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臺灣中部遭受芮氏規模7.1級的地震侵襲,造成3,279人死亡,11,976人受傷,是臺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地震,災區範圍包括新竹州的竹東、竹南、苗栗、大湖,與臺中州的東勢、豐原、大甲等郡,其中以內埔、神岡、清水等街庄災情最為慘重,特別是豐原郡內埔庄的屯子腳,死亡人數高達440人,受創最深。記載新竹-臺中大地震的相關文獻,包括官方與民間出版品、報紙、漢詩、時人回憶文字、日記等等,其中日記通常由記主書寫於事件發生的當日或隔日,具有立即現在性,且最能代表非官方的民間立場,有其重要性,但向來較為人忽略。本文以張麗俊、林獻堂、黃旺成等人的日記為例,呈現記主對於地震的感受與觀察,並探討日記做為一種史料,在地震的描述上,它的優點、獨特性與限制、侷限何在。
|
英文摘要
|
At 06:02 a.m. on April 21, 1935,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7.1 on the Richter scale hit central Taiwan, which caused 3,279 deaths and 11,976 injured. It was the worst earthquake causing the most serious casualtie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and the disaster areas included Chikutō District, Chikunan District, Byōritsu District, and Taiko District of Shinchiku Prefecture, and Tōsei District, Toyohara District, and Taikō District of Taichū Prefecture. Among the affected areas, the situation in Naiho village, Kamioka village, and Kiyomizu town were the worst. Particularly at Tuntzuchiao of Naiho village, Toyohara District, the death toll reached 440 people suffered the most. Documents related to Hsinchu-Taichung Earthquake includes official and non-government publications, newspapers, Han poems recollections of the people of the time, and diaries, etc.. As diaries are usually written on the day or the next day of the event, the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mediate presentness and best represent the unofficial civil positions. They are important; however, they tend to be neglected. By using the diaries of Li-Chun Chang, Hsien-Tang Lin, and Wan-Cheng Huang as example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diaries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probe into their advantages, their uniquenes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narratives on earthquakes.
|
参考文献
|
-
李宗信,張育誠,劉庭羽(2021)。《劉福才日記》中的社會關係網絡-另一個觀看日記的視角。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5,157-214。
連結:
-
許俊雅(2014)。知識養成與文學傳播:《黃旺成先生日記》(1912-1924)呈現的閱讀經驗。東吳中文學報,27,267-307。
連結:
-
許雪姬(1999)。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
連結:
-
蔡秀美(2014)。從許丙丁的漫畫看日治時期的臺灣警察。興大歷史學報,28,51-91。
連結:
-
塩川太郎(2015)。1935 年新竹-臺中地震之慰靈祭典-有關於臺中州地震紀念碑及慰靈祭典。修平學報,30,91-116。
連結:
-
《臺灣總督府檔案》
-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
《申報》
-
《臺灣日日新報》
-
不著作者,《中部地震勸世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5)。
-
王正雄(編),施金柱(編)(1996).墩仔腳大地震老照片特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王錦華(編)(1985)。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大地震五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朱瑪瓏(20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吳崑茂(2009).記憶九二一震災重建:紀念九二一震災十週年.臺北:五南出版.
-
吳新榮,張良澤(編撰)(2007).吳新榮日記全集 1933-1937.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
呂紹理(2005)。老眼驚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的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
李毓嵐(2012)。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24,59-98。
-
李毓嵐(2020)。丈夫日記中的妻子與情人-以楊水心、林玉盞、李招治為例。興大人文學報,65,87-125。
-
杜維運(2008).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發行.
-
杉內一義等,〈震災に關する兒童の感想文〉,《臺灣教育》,395 期(1935年 6 月),頁 94-106。
-
沈佳姍(2018)。從《黃旺成先生日記》看臺灣民間的兒童疾病及照護(1912-1925)。空大人文學報,27,35-98。
-
孟祥瀚(2009)。國家體制下的民間團體-以一九三五年中部大地震為例。臺灣文獻,60(4),389-412。
-
於鑫(20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東山京子(2014)。昭和一○年台灣大地震の被災地における復興と慰靈:台灣總督府地方行政機關文書‧專賣局文書からの考察。社會科學研究,34(1/2),67-133。
-
林玉茹(1998)。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49(3),83-104。
-
林漢璋,《中部大震災新歌》(臺中:瑞成書局,1936)。
-
林燈河(198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4).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邱清壽編輯,《中部地動歌》(臺北:邱清壽發行,1936)。
-
洪可均(2011)。《楊肇嘉回憶錄》中的虛與實-國家、民族與家庭情感的纏結。臺灣史料研究,41,39-65。
-
洪健榮(2000)。洪患對戰後臺北區域發展的影響-以五股鄉為例。臺灣文獻,51(1),93-129。
-
張素玢(2009)。從治水到治山-以濁水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60(2),81-130。
-
張漢裕(編)(2000).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
張麗俊,許雪姬(編),洪秋芬(編),李毓嵐(編)(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莊芳榮(主持),林萬傳(紀錄)(1992)。大稻埕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 99,1-50。
-
許芸瑄(2020)。日治時代簡楊華詞中的屯子腳大地震書寫。有鳳初鳴年刊,16,99-114。
-
許雪姬(2015)。「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22(1),153-184。
-
許雪姬(2006)。林獻堂與櫟社。兩岸發展史研究,2,27-65。
-
許雪姬(2002)。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59-296。
-
許雪姬(2005)。張麗俊生活中的女性。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
陳怡宏(2017).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上的臺日震災.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傅錫祺(1992).鶴亭詩集(下).臺北:龍文出版社.
-
彭小妍(編)(2001).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
朝日新聞社編,《アサヒグラフ(ASAHIGRAPH) (台灣の大震禍特輯)》(東京:朝日新聞社,1935)。
-
森宣雄,吳瑞雲(1996).臺灣大地震-1935 年中部大震災紀實.臺北:遠流.
-
黃秀政(編)(2005).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臺北:五南出版.
-
黃旺成,許雪姬(編)(2020).黃旺成先生日記(廿一)一九三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新竹州編,《昭和十年新竹州震災誌》(新竹:新竹州,1938)。
-
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二).臺北:三民書局.
-
臺中州編,《昭和十年臺中州震災誌》(臺中:臺灣新聞社,1938)。
-
臺中震災復興事務所,《臺灣鐵道震災誌》(臺中:臺中震災復興事務所,1939)。
-
臺北觀測所編,《昭和 10 年 4 月 21 日新竹臺中烈震報告》(臺北:臺北觀測所,1936)。
-
臺灣新聞社編輯部編,《昭和十年臺灣大震災記念畫報》(臺中:臺灣新聞社事務部,1935)。
-
臺灣總督府編,《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
蔡昇璋(2009)。日治時期臺灣的颱風災害與防救災措施。臺灣文獻,60(4),253-298。
-
鄭世楠,葉永田,徐明同,辛在勤(1999).臺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
鄭金柱編,《臺灣新竹州臺中州震災詩集》(臺北:鄭金柱發行,1935)。
-
鄭政誠(2009)。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讀書生活。兩岸發展史研究,7,45-72。
-
諾哈(編),戴麗娟(譯)(2012).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出版社.
-
賴志彰(編輯)(1995).中縣文獻第四期墩仔腳大地震專輯.臺中:臺中縣政府.
-
戴寶村,蔡蕙頻(2009)。災害史的歷史論析:《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與《九二一震災重建經驗》。臺灣文獻,60(4),351-388。
-
闕正宗(導讀),張益碩(導讀)(2017).臺灣地震寫真老照片(1935 年).臺北:博揚.
-
塩川太郎(2014)。1935 年台灣新竹-台中地震の台中州における地震記念碑について。歷史地震,29,6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