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我們不曾現代過》的三個意義

并列篇名

Three Meanings of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DOI

10.6464/TJSSTM.201004.0221

作者

雷祥麟(Sean Hsiang-Lin Lei)

关键词
期刊名称

科技醫療與社會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0 / 04 / 01)

页次

221 - 2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總論
醫藥衛生 > 基礎醫學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Lo, Ming-cheng(2002).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Berkeley,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連結:
  2.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路理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65-108。
    連結:
  3. 林宜平(2006)。女人與水:由性別觀點分析RCA健康相關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1,185-212。
    連結:
  4. 邱大昕(2008)。「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者網路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6,21-67。
    連結:
  5. 雷祥麟(2002)。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 [科技與社會研究] 的挑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5,123-171。
    連結:
  6. 范朝貴教授網頁 http://saturn.stu.edu.tw/~ckhung
  7.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6).Aapa Statement on Biological Aspects of Race.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01,714-715.
  8. Darnton, Robert(1968).Mesmerism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ment in Fra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 Daston, Lorraine,Vidal, Fernando(2004).The Moral Authority of Na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Epstein, Steven(2007).I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Fitzgerald, John(1996).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Hoyningen-Huene, Paul(1993).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omas S. Kuhn's Philosophy of Scien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Kirby, William C.(2005).When Did china Become China? Thoughs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Teleology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Philadelphia:
  14. Kuo, Wen-hua(2008).Understanding Race at the Frontier of Pharmaceutical Regul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Racial Difference Debate at the ICH.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36,498-505.
  15. Kusch, Martin(1995).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28(1),125-126.
  16. Latour, Bruno(1990).Postmodern? No, Simple Amodern! Steps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Science.Studies fo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21,145-171.
  17. Peyrefitte, Alain(1993).The Collision of Two Civilizations: The British Expedition to China in 1792-4.London:Harvill.
  18. Reiss, Michael J.,Straughan, Roger(1996).Improving Nature?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Genetic Engineer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Wynne, Brian(2002).The Genetic Manipulation Controversy in Europe and the US.「科技、環境與民主」夏令營
  20. 史蒂文‧謝平、賽門‧夏佛、蔡佩君譯(2006)。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台北:行人。
  21. 成令方編、傅大為編、林宜平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
  22. 吳嘉苓編、傅大為編、雷祥麟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23. 吳嘉苓編、傅大為編、雷祥麟編(2010)。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當中醫遇到STS工作坊
  24. 李尚仁編(2008)。帝國與現代醫學。台北:聯經。
  25. 李建民編(1999)。由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
  26. 拉圖、傅憲豪譯、周任芸譯、陳榮泰譯、傅大為校定(2008)。一個(有點)蘇格拉底式的對話。科技、醫療與社會,6,201-230。
  27. 范燕秋(2005)。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稻香。
  28. 陳恆安編、郭文華編、林宜平編(2009)。科技渴望參與。台北:群學。
  29. 陳瑞麟(2003)。科學與世界之間。台北:學富。
  30. 傅斯年、陳槃校訂(1980)。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
  31. 楊谷洋編、陳永平編、林文源編、方俊育編(2010)。科技 社會 人─sts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大。
  32. 瑟吉歐‧西斯蒙都、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群學。
  33. 福澤諭吉、楊永良譯(2005)。福澤諭吉自傳。台北:麥田。
  34. 蔡友月(2009)。生物醫學化的族群論述:台灣生物資料庫中的四大族群。醫療、科技與台灣社會工作坊
被引用次数
  1. 洪廣冀(2016)。科技研究中的地理轉向及其在地理學中的迴響。地理學報,83,23-69。
  2. 洪廣冀(2018)。拼裝的科學革命─以美國第一回達爾文爭議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61,159-235。
  3. 雷祥麟(2010)。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11,201-284。
  4. 張國暉(2011)。對技術的社會建構論之挑戰:建構東亞技術研究主體性的一個契機。科技、醫療與社會,13,171-222。
  5. (2013)。衛生論述與柏林現代都市計畫。新史學,24(2),131-175。
  6. (2018)。從「臺灣之恥」到「發展最速的產業」:再思日治時期臺灣的科學林業與工業化。臺灣史研究,25(3),8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