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世界像一張畫―唐五代“如畫”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

并列篇名

The World as a Pictur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Painting Ideology and Its World View

DOI

10.6999/DHJCS.200505.0113

作者

楊玉成(Yu-Chen Yang)

关键词

如畫 ; 再現 ; 存有 ; 擬象 ; 文人畫 ; 詩與畫 ; 後設繪畫 ; 視覺文化 ; picturesque ; representation ; being ; mimesis ; scholastic paintings ; poet and painting ; meta-painting ; visual culture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5 / 05 / 01)

页次

113 - 2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視覺文化的觀點,配合現存畫跡,研完唐五代如畫、畫屏、畫出、入畫、堪畫、畫取、畫不如、畫不成、畫難真等一系列詞語,剖析背後隱含的觀念系譜與文化意義。這組觀念從中唐開始大量出現,與文人畫的興起及水墨革命有關,涉及美學、知識、社會、權力、自我等複雜領域,成為唐宋後最重要的一種美學意識形態。本文除了鉤勒這組觀念的歷史系譜,也試圖解釋繪畫革命的發生,涉及山水、園林、花烏、仕女、肖像、地圖、譜錄,深入剖析藝術贊助、再現與慾望、話語與權力的脈絡,最後歸結於某種後設繪畫-畫中畫-的出現,指出一種擬象世界的來臨,既建構真實又自我解構,提供藝術史及文化史一個新的思考進路。

英文摘要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sual culture,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working side by side with the antique paintings, extensively studies a whole series of terms in paintings during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by analyzing and tracing dow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ir being. The terms are picturesque (Ju-Hua), screen painting (Hua-Ping), a pictorial warld (Hua-Chu), seeming going into a painting (Ju-Hua), more of a picture(Hua-bu-Ju, Hua-bu-Chen), not matching reality (Hua-Nan-Jen). This set of concepts started flourishing in mid-Tang and are related to the beginning of scholastic paintings and the revolution of water-brush. Intertwining complex fields such as aesthetics, erudition, society, power, and individuation, these concepts formed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ideology after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With involvement of landscaping, gardening, painting of animals, plants, ladies, and figures, mapping, and categorizing collections, this study manifests the assistance of art, it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traces of lusts, language, and power and finally conclude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ome kind of meta-painting-painting inside a painting-directing the coming of a mimesis world. It is not only building from the reality but also deconstructing itself-providing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fields in history of arts and history of cultur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北魏般若流支譯(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冊17,卷53。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 西晉白法祖譯、大藏經刊行會編(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冊1,卷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南宋吳沆(1971)。環溪詩話,卷下。台北:廣文書局。
  4. J. 希利斯·米勒著、國榮譯、易曉明編(2004)。土著與數碼衝浪者:米勒中國演講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5.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6. 小川環樹著、周先民譯(2005)。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7. 小川環樹著、譚汝謙譯(1986)。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8. 不著暑人。畫史叢書,卷6
  9. 元稹(1983)。元稹集,卷35。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0.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98)。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壁畫墓發曆簡報。文物,1,73-95。
  11. 孔六慶(2003)。論唐代長沙窯陶瓷繪畫。陶瓷研究,3,25。
  12. 孔壽山。中國畫史研究續集
  13. 方回(1994)。瀛奎律髓,卷4。合肥:黃山書社。
  14. 方聞著李維琨譯(2003)。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5. 王力(1989)。龍蟲並雕齋文集,冊1。北京:中華書局。
  16. 王文誥、馮應榴(1985)。蘇軾詩集,卷7。台北:學海出版社。
  17. 王安石(1974)。王文成公文集,卷7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 王安石(1974)。王文成公文集,卷4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王利器(1983)。文鏡秘府論校注,南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王明清(2001)。揮塵錄,第三錄,卷3。上海:上海書店。
  21. 王為(1999)。唐代畫家的生存狀況初探。美術史研究,4,69-74。
  22. 王藹。全唐文,卷622
  23.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8,卷453
  24.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1992)。全宋詩,冊8,卷45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古添洪、劉紀蕙編(1999)。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26. 布列遜著、丁寧譯(2000)。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杭寒:浙江攝影出版社。
  27. 布列遜著、丁寧譯(2003)。傳統與慾望:從大衛到德拉克羅瓦。杭寒:浙江攝影出版社。
  28. 布列遜著、郭揚譯(2004)。視覺與繪畫:注視的邏輯。杭寒:浙江攝影出版社。
  29. 布列遜著、郭揚譯。視覺與繪畫:注視的邏輯
  30. 布希亞著、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31. 布希亞、汪民安編(2000)。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寒:浙江人民出版社。
  32. 布朗肖著、顧嘉琛譯(2003)。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
  33. 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卷439
  34. 石守謙(1996)。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35. 企明(1982)。錢起、錢珝詩考辨。文學評論叢刊,第13輯,169-187。
  36.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1987)。初唐詩。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37. 朱金城(1988)。白居易集畫畫校,外集,卷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朱景玄著、溫肇桐注(1985)。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39. 朱慶餘。與龐復言攜酒望洞庭,卷515
  40. 米芾(1977)。畫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41. 米澤嘉圍著、林宏作譯(1979)。日本請來的宋元名畫(下)。故宮學術季刊,14(1),65,68。
  42. 西村富美子(1996)。關於白居易詩歌創作年代的幾個問題。唐代文學研究,第六輯,422-432。
  43. 何寧、高誘注(1998)。准南子集釋,卷9。北京:中華書局。
  44. 余若芬(2004)。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45. 吳玉貴(2001)。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墓壁畫「寄錦圍」考。文物,3,92-96。
  46. 吳孟復編。中國畫論,卷1
  47. 吳曾(1982)。能改齋漫錄,卷12。台北:試鐸出版社。
  48. 李昉編(1961)。太平廣記,卷409。北京:中華書局。
  49. 李修生主編(1998)。全元文,冊10,卷33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0. 李修生主編(1998)。全元文,冊6,卷17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1. 李肇(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李肇。畫史叢書,卷10
  53. 李德裕、傅璇琮校箋、周建國校箋(1999)。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54. 李霖燦(1973)。中國名畫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
  55. 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上冊
  56. 杜甫、孔壽山編注(1988)。唐朝題畫詩注。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57. 杜荀鶴、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冊3
  58. 杜順說、智儼暑。大正新修大藏經,冊45,卷1
  59. 杲布且希、范景中編選(1989)。藝術與人文科學:杲布里希文選。杭寒:浙江攝影出版社。
  60. 杲布里希著、林夕譯(2000)。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6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保定市文物管理處編著(1998)。五代王處直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62. 金維諾(2003)。中國美術史論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63. 侯喜、董誥編(1987)。全唐文,卷732。台北:大化書局。
  64. 封演、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冊2,卷5:封氏聞見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5. 段成式(1983)。酉陽雜俎,前集,卷5。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66. 洋二(1992)。中晚唐詩にねけゐ風景と繪畫。日本中國學會報,44集
  67. 洋二(1991)。初盛唐詩にねけゐ風景と繪畫。山口大學文學會志,42
  68. 洋二、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編(1992)。晚唐五代詩詞中的風景與繪畫。唐代文學研究,第3輯,423。
  69. 洪邁(1996)。容齋隨筆,卷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0. 范攄。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卷上
  71. 孫詒讓(1987)。周禮正義,卷79。北京:中華書局。
  72. 徐陵。四元調寺剎下銘
  73. 徐璣、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53,卷2778
  74. 殷璠、傅璇琮編(1996)。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75. 海野一隆著、王妙發譯(2002)。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
  76.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1994)。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77. 班雅明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78. 高辛勇(1997)。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9. 高居翰著、楊思梁譯(1997)。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新美術,4,25-36。
  80. 高試森(1983)。《明皇幸蜀圖》考疑-兼論李白《蜀道難》詩。新亞學術集刊,4
  81. 高適。金城北樓,卷214
  82. 乾隆御選(1997)。唐宋詩醇,卷5。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
  83. 張九齡。奉和聖制龍池篇,卷48
  84. 張志和(1985)。叢書集成新編,冊2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5. 張建林、周天游主編(2001)。唐墓壁畫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86. 張彥遠(1983)。畫史叢書:歷代名畫記,卷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87.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2
  88. 張篷舟(1983)。薛濤詩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9. 曹婉如編(1990)。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北京:文物出版社。
  90. 清聖祖。全唐詩,卷69。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91. 清聖祖。全唐詩,卷46
  92.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
  93. 莊申(1972)。中國畫史研究續集。台北:正中書局。
  94. 莊申(1964)。中國畫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95. 郭若虛。畫史叢書,卷5
  96. 郭紹虞輯(1981)。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
  97. 郭熙、黃賓虹編鄧實編(1986)。美術叢書:林泉高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98. 郭慶藩(1980)。莊子集釋,卷8。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99. 陳允吉(1988)。唐音佛教辨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0. 陳文華(1984)。唐女詩人集三種。台北:新宇出版社。
  101. 陳尚君輯校(1992)。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102. 陳傅良(1992)。宋人題跋,下冊,卷2。台北:世界書局。
  103. 陸游、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39,卷2170
  104. 陶弘景編(1985)。正統道藏,冊封35,卷1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5. 陶宗儀編(1988)。說郛三種,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6. 傅柯著、莫偉民譯(2002)。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
  107. 傅縡。雜曲
  108. 博爾赫斯著、王永年譯(1996)。博爾赫斯文集·文論自述卷。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09. 單國強(2001)。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10. 程兆熊(1985)。中國園藝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111. 菅谷文則、編委會編(2002)。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12. 逮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113. 黃庭堅(2001)。黃庭堅全集,正集,卷23。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14. 楊玉成、李豐楙編、劉苑如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115. 楊守妄、熊會貞。水經注疏,卷2
  116. 楊守妄、熊會貞(1989)。水經注疏,卷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17. 楊守妄、熊會貞。水經注疏,卷4
  118. 楊守妄、熊會貞。水經注疏,卷40
  119. 楊守妄、熊會貞(1989)。水經注疏,卷20。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20. 楊慎、吳孟復主編(1995)。中國畫論,卷2。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
  121. 董誥編。全唐文,卷97
  122. 詹鍈主編(1996)。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冊8。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23. 鈴試妄著、魏美月譯(1987)。中國繪畫史(上)。台北:故宮博物院。
  124. 廋肩吾。詠美人看畫應令詩
  125. 碧修良、陳仰光(2001)。從敦煌圖經殘卷看隔唐五代圖經發展。文史,2,117-139。
  126. 赫哲仁、劉自荃譯(1996)。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台北:駱駝出版社。
  127. 劉志遠編、劉廷壁編(1958)。成都萬佛寺石刻藝術。北京:古典藝術出版社。
  128. 劉昀。舊唐書,卷138
  129. 劉珍著、吳樹平校注(1987)。東觀漢記校注,卷12。鄭寒:中寒古籍出版社。
  130. 劉昫(1989)。舊唐書,卷191。台北:鼎文書局。
  131. 劉歆暑、葛洪集、向新陽校注、劉克任校注(1991)。西京雜記校注,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2. 劉緯毅輯(1997)。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
  133. 德里達著、何一譯(1999)。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34. 歐陽修(2001)。歐陽修全集,卷40。北京:中華書局。
  13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19
  136. 歐陽修、宋祁(1989)。新唐書,卷196。台北:鼎文書局。
  137. 鄭白(1986)。圖畫見聞誌注。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138. 蕭綱。石橋詩
  139. 遼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140. 遼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141. 遼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試鐸出版社。
  142. 錢鍾書(1997)。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43. 錢鍾書(1984)。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
  144. 錢鍾書(2002)。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
  145. 錢鍾書(2002)。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
  146. 錢鍾書(1984)。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147.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會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冊25,卷97
  148. 豐子愷(2001)。繪畫與文學·繪畫概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149. 顏真卿。全唐文,卷340
  150. 羅世平(2003)。織錦回文:寶山遼墓壁畫與唐畫的對讀。文物天地,3,12-17。
  151. 羅樾、洪再辛編選(1992)。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52. 藤家禮之助著、張俊彥譯、卞立強譯(1982)。日中交流二千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3. 贊寧(1988)。高僧傳,卷5。台北:文津出版社。
  154. 嚴可均校輯。全梁文,卷110
  155. 嚴可均校輯(1981)。全晉文,卷59。京都:中文出版社。
  156. 嚴可均校輯。全三國文,卷59
  157. 嚴可均校輯(1981)。全晉文,卷76。京都:中文出版社。
  158. 嚴可均校輯。全陳文,卷10
  159. 嚴可均校輯。全宋文,卷34
  160. 蘇庠、李彌遜、黃極、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22,卷1288
  161. 蘇庠、李彌遜、黃極、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20,卷1206
  162. 蘇庠、李彌遜、黃極、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72,卷3777
  163. 蘇庠、李彌遜、黃極、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冊30,卷1712
  164. 蘇軾(1986)。蘇軾文集,卷53。北京:中華書局。
  165. 蘇軾(1986)。蘇軾文集,卷58。北京:中華書局。
  166. 蘇軾、王文誥、馮應榴(1985)。蘇軾詩集,卷16。台北:學海出版社。
  167. 龔明之(1960)。筆記小說大觀,冊4,卷3:中吳紀聞。台北:新興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柏言(2022)。「自我」的博物敘事:論《酉陽雜俎》的遊歷、生活世界與歷史情感。清華學報,52(1),1-39。
  2. 陳靜容(2009)。試論中國「山水詩」詩類名稱之晚出及其與「題贊」山水之關係衡定。興大人文學報,43,1-28。
  3. 林小涵(2014)。虛實的女才子建構:《女才子書》及評點研究。中極學刊,8,139-156。
  4. 林小涵(2016)。真幻之間─黃周星的宗教書寫與遺民意識。漢學研究,34(2),73-106。
  5. 林韻柔(2018)。凝視與再現:天台山記中的宗教文化記憶與行旅書寫。東華漢學,27,125-162。
  6. 淺見洋二(2016)。蘇軾及楊萬里詩中山水的擬人化。政大中文學報,26,5-26。
  7. 蕭馳(2012)。南朝詩歌山水書寫中「詩的空間」的營造。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0,1-40。
  8. 蕭馳(2014)。生氣充盈的山水:李白詩歌中的三類山水世界。臺大中文學報,44,43-102。
  9. 楊玉成(2006)。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14,63-131。
  10. 楊玉成(2019)。龍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9(1),14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