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黑暗中漫舞:當代藝術邁向友善平權的可能性

并列篇名

Dancing in the Dark: The Possibility of Access & Social Inclusion in Contemporary Art

作者

詹話字(Hua-Tzu Chan)

关键词

視障者 ; 行動研究 ; 當代藝術 ; 友善平權 ;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 visually impaired ; action research ; contemporary art ; access & social inclusion ;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25卷2期(2021 / 06 / 01)

页次

5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篇研究旨在探討當代視覺藝術工作者,在友善平權的概念之下,重新思考展覽實踐的能動性。以視障團體參觀體驗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所舉辦之當代科技藝術創作作品《聲洄》展覽為行動研究之個案,探討視障參觀者在直接面對當代藝術作品進行感官體驗時,可能規劃的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視障觀眾與一般觀眾的參觀需求,在獲取資訊上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然而,透過藝術工作者於展覽規劃或展品創作期間,邀請專家學者參與意見,將有機會能夠擴大藝術體驗對象的範圍,將多元觀眾的需求納入思考與規劃流程,透過具體可能的展示方式,落實博物館真正的文化近用,並促進社會平權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practitioners, under the concept of access & social inclusion, to rethink the dynamics of exhibition practice. Taking the visually impaired group to visit and experience the contemporary digital artwork "Melody of Motion" in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as a case of action research, it explores ways of planning conducted by visually impaired visitors regarding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 derived from direct contacts of contemporary art work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regarding the assistive of accessing information, the needs of visually impaired audienc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eneral audiences. However, by inviting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give input during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or exhibition creation, curators and artist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ccess of diverse audiences, incorporating their needs into the thinking and planning process. With substantial and applicable means of exhibition, it is possible to actualize the authentic functions of museums to promote access and social inclus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劉君祺(2017)。博物館與「我」—以個人數位服務促進博物館參與。博物館學季刊,31(1),27-57。
    連結:
  2. 潘世尊(2011)。論行動研究論文審查上的一些問題。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4),41-83。
    連結:
  3.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檢自 https://reurl.cc/rxNkOE(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18 日)
  4. 世界人權宣言。檢自 http://www.scu.edu.tw/hr/document_imgs/documents/d1.pdf(瀏覽日期:2019 年 4 月 28 日)
  5.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檢自 http://dac.taipei/%E8%81%B2%E6%B4%84-melody-of-motion/(瀏覽日期 2020 年 3 月 22 日)
  6.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檢自 http://relic.dac.tw/evolution(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22 日)
  7.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2019 年 6 月 1 日)。檢自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dac/posts/700970763654349(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25 日)
  8. Eid, H. (2019). Digital social innovation and the evolving role of digital in museums. Retrieved from https://mw19.mwconf.org/paper/digital-social-innovation-and-the-evolving-role-of-digital-in-museums/
  9. Museums Association. (2013). Museums change lives: The MA’s vision for the impact of museums. London: Museums Associ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useumsassociation.org/download?id=1001738
  10. Olifa, H.(謝瀞瑩)(2019 年 6 月 3 日)。檢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6777680689000&set=p.10216777680689000&type=3&theater(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18 日)
  11. PEGGYSHA(2018 年 10 月 18 日)。讓視障者也能享受藝術,3D 列印將畫作變立體!臺灣自造者。檢自 https://vmaker.tw/archives/28911?fbclid=IwAR2YC31vmAhkaPbagu9EFPQXtEgEHwoWWR1-9iLZvslPXu7m1xVT4Yr09bk(瀏覽日期:2019 年 4 月 28 日)
  12. 向麗容,張釋(2014)。有愛無礙:視障語音導覽服務──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臺灣博物季刊,33(3),86-95。
  13. 林玟伶、陳亭彣、謝明惠(2017)。國外博物館的科技應用案例分享。檢自 https://reurl.cc/R4aR79(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20 日)
  14. 林詠能,趙欣怡(2016)。視障觀眾的博物館服務需求探究。博物館與文化,12,43-64。
  15.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關於我們。檢自 https://avat-art.org/about/(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22 日)
  16. 金(2018 年 3 月 5 日)。魔術師的樂器-特雷門琴(Theremin)。DigiLog 聲響實驗室。檢自 https://digilog.tw/posts/1000(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22 日)
  17. 凌美雪(2019 年 3 月 4 日)。藝術文化:文化平權口述影像邀視障者看演出。自由時報電子版。檢自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271379(瀏覽日期:2020 年 4 月 20 日)
  18. 紐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19. 國立臺灣美術館。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活動。檢自 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90070&request_locale=tw(瀏覽日期:2019 年 5 月 27 日)
  20. 郭姿瑩(編)(2005).樂透:可見與不可見.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21. 傅莉雯(2006)。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22. 趙欣怡(2016)。博物館之視障觀眾展示規劃與參觀服務研究。博物館與文化,12,105-140。
  23. 趙欣怡(2016)。看不見的美學力量:評《藝術超越視覺:藝術、創意與視覺障礙之資源指南》。博物館與文化,12,181-198。
  24. 趙欣怡(2018)。自主與平權:美術館無障礙導覽科技應用研究。博物館與文化,15,75-108。
  25.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26. 謝瀞瑩(2019)。《聲洄》結合空間感應與多聲道的沈浸式互動聲音裝置。ISAT 2019 科技藝術研討會,松山文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