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廖振旺(2006)。初論乾隆朝北京城書籍市場的分布與貨源─以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53-100。
連結:
-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承政院日記》,第56卷,英祖20年(1744),1月25日,頁968、第57卷,英祖24年(1748)12月28日,頁1048、第64卷,英祖34年(1758),9月17日,頁1160、第69卷,英祖41年(1765),6月22日,頁1244。
-
山口正之:〈清朝に於ける在支歐人と朝鮮使臣:西歐キリスト教文化の半島流傳について〉,《史學雜誌》,第44卷第7期(1933年7月),頁1-30
-
朱文藻等(編):《日下題襟合集》(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羅以智抄本影印本,1830年),中冊,〈洪湛軒尺牘〉,頁2
-
(1985)。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金鍾厚:《本庵集》(首爾:奎章閣藏書,1797年),卷3,〈答洪德保〉,頁380上
-
Chun, Hae-jong(1968).Sino-Korean Tributary Rel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 Mass:
-
Južnič, Stanislav(2003).Hallerstein: Kitajski Astronom iz Mengša.Ljubljana:Tehnis?ka zaloz?ba Slovenije.
-
Kelley, Liam(2005).Beyond the Bronze Pillars: Envoy Poetry and the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hip.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2009).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Piscataway, NJ:Gorgias Press.
-
Lee, Hyung-dae(2006).Hong Dae-yong's Beijing Travels and His Changing Perception of the West-Focusing on Eulbyeong yeonhaengnok and Uisan mundap.The Review of Korean Studies,9(4),45-62.
-
Needham, Joseph(1986).The Hall of Heavenly Records: Korean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nd Clocks 1380-178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ratt, Mary Louise(1992).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London:Routledge.
-
UNESCO(ed.)(2004).Korean History: Discovery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s.Elizabeth, NJ:Hollym.
-
王元周(2004)。華夷觀與朝鮮後期的小中華意識。韓國學論文集,北京:
-
王汎森(2007)。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1,94。
-
全海宗、全善姬譯(1997)。清代韓中朝貢關係考。中韓關係史論集,北京:
-
托津纂(1992)。欽定大淸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
朴齊家(1974)。貞蕤集。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
何淑宜(2009)。十七、十八世紀朝鮮使節的中國禮俗觀察。「朱子家禮と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渉」國際學術研討會,安東:
-
余三樂(2006)。中西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明末清初北京天主教堂。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李丙燾、許宇成譯(1979)。韓國史大觀。臺北:正中書局。
-
李成茂、張璉瑰譯(1993)。高麗朝鮮兩朝的科舉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甦平(2009)。韓國儒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鉉(198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
李頤命(1999)。燕行雜識。首爾:景仁文化社。
-
李濬(2011)。燕途紀行。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
林金水、鄒萍(2000)。泰西儒士利瑪竇。北京:國際文化。
-
林基中、王永一譯(2009)。燕行錄的傳承。中國邊政,180,27-38。
-
松浦章(2002)。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交流─朝鮮使節與漂著船。臺北:樂學書局。
-
祁慶富(2001)。中韓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關於新發現的《鐵橋全集》。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1),77-82。
-
金元行(1999)。渼湖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
-
金指南(2006)。通文館志。首爾: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究院。
-
金柄珉(2011)。論洪大容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意識─以毉山問答為中心。東疆學刊,28(1),2。
-
金泰俊(1988)。虛學から實學へ:十八世紀朝鮮知識人洪大容の北京旅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
金履安(1999)。三山齋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
-
金鍾厚。本庵集。
-
洪大容(1999)。湛軒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
-
洪大容(2001)。湛軒燕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
洪大容(2001)。燕行雜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
洪鳳漢(1993)。增補文獻備考。首爾:國學資料院。
-
徐長輔(2001)。薊山紀程。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
高王凌(2006)。劉松齡:最後的耶穌會士。中國文化研究,2006(4),166-173。
-
高王凌(2008)。劉松齡筆下的乾隆十三年─劉松齡研究之二。清史研究,2008(3),93-100。
-
高艷林(2009)。《大明律》對朝鮮王朝法律制度的影響。求是學刊,36(4),123-128。
-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68)。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
-
崔英辰、刑麗菊譯(2006)。朝鮮王朝時期儒學思想的基本問題─以性理學和實學思想為中心。哲學研究,4,91-94。
-
崔韶子(2005).清과朝鮮:근세동아시아의상호인식.首爾:??出版社.
-
張存武(1985)。清韓宗藩貿易:1673-189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文壽(2004)。丙丁朝鮮通信使與近世日朝通交體制。韓國學論文集,北京:
-
陳國棟(1980)。從「天主實義」看利瑪竇對中國儒家之理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11),37-41。
-
陳捷先(1990)。清代琉使在華行程與活動略考。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
費賴之、馮承鈞譯(1995)。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
-
楊雨蕾(2011)。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葛兆光(2006)。鄰居家裡的陌生人─清中葉朝鮮使者眼中北京的西洋傳教士。中國文化研究,2006(2),6-9。
-
葛兆光(2006)。從「朝天」到「燕行」─17世紀中葉後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中華文史論叢,2006(1),41。
-
劉俊文編(1992)。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
鄭麟趾編(1972)。高麗史。首爾:亞細亞文化社。
-
鄭麟趾編(1972)。高麗史。首爾:亞細亞文化社。
-
賴正維(2011)。清代中琉關係研究。福州:海洋出版社。
-
韓衛星(2006)。延吉,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
-
簡江作(2005)。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鶴成久章(2007)。明代の科舉制度と朱子學─體制教學化がもたらした學びの內實。中國─社會と文化,22,8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