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小科學文本「或」的邏輯語意分析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Semantic Meanings of 'or'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xts

DOI

10.6481/JTR.201404_7(1).01

作者

蔣佳玲(Chia-Ling Chiang);楊文金(Wen-Gin Yang);廖斌吟(Pin-Yin Liao);史偉郁(Wei-Yu Shih)

关键词

科學文本 ; 小學科學教科書 ; 或 ; 邏輯推理 ; 語義分析 ; science text ; elementary science textbook ; or ; logical reasoning ; semantic analysis

期刊名称

教科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卷1期(2014 / 04 / 15)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藉由瞭解漢語中「或」字意義的演變,探討小學科學文本中「或」的使用情形及其語義的釋讀,進而分析「或」的多元語義的可能起因,並討論與「或」有關之科學教與學的策略,提出進一步研討的議題。在研究設計方面,以「或」的五種邏輯語義為架構,針對小學科學教科書科學文本進行質性分析。研究結果指出,小學科學文本中的「或」至少有五種語義:「兼容」、「排斥」、「等同」、「所有」以及「兼有」等。此外,有些「或」的敘述甚至允許多重語義:有些「或」既可被詮釋為「兼容」義,也可被理解為「排斥」義;有些則可能兼具「兼有」與「排斥」的意義,其中,兼有「或」體現了「與」的意義。本文特別探討「或」和「與」的混用的可能原因,並對後續研究以及教與學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The Chinese character '或' (Romanized as 'huo'; English meaning 'or') can be used in many ways, including as a noun, verb, pronoun, and logical connective. As it functions as a logical connective,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semantic meanings (inclusive-, exclusive-, identical-, whole-, and both-or)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ployment and meaning variations of 'huo'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x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five types of 'huo' are prevailingly deployed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xt. Crucially, the texts consistently lack linguistic cues for teachers and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exact meaning.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huo' depends a great deal on domain knowledg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ogical connectives and topic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propos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張筱莉、林陳涌(2001)。學童眼中的科學專有名詞。科學教育學刊,9(3),219-234。
    連結:
  2. 楊文金(2007)。學生對「類屬─組成」論述的語意理解─以「血液」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5(2),195-214。
    連結:
  3. 王季烈(主編)(1924)。物理學(中學用)。上海市:商務
  4. 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中國基本古籍庫。取自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atabase_chinese.jsp。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atabase_chinese.jsp
  5. 楊文金(2010)。科學文本資料庫。取自http://se.gise.ntnu.edu.tw/sta2/default.asp。http://se.gise.ntnu.edu.tw/sta2/default.asp
  6. 吳傅紱(主編)(1921)。新制物理學教本。上海市:中華書局
  7. 高名凱(1946)。漢語語法論。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8. Tidman, P.,Kahane, H.(2003).Logic and philosophy: A modern introduction.Belmont, CA:Wadsworth.
  9. Unsworth, L.(2001).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Buckingham, UK:Open University Press.
  10. 刁晏斌(2000)。論現代漢語史。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3(6),69-73。
  11.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
  12. 王海棻、趙長才、黃珊、吳可穎(1996)。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市:北京大學。
  13. 王純姬編(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北縣:康軒。
  14. 王純姬編(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北縣:康軒。
  15. 王純姬編(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北縣:康軒。
  16. 王純姬編(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北縣:康軒。
  17. 史家瑩編(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翰林。
  18. 史家瑩編(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翰林。
  19. 史家瑩編(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翰林。
  20. 曲阜師範大學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編寫組(1992)。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杭州市:浙江教育。
  21. 江山麗(2009)。「莫之或欺」之「或」注釋商確。莆田學院學報,16(4),29-31。
  22. 何新波(2005)。現代漢語虛詞。深圳市:海天。
  23. 余家棟編(1975)。高工物理學。臺北市:大業。
  24. 吳忠武譯、Devore, Jay L.(2002)。機率與統計。臺北市:俊傑書局。
  25.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商務。
  26. 李玥(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澳門,澳門大學。
  27. 阮智富、郭忠新(2000)。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
  28. 周剛(2002)。連詞與相關問題。合肥市:安徽教育。
  29. 林文杰(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30. 林華紳編(2000)。物質科學物理篇自學手冊。臺北市:三民。
  31. 施惠編(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南一。
  32. 施惠編(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南一。
  33. 施惠編(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南一。
  34. 施惠編(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南一。
  35. 施惠編(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南一。
  36. 高樹藩(1988)。文言文虛詞大詞典。臺北市:東欣文化。
  37. 張玉萍(1995)。近代漢語上限問題討論綜述。河南大學學報,35(4),51-55。
  38. 梁建民、虞萬里、周偉良(2007)。古代漢語大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
  39. 許良榮、邱玉如(2003)。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科學教育月刊,262,2-12。
  40. 郭重吉編(2008)。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臺南市:南一。
  41. 陳波(2004)。邏輯學。臺北市:五南。
  42. 陳淑娟(2010)。「酵素與酶」譯名之科學尋根及其對中學科學教學之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1),123-143。
  43. 陳霞村(1992)。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太原市:山西教育。
  44. 焦長令(1995)。古漢語虛詞「或」和「莫」辨析。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1(1),91-96。
  45. 楊小惠(2009)。淺談「或」字的詞性和意義。科學之友,2009(6),146-147。
  46. 楊柳婷(2009)。從《馬氏文通》看「或」的語法化。渤海大學學報,2009(4),120-122。
  47. 蔡佩君(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被引用次数
  1. 蔣佳玲(2016)。科學文本中英語「or」與漢語「或」的語義類型之比較-以《觀念物理》為例。教育實踐與研究,29(2),33-64。
  2. 廖斌吟,楊文金,陳世文,卓益安(2022)。探討臺灣高中生使用邏輯連接詞的錯誤:以解一元二次方程式與不等式為例。臺灣數學教育期刊,9(1),27-48。
  3. 顏慶祥,陳世文(2021)。「探究與實作」課程在普通高中自然科學領域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24(4),135-166。
  4. 楊文金,黃仲義,陳世文(2021)。我國國民中小學科學教科書科學詞彙之差異比較。教科書研究,14(1),1-29。
  5. (2020)。臺灣學生與僑生對邏輯連接詞「或」在日常與科學情境中的語意理解。臺東大學教育學報,3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