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王秀美(2016)。受暴婦女走出家暴陰影的歷程分析。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7,35-71。
連結:
-
王珮玲(2009)。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實務操作方法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141-184。
連結:
-
王珮玲,顏玉如(2018)。「親密關係經濟暴力表」之發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2(2),135-179。
連結:
-
王翊涵(2017)。培力社區參與家暴防治預防性工作之經驗初探:以彰化縣政府「社區紮根」模式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專刊,1-32。
連結:
-
李姿佳,宋名萍,胡育瑄,潘淑滿(2016)。家庭暴力家事調解服務之經驗與策略:以臺北、士林地方法院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6,119-166。
連結:
-
沈慶鴻(2019)。高風險、低意願:親密關係暴力高危機案主受助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3(1),1-44。
連結:
-
沈慶鴻(2012)。婚暴防治社工「案主自決」觀點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2),1-45。
連結:
-
汪淑媛(2013)。影響家暴防治社工身心安全之風險因素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75-215。
連結:
-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連結:
-
林雅容,林東龍,陳杏容,歐紫彤,潘淑滿(2016)。親密關係暴力:臺灣女性之受暴與求助經驗。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7,1-42。
連結:
-
邱獻輝,葉光輝(2013)。失根的大樹:從文化觀點探究親密關係暴力殺人者的生命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89-123。
連結:
-
南玉芬,羅幼瓊(2016)。與家庭暴力相對人並肩前行─關係初期會談技巧分析。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8,73-102。
連結:
-
連姿婷,沈瓊桃(2014)。親密伴侶暴力被害人保護服務方案結果評估。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2),1-34。
連結:
-
陳高凌(2001)。義與面子在華人家庭暴力裡的運作及其對治療之啟示。本土心理學研究,15,63-111。
連結:
-
游美貴(2008)。台灣地區受虐婦女庇護服務轉型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8,143-190。
連結:
-
黃楷婷,林聖峯,陳婕誼,趙善如(2015)。屏東縣親密關係暴力高危機個案跨機構網絡會議在地運作之探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1(2),1-40。
連結:
-
黃翠紋,林淑君(2014)。不同類型家庭暴力事件成因及特性之研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2),91-130。
連結:
-
黃翠紋,林淑君(2016)。高危機親密關係暴力事件特性與處遇作為之分析。犯罪學期刊,19(1),20-58。
連結:
-
詹子晴,韓意慈(2018)。突破受暴婦女的就業困境:準備性職場服務經驗的研究。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4(1),111-153。
連結:
-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15,195-253。
連結:
-
潘淑滿(2004)。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2。
連結:
-
鄭詩穎(2015)。受暴女性為何無法脫逃?─從「家庭暴力」到「高壓控管」。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4),481-497。
連結:
-
Giddens, A.(1994).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Cambridge:Polity Press.
-
Glesne, C.(2011).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 An Introduction.Boston, MA:Pearson.
-
Goodman, L. M.,Dutton, M. A.,Weinhurt, K.,Cook, S. L.(2003).The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Strategies Index: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9(2),163-186.
-
Gustafson, D. T.,Iluebbey, V.(2013).Traditional Discipline or Domestic Violence: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with Sudanese Refugee Community.Journal of Cultural Diversity,20(2),51-56.
-
Lindhorst, T.,Oxford, M.,Gillmore, M. R.(2007).Longitudinal Effects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Employment and Welfare Outcomes.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2(7),812-828.
-
Mills, S. A.(2001).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Jamaica: A Descriptive Study of Women Who Access the Services of the Women’s Crisis Center in Kingston.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7(11),1284-1302.
-
Robinson, A. L.(2006).Reducing Repeat Victimization among High-risk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The Benefits of a Coordinated Community Response in Cardiff, Wales.Violence Against Women,12(8),761-788.
-
Robinson, A. L.,Tregidga, J.(2007).The Perceptions of High-risk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to a Coordinated Community Response in Cardiff, Wales.Violence Against Woman,13(11),1130-1148.
-
Salzberger, R. P.(1979).Casework and A Client’s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Social Work,24(5),398-400.
-
Sayem, A. M.,Begum, H. A.,Moneesha, S. S.(2013).Women’s Attitudes towards 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seeking Coping Strategies Agains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58(2),270-286.
-
Stark, E.(2012).,未出版
-
Stark, E.(2007).Coercive Control: The Entrapment of Women in Personal L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alker, L. E.(1979).The Battered Woman.New Cork:Harper Row Publisher.
-
王增勇(2006)。社工與家庭暴力的相遇:性別關係的複製場域。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8-11。
-
王麗容(1999)。內政部委託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臺北:。
-
李雪芳(2019)。〈從國際觀點看台灣家暴防治現況〉。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2 月 12 日。 網址: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 7051。
-
杜瑛秋,李心祺(2017)。從 CEDAW 檢視親密關係受暴婦女需求與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57,32-41。
-
沈慶鴻,王珮玲(2018)。衛生福利部委託研究報告衛生福利部委託研究報告,臺北:衛生福利部。
-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4,106-133。
-
東華團隊(2015)。新世紀東臺灣的脈動。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6(3),34-52。
-
林萬億(2010).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柯麗評(2009)。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胡中宜(2005)。社會工作師的倫理規範與不當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465-475。
-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徐震(編),李明政(編)(2011).社會工作倫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張錦麗(2013)。以 CEDAW 內涵與防治困境建構家暴與性侵害網絡檢視指標。社區發展季刊,142,13-24。
-
張錦麗,顏玉如(2015)。國際性別暴力防治指標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49,139-153。
-
郭俊巖(2006)。新右派復興傳統家庭價值的迷思:從 Anthony Giddens觀點的探討。臺灣社會福利學刊,5(1),93-125。
-
陳宜珍,王卓聖,吳淑美(2013)。推動臺南市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之行動研究。明道學術論壇,8(2),25-40。
-
陳芬苓,黃翠紋,嚴祥鸞(2011)。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陳殿輝(2002)。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
黃源協(編),詹宜璋(編)(2018).原住民族福利、福祉與部落治理.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
楊舒晴(2019)。〈不是只有窮人跟男人才會家暴!美國犯罪學家指出五個家暴迷思〉。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2 月12 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04251。
-
趙善如,許坋妃,王仕圖,何華欽(2012)。影響婚姻暴力通報個案開案與結案狀態之因素:從個人人口特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靜宜人文社會學報,6(1),271-312。
-
劉貞汝,張瑋倫(2009)。跨機構家暴危險評估會議 MARAC(馬瑞克會議)介紹。刑事雙月刊,30,52-55。
-
劉淑瓊,王珮玲(2012)。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臺北:內政部。
-
潘淑滿(2001)。婚姻暴力現象與制度反思。社區發展季刊,94,134-146。
-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發展路徑與模式:臺灣與美國的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01,276-292。
-
潘淑滿,游美貴(2012)。內政部委託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臺北:內政部。
-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019)。〈家暴安全網〉。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4月6 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PS/cp-1154-7789-105.html 。
-
鄭麗珍(2006)。家暴社工的處境與問題。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