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動聲/同身/通神-白居易〈琵琶行〉析論

并列篇名

Sounder of Ectopia/Foreign Body Inosculate/Amalgamate Spirit: The Analytics is about "the Song of Pi-Pa" by Bai Ju-Yi

DOI

10.29766/JCLLNTU.200909.0006

作者

古佳峻(Chia-Chun Ku)

关键词

白居易 ; 琵琶行 ; 高德曼 ; 發生論結構主義 ; 意涵結構 ; Bai Ju-Yi ; The Song Of Pi-Pa ; Lucien Goldmann ; Sociologie dialectique de la literature ; structure significati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9 / 09 / 01)

页次

139 - 1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題爲「動聲/同身/通神-白居易〈琵琶行〉析論」,主要藉著法國理論家呂西安•高德曼(Lucien Goldmann 1913-1970)提出「發生論結構主義」作爲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白居易〈琵琶行〉歷來已有豐實的研究成果,筆者立足此基礎,期以釐析文本已存在的有意義的「意涵結構」(structure significative),得出「動聲」之「有聲/無言」「隱/顯」「流動/停滯」、「同身」之「彼/此」「人我/物地」「主人/客」、及「通神」之琵琶聲、琵琶女、白居易的精神會通,並在諸多微小結構的辯證關係裡,構出總意涵結構「聲情與物我分化又再聚合,共述漂泊與求安的寄望」貫穿全詩。呈現白居易謫居異地的離苦與思歸之情懷,並藉琵琶女及琵琶聲「發聲」與「代言」,強化白氏壓抑許久的無奈情志。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will use ”Sociologie dialectique de la literature” (be brought by Lucien Goldmann) to perceive Bal Ju-Yi's ”The Song Of P1-Pa” (〈琵琶行〉). About Bai Ju-Yi's ”The Song Of Pi-Pa” that have full of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this eassay hopes can analysis the structure significative that had existed in text, then gets Bai Ju-Yi who used the player of Pi-Pa and the sound of Pi-Pa to give off sou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四部叢刊。上海印書館。
  2.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1988)。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Evans, Mary、廖仁義譯(1990)。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
  4. Goldmann, Lucien、段毅譯、牛宏寶譯(1989)。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工人出版社。
  5. 文馨出版社編輯部(1976)。白居易研究。台北:文馨出版社。
  6. 王明珂(1993)。集體社會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
  7. 王建茹、王新玲(2006)。《琵琶行》的藝術意象原型分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4)
  8. 田中娟(2007)。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演奏技法探微。麗水學院學報,29(4)
  9. 田中娟(2007)。音樂視野中的白居易《琵琶行》。台州學院學報,29(4)
  10. 江聰平(1978)。樂府詩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11. 衣若芬主編、劉苑如主編(2005)。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2.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書局。
  13. 吳希來(1996)。試論白居易詩歌的小說化傾向。中國文學研究,2
  14. 李志慧(1989)。唐代文苑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
  15. 李時銘(1999)。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中華學苑,53
  16. 李瑞騰(1981)。一曲琵琶說到今。台北:偉文圖書。
  17. 汪中(1968)。樂府詩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8. 汪禔義(1985)。白居易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
  19. 汪禔義(1954)。白居易研究。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20. 宗白華(1983)。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尚永亮(1993)。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址。
  22. 林文欽(2003)。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23. 林柏燕(1977)。琵琶行的哀音。中華文藝,12(6)
  24. 邱曉淳(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
  25. 金文達(1998)。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6. 施鳩堂(1981)。白居易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
  27. 苗馨芳(2002)。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意蘊。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4(3)
  28. 張金龍(2003)。從繪畫與音樂角度讀解《琵琶行》。莆田學院學報,10(2)
  29. 張炯(1957)。白居易詩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0. 淑美(1972)。白居易琵琶行研究。臺中師專學報,2
  31. 陳必正。從符號學論白居易《長恨歌》。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
  32. 陳秀香(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33. 陳寅恪(1963)。元白詩箋證稿。台北:世界書局。
  34. 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
  35. 黃永武(1976)。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
  36. 黃永武(1976)。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
  37. 黃錦珠(1993)。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台北:幼獅文化。
  38. 楊宗瑩(1985)。白居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39. 楊國娟(1979)。論白居易琵琶行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靜宜學報,2
  40. 楊善武(1996)。中國傳統音樂中多聲的觀念與實踐。中國音樂,3
  41. 廖美雲(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42. 劉衍文、劉永翔(1985)。文學的藝術。廣州:花城出版社。
  43. 歐麗娟(2005)。知性與感性的交會: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4. 謝文利(1989)。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45. 羅根澤(1972)。樂府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6. 羅基敏(1998)。以文述樂─白居易的「琵琶行」與劉鶚「老殘遊記」的「明湖居聽書」。中外文學,316
  47. 羅聯添(1989)。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葉茉俐、徐啟賢、林伯賢(2011)。詩詞形神轉化的文化創意設計應用。設計學報,16(4),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