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爲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
|
并列篇名
|
Using Poetry is A Socioculural Act Mode: The Tentative Theory on Constructing "Chinesepoetryuselogy"
|
DOI
|
10.6187/tkujcl.200806.18-11
|
作者
|
顏崑陽(Kun-Yang Yen)
|
关键词
|
賦詩言志 ; 社會文化行為 ; 中國詩用學 ; 文化詩學 ; chant poetry to express emotion ; socioculural act ; chinesepoetryuselogy ; cultural poetics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8期(2008 / 06 / 01)
|
页次
|
279
-
30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論文旨在反思近、現代中國古典詩學的詮釋取向;從而提出另一種新的詮釋視域。<BR>近、現代的中國古典詩學,往往把詩看作是一種靜態的語言形構,藉由聲律與意象引發讀者的審美經驗;必須是「無關實用」而以表現「自身之美」爲目的之詩,才是藝術性的「純詩」。<BR>這種詮釋無法完全解明中國古代詩歌文化現象的意義。其實,在中國古代,「詩」無所不在;知識分子普遍地將它當作特殊的言語形式,使用於各種社會互動。因此,「詩之用」是中國古代特殊的社會文化行爲現象。本論文乃從「詮釋社會學」(interpretive sociology)的視域,提出另一種詮釋取向,其基本假定是:「用詩,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行爲模式;而詩,就是這種行爲模式的中介符號」。在這個基本假定上,本論文試圖提出一套建立「中國詩用學」的構想。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王南(2007)。中國詩學文化學論綱。淡江中文學報,17
連結:
-
顏崑陽(2006)。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8
連結:
-
顏崑陽(2005)。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28(2)
連結:
-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1973)。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1973)。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毛毓松、趙盛德主編(1989)。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探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王運熙、顧易生(1991)。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
加達默爾、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1973)。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
朱光潛(1969)。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店。
-
朱光潛(1962)。詩論。台北:正中書局。
-
朱光潛(1969)。談文學。台北:開明書店。
-
朱光潛(1958)。談美。台北:開明書店。
-
朱自清(1982)。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台北:源流文化公司。
-
米德、胡榮、王小章譯(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何晏集解、邢昺疏(1973)。論語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克羅齊、朱光潛譯(1947)。美學原理。台北:正中書局。
-
宋林飛(2003)。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
李春青(2005)。詩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咏吟(2003)。詩學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
孟棨、丁仲祜編(1983)。續歷代詩話:本事詩。台北:藝文印書館。
-
孫本文(1973)。社會學原理。台北:商務印書館。
-
晏嬰著、孫星衍校(1980)。晏子春秋。台北:中華書局。
-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
-
郭紹虞(1979)。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陳獨秀(1917)。文學革命論。新青年,2(6)
-
曾勤良(1993)。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
湯瑪斯‧孔恩、王道還譯(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
舒茲、盧嵐蘭譯(1993)。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久大。
-
菲利普‧巴格比(1988)。文化-歷史的投影。台北:谷風出版社。
-
趙士林(1988)。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
-
劉半農(1994)。半農雜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鄭玄注、孔穎達疏(1973)。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鄭玄注、賈公彥疏(1973)。儀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鄭玄注、賈公彥疏(1973)。周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
錢玄同(1917)。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新青年,3(5)
-
龍伯純(1904)。文字發凡。桂林:廣智書局。
-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
鍾嶸著、曹旭注(1996)。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顏崑陽(1999)。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東華人文學報,1
-
顏崑陽(2005)。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里仁書局。
-
顏崑陽、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1996)。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顏崑陽、政治大學中文系(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羅根澤(1979)。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龍泉書屋。
-
顧頡剛(1970)。中國古史研究:古史辨。台北:明倫出版社。
-
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局。
|
被引用次数
|
-
劉威志(2017)。梁汪和平運動下的賦詩言志 (1938-1948)。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7。1-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