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後現代數位媒體設計的題材、手法、風格-以“2006年國際最佳互動媒體獎”得獎網站為例

并列篇名

The Creative Themes, Methods, Styles of Post-Modernism for Digital Media Design-A Case Study of Interactive Media Awards 2006

DOI

10.29701/JDR.200810.0003

作者

洪雅玲(Yah-Ling Hung)

关键词

現代 ; 後現代 ; 數位媒體 ; 互動設計 ; 網站設計 ; Modern ; Post-Modern ; Digital Media ; Interactive Design ; Web Design

期刊名称

設計研究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08 / 10 / 01)

页次

40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當後現代主義漫延於建築與商品之際,號稱襲捲全球文化變遷的網際網路,是否亦受到後現代設計思潮的影響?本研究以國內外相關文獻為基礎,嘗試列舉影響後現代網頁設計的因子,如歷史、童話、自然、科幻、人物、時尚、生活等題材的選擇;如解構、拼貼、變形、矛盾、疊文、敘事、遊戲等手法的應用;如隱喻、諷刺、復古、本土、龐克、新浪潮、高科技等風格的設計,以期揭開數位媒體設計的後現代 面紗。 互動網站是典型的後現代產物,亦是數位媒體設計的代表,因此以「2006年國際最佳互動媒體獎」得獎網站為例,採用內容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分析歸納後現代數位媒體設計的題材、手法、風格。該獎是為了鼓勵世界優質互動網站而設立,2006年一共有42個國家、1391個網站參賽,33件作品得獎,希望研究結果可以提供國內數位媒體設計人在理論與實務上的參考與借鏡。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digital media design.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analysis, post-modern design encompasses diverse creative themes, such as history, fairy tales, nature, scientific fiction, people, vogue and life. It also expresses diverse creative methods, such as deconstruction, collage, deformation, contradiction, overlapping, narrative and play. In Addition, metaphor, satire, revivalism, vernacular, Punk, New Wave and High-Tech are also the popular styles for post-modern design. Since the interactive website is a typical style of post-modernity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digital media design, this study aim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data from ”Interactive Media Awards 2006”. By using content analysis, these websites will be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ostmoder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國際最佳互動媒體獎
  2. Worldwide Internet Penetration Grew 10% in 2006
  3. Hassan Ihab(1982).Toward a concept of Postmoderism.Madison:Wiscon.
  4. Heller, S.,Chwast, S.(1998).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NY:Thames and Hudson.
  5. Jenks, C.、Keswick, M.、吳介禎譯(1977)。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6. Kirakowski, Claridge,Whitehand(1998).Measuring the Usability of Web Sites..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Society 42nd Annual Meeting
  7. Kristof, R,Satran,A.(1995).Interactivity by design.CA: Adobe Press.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Society 42nd Annual Meeting
  8. Labuz,R.(1991).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NY:Van Nostand Reinhold.
  9. Meggs,P.B.(1998).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NY:Thames and Hudson.
  10. Neuman, W. L.、朱柔若譯(2000)。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文化。
  11. Newman, M.,Landay, J.(2000).DIS'00.New York:ACM.
  12. Nielsen, J.(1993).Usability Engineering.NY:Academic Press.
  13. Nielsen, Jakob(1998).The mess on your website?.Technology Review,101(5)
  14. 王月秀(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
  15.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16. 王受之(1998)。後現代主義的發展和現況。藝術家,47(6),436-455。
  17. 王俊斌(2000)。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及其美育蘊意。國教學報,12,1-20。
  18. 林珮淳、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70,43-58。
  19. 林珮淳、莊浩志(2002)。數位藝術美學之探討。美育,130,63-72。
  20. 張恬君(2002)。虛擬世界的網路美學。教學科技與媒體,51,9-13。
  21. 梁朝雲(2002)。從時代趨勢與產業政策談資訊傳播的人才培育。虛擬實境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2. 許峻誠(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23. 許峻誠(2003)。西方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派別與視覺形式之比較。現代美術學報,35-66。
  24. 陳麗秋(200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的現代性。元智大學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25.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26. 馮淑萍(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7. 楊清田(2004)。普普藝術與臺灣後現代設計表現的關係研究-以臺灣海報設計為例。藝術學報,55-70。
  28. 楊裕富(1999)。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狀況之一:國際思潮與臺灣視傳的圖房。設計學報,31-45。
  29. 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30.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1.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
被引用次数
  1. 洪雅玲(2011)。數位行銷新美學:豐富媒體設計初探─以2006~2009年台灣金手指網路廣告獎得獎作品為例。設計研究學報,4,1-15。
  2. 黃祺惠(2016)。高中美術「停格動畫」教學之成效評估研究。中等教育,67(1),87-104。
  3. 蘇盈雅、張若菡(2013)。設計公司網站之創新手法及使用性評估。設計研究學報,6,67-79。
  4. (2010)。解構後現代影音短片之敘事公式─以2009年澳洲大堡礁生態保育員選拔活動入圍影片為例。國際藝術教育學刊,8(2),149-184。
  5. (2010)。災後重建服務志工之數位平台課程設計與教學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99,92-102。