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媽祖信仰的空間重構及其影響-卡斯特網路社會理論之視角

并列篇名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Mazu Belief in Taiwan and Its Influ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tells's Network Society Theory

作者

蔣正和(Zheng-He Jiang)

关键词

流動空間 ; 地方空間 ; 無地化 ; 世俗化 ; 他者化 ; Flow Space ; Place Space ; Placelessness ; Secularization ; Othering

期刊名称

華岡地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23 / 10 / 01)

页次

84 - 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媽祖於明末清初傳入臺灣,逐漸擴散到全臺各地,成為許多地方最重要和最活躍的民間信仰。臺灣的媽祖廟遍佈城市和鄉村,許多小村落都有自己的媽祖廟,信徒藉助祭典儀式和家庭祭拜實現媽祖信仰的地方化和歷史傳承,這種濃厚的「地方空間」是臺灣媽祖信仰興盛的重要基礎。隨著網路社會的迅速發展,在資本再生產的作用機制下,資訊、人員、技術、金融等全球流動網路快速發展和形成,重塑了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產生了新的主導空間形式──流動空間。新興的「流動空間」不斷地將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閒、文化等納入到資本主義生產網路中,使之呈現流動性的總體特徵。這從根本上消解「地方空間」和歷史時間,削弱和軟化媽祖信仰中的身體的現場操演和具體的時空慣例,增加媽祖的媒介表徵,使得媽祖信仰從「地方空間」為主要接觸場域轉變為多空間接觸場域,從而重構了媽祖信仰的時空,並導致媽祖信仰發展的三種趨向:無地化、世俗化和他者化。人總是在地方中存有,流動空間並不會完全消滅地方空間,媽祖信仰空間的呈現最終還依賴於人們在哪個空間中參與和實踐。

英文摘要

Mazu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Taiwan. I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ctive folk belief in many places in Taiwan. Mazu temples in Taiwan are all over cities and villages. Many small villages have their own Mazu temples. Believers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and historical inheritance of Mazu belief with the help of ritual and family worship. This strong "place spac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Mazu belief in Taiwa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society, under the mechanism of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 global flow networks of information, personnel, technology and finance have developed and formed rapidly, reshaped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duced a new leading space form - flow space. The emerging "flow space" constantly brings people's life, work, leisure and culture into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network, making it present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ability. This fundamentally dispels the "local space" and historical time, weakens and softens the on-place exercise and specific time-space routine of the body in Mazu belief, increases the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Mazu, and makes Mazu belief change from "local space" as the main contact field to multi space contact field,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time-space of Mazu belief, It also leads to three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zu belief: placelessness, secularization and otherness. People always exist in the place, and the flowing space will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local space. The presentation of Mazu belief space ultimately depends on which space people participate in and practice i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志弘(2018)。空間作為方法——社會與物的空間存有論。地理學報,90,1-26。
    連結:
  2. 何鴻明(2010)。地方派系如何操控寺廟的管理權?——以大甲鎮瀾宮的人事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7(3),123-186。
    連結:
  3. 吳鄭重,王伯仁(2011)。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臺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54,69-95。
    連結:
  4. 呂玫鍰(2016)。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民俗曲藝,192,47-95。
    連結:
  5. 呂玫鍰(2007)。傳統的再制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39-100。
    連結:
  6. 陳齡慧(2017)。臺灣民間宗教的人文視野——以媽祖信仰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15(4),1-21。
    連結:
  7. 黃敦厚(2007)。進香禮儀的探討:以大甲媽祖為例。民俗曲藝,158,9-38。
    連結:
  8. 齊偉先,郭飛鷹,戚常卉,林世強,詹竣翔(2021)。雲嘉地區媽祖廟參香網路的時空因素分析: 參香群的圈域研究。地理學報,98,45-82。
    連結:
  9. 鄭振滿(2010)。湄洲祖廟與度尾龍井宮:興化民間媽祖崇拜的建構。民俗曲藝,167,123-150。
    連結:
  10. Cresswell, T.(2015).Place: an introduction.Oxford:Blacksell.
  11. Harvey, D.(1996).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Oxford:Blackwell.
  12. Lefebvre, 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Wiley-Blackwell.
  13. Relph, E.(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 Limited.
  14.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15. 大甲鎮瀾宮(2021) 大甲鎮瀾宮繞境進香 https://2021active.dajiamazu.org.tw/ 。下載日期:[2021.5.23]。
  16. 王子涵(2018)。「神聖空間」的理論建構與文化表徵。文化遺產,6,91-98。
  17. 王志弘(譯),Castells, M.(2006)。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國外城市規劃,21(5),101-103。
  18. 王志弘(譯),徐苔玲(譯),Castells, M.,Ince, M.(2006).與柯司特對話.臺北:巨流.
  19. 王志標(譯),Tuan, Y-F.(2017).空間與地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 王明元,楊淑美(2007)。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爲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17-130。
  21. 田禾(譯),Giddens, A.(2001).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22. 白沙屯拱天宮(2021) 白沙屯拱天宮地理志及歷史沿革 http://www.baishatun.org.tw/geogr.php。下載日期:[2021.3.28]。
  23. 呂玫鍰(2008)。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異: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1),31-76。
  24. 李亦園(1996).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
  25. 沈麗珍,甄峰,席廣亮(2012)。解析資訊社會流動空間的概念、屬性與特徵。人文地理,27(4),14-18。
  26. 周大昕(譯),Harvey, D.(2017).世界的邏輯:如何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北京:中信出版社.
  27. 林文哲(2017)。臺灣媽祖信仰的本土化現象。神學與教會,42(2),171-188。
  28.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
  29.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4。
  30. 林連華(2021)。媽祖經書文本初探。媽祖文化研究,01,94-102。
  31. 林榮遠(譯),Simme, G.(2002).社会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32. 夏鑄九(譯),Castells, M(2001).網路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3. 張宜強(2018)。20 世紀以來媽祖信仰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莆田學院學報,25(3),11-19。
  34. 張珣(2003)。打破圈圈: 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
  35. 張珣,林美容(2008)。媽祖信仰的文化、敘述與社群:專號序言。臺灣人類學刊,6(1),v-x。
  36. 莊英章(2019)。臺灣的漢人社會文化研究綜述。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11(03),49-54。
  37. 陶思炎(2007)。媽祖信仰略論。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5),95-98。
  38. 渠敬東(譯),汲喆(譯),Durkheim, E.(201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楊淑雅(2017)。媽祖經書的內容與功能——以四種媽祖經書為例。媽祖文化研究,3,92-102。
  40. 臺南大天后宮(2022) 臺南大天后宮官網首頁https://www.gtainanmazu.org.tw/?act=wenchuang&cmd=list 。下載日期: [2022.1.10]。
  41. 劉丹萍(2007)。旅遊凝視: 從福柯到厄里。旅遊學刊,22(6),91-95。
  42. 劉少傑,程士強(2020).西方空間社會學理論評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3. 歐陽景根(譯),Bauman, Z.(2017).流動的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4. 潘是輝(2021)。媽祖信仰在南臺灣的傳播。媽祖文化研究,1,1-32。
  45. 潘朝陽(2008).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46. 魏美仙(2009)。他者凝視中的藝術生成: 沐村旅遊展演藝術建構的人類學考察。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43-47。
  47. 鐘承翰,徐榮崇(2019)。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儀式轉變的想像與詮釋。媽祖文化研究,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