey, S. B.(1976).Social indications of wellbeing.New York, NY:Plenum.
  7. Brizuela, B. M.,Garcia-Sellers, M. J.(1999).School adaptation: A triangular proces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6(2),345-370.
  8. Brown, A. L.(1997).Transforming schools into communities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serious matters.American Psychologist,52,399-413.
  9. Diener, 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95(3),542-575.
  10. Ladd, G. W.(1989).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Dordrecht:
  11. Perry, K. E.,Weinstein, R. S.(1998).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3,177-194.
  12. Shek, D. T. L.(2002).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63,497-502.
  13. Veenhoven, R.(1994).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32,101-160.
  14. Youngman, M. B.(1979).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49,258-264.
  15. 方婷儀(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16. 王佳禾、侯季宜、張進上(2008)。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之編製。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57-86。
  17. 王歆掬(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8. 王德榮(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19. 向芳誼(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20. 何名娟(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1. 何宜純(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22. 吳月霞(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3.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定版)。臺北市:五南。
  24. 吳韶雯(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25. 李如華(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26. 李柴怡(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27. 那昇華(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28. 周坤潭(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29. 林姻秀(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
  30. 林倩瑜(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
  31. 林砡琝(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32. 林進材(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33. 林翠玲(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34. 林璣萍(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35. 邱昭葵(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36. 邱淑珠(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班。
  37. 邱富琇(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38. 夏麗鳳(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39. 孫良誠(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40. 紐文英(2011)。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41. 馬菊雲(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42. 康力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3.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
  44. 張素媚(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45. 莊明貞(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6. 許清淵(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未來學系。
  47. 許瑞蘭(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48. 郭珮怡(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49. 陳美怡(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50. 陳慧琳(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51. 曾嘉珍(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52. 黃曼琳(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53. 黃淑滿(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54. 黃資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55. 楊俊媛(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56. 劉書劭(2012)。許台灣新住民一個實現幸福的承諾。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研習論壇,136,46-57。
  57. 劉惠琴(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58.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59. 鄭智陽(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60. 蕭慧敏(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61. 賴婉如(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62. 謝亞儒(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
  63. 謝美香(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64. 謝雅如(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65. 鍾文悌(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
  66. 羅華貞(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67. 蘇瑜芬(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被引用次数
  1. 陳志盛,沈玫宜(2020)。嘉義縣新住民子女學習成就差異性之研究。學校行政,128,68-89。
  2. 黃騰(2022)。什麼才是他/她要的幸福?從能動性角度探討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實踐與研究,35(1),75-111。
  3. 廖俞婷、陳紫玲(2016)。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壓力、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2),1-30。
  4. 林佩錡(2021)。透過「大學特殊選才」管道入學學生學校適應因素個案研究。清華教育學報,38(2),1-34。
  5. 蘇玲慧(2015)。國小學生學業情緒與幸福感之模式研究—以同儕互動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11-136。
  6. 謝傳崇、謝宜君(2016)。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學生學術樂觀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3),29-56。
  7. 熊師瑤,余民寧(2023)。To Stay or Not to Stay?軍校生恆毅力影響與預測效果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4(4),917-944。
  8. 楊尚容、陳昭儀、李雪菱(2016)。新住民子女資優生「良師引導方案」之實踐歷程及其影響情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3),99-128。
  9. (2016)。大一巔峰型新生學校生活適應、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39(2),27-59。
  10. (2018)。新住民母親的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親職壓力對親職效能之探討-以桃園市公立幼兒園為例。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5,87-127。
  11. (2019)。新住民子女之就學情況與未來工作期許之研究:以嘉義縣新住民子女調查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97,130-145。
  12. (2020)。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自我概念之中介效果。中正教育研究,19(2),133-166。
  13. (2024)。女性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阻礙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臺北市某醫學中心醫護人員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