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新意象》教材設計與發展之實踐智慧

并列篇名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aiwan Image"

DOI

10.6481/JTR.201612_9(3).02

作者

陳麗華(Li-Hua Chen);葉韋伶(Wei-Ling Yeh);甄曉蘭(Hsiao-Lan Chen)

关键词

臺灣新意象 ; 課程設計與發展 ; 實踐智慧 ; New Taiwan Image ;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 practical wisdom

期刊名称

教科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9卷3期(2016 / 12 / 15)

页次

29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臺灣新意象》教材設計與發展團隊在自編教材的歷程中援引「溝通的反思性」、「自主的反思性」與「後設的反思性」等心智模式的軌跡,並且從中精粹出這個以自編教材為主題的大型計畫背後,如何整合資源的運作智慧及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智慧。本研究從《臺灣新意象》教材設計與發展的歷程中精煉出七項實踐智慧,其中包含資源整合的四項智慧及課程設計與發展的三項智慧。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records how the editorial board for the "New Taiwan Image" used "communicative reflexivity", "autonomous reflexivity", and "meta reflexivity"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We extracted the wisdom behind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is self-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ls project. Finally, this research extracted seven items of practical wisdom, including four related to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three dealing with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雅玄、彭致翎(2015)。美國教科書眼中的臺灣意象─者論述分析。教科書研究,8(1),33-61。
    連結:
  2. 林佳瑜、陳麗華(2013)。國小高年級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教學設計之研究。教科書研究,6(1),87-123。
    連結:
  3. 林郡雯、宋明娟(2014)。從和平教育的觀點檢視西班牙教科書中的臺灣意象─以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7(3),67-99。
    連結:
  4. 洪雯柔(2015)。韓國眼中的臺灣意象─韓國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與《朝鮮日報》的分析與反思。教科書研究,8(3),37-75。
    連結:
  5. 莊勝義(2010)。書評:經由世界走出我們的路:人的反身性與社會流動。當代教育研究,18(2),155-165。
    連結:
  6. 陳劍涵、陳麗華(2015)。以網路國際交流重構學習者教材知識的契機與實例。教科書研究,8(1),109-134。
    連結:
  7. 陳麗華、葉韋伶、吳雯婷、蔡駿奕、彭增龍(2013)。師培地球村─以國際教育志工服務方案培養教師的國際化意識。課程與教學,16(4),149-182。
    連結:
  8. 詹寶菁、何思瞇(2015)。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學歷史和社會教科書視野下的臺灣歷史─兼論其對發展國際交流教材的啟示。教科書研究,8(3),1-36。
    連結:
  9. 詹寶菁、葉韋伶、陳麗華(2014)。日本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發展之研究─以東京書籍社會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7(2),73-116。
    連結:
  10. Anholt, S.,Hildreth, J.(2005).Brand America: The mother of all brands.London, UK:Cyan Books.
  11. Archer, M. S.(2007).Making our way through the world: Human reflexivity and social mobility.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Bannister, J. P.,Saunders, A. J.(1978).U.K. consumers' attitudes towards imports: The measurement of national stereotype image.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2(8),562-570.
  13. Freeman, R. 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 MA:Pitman..
  14. Hans, C. M.(1989).Country image: Halo or summary construct?.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6,222-229.
  15. Kunczik, M.(1997).Images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6. Nagashima, A.(1970).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roducts.The Journal of Marketing,34(1),68-74.
  17. Nebenzahl, I. D.,Jaffe, E. D.,Lampert, S. I.(1997).Toward a theory of country image effect on product evaluation.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37(1),27-49.
  18. Schwab, J. J.(1969).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School Review,78(1),1-23.
  19. Seels, B.,Glasgow, Z.(1997).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Columbus, OH:Prentice Merrill.
  20. Senge, P. 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 NY:Doubleday..
  21. Walker, D.(1971).A naturalistic model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School Review,80(1),51-65.
  22. 江海韻、李明芳、汪履維、林淑媛、陳達萱、陳麗華、甄曉蘭(2010)。論壇:中小學自編教材面面觀─政策與實務的對話。教科書研究,3(1),135-155。
  23. 林佳瑩(2011)。臺灣形象的建構─大陸來臺人士「對臺意象」調查。交流雜誌,115
  24. 洪雯柔(2014)。跨文化互為理解與反思性對話vs.交流的開展:一個來自韓國《朝鮮日報》之分析的反思。「國際合作與教育援助」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縣:
  25. 陳麗華、甄曉蘭(2014)。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報告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報告,新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26.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市:心理。
  27. 詹寶菁、何思瞇(2014)。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教科書中的臺灣意象及其對國際交流教材發展的啟示。「中小學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國際交流與課程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28. 詹寶菁、何思瞇(2014)。中國大陸和香港旅遊書中對臺灣的觀光凝視─兼論其對國際教育的啟示。「國際合作與教育援助」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縣:
  29. 詹寶菁、何思瞇(2014)。中國大陸史地教科書中的「臺灣意象」:兼論發展國際教材的啟示。「2014 全球教育論壇:教育革新與學生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30. 鄒筱涵、于卓民(2007)。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10(3),1-22。
  31. 劉紀蕙編(2001)。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麥田。
  32. 鄭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33. 賴慧勳(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